閆慧君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素質教育涉及我國各級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人才素質等多個方面。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今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素質教育與我國各級教育的許多方面,如培訓目標、培訓模式和人才規格和高校素質教育更相關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近年來,隨著高等學校以人為本的根本任務和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當今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學者們的調查報告或相關媒體報道,我們發現,近年來,一些大學生的行為,出現不良現象較低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品質、道德品質的下降,這也是大學生個人主義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自我主義傾向上升,在學習和生活中盲目追求個人獨立,在學習過程中僅對課程內容進行記錄,對課程中事例、典故等思想教育的理解缺乏理解并不與重視,其次是被社會化吸引嚴重,不同程度地缺乏理想、信仰和道德情操。
心理的健康程度正逐步得到關注,并成為健康標準的重要一項。在全民健身要求的帶動下,與大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相呼應的就是心理的健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大學生逐步踏入社會后對周圍事物認識的了解與加深,在對面對日后社會多樣復雜的關系的交流和處理的過程也直接影響大學生畢業后的身心健康發展。目前,部分大學生在校園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異常,他們在處理家庭問題、情感問題、人際問題、學業問題、就業問題時表現出過度焦慮和不自信。學生總是在思考如何通過捷徑最大化個人成功,而不是日復一日的積累。
目前,在教育環節中素質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學生往往將素質教育視為一種教與學的手段,而不是將整個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貫穿在一起的過程。在這種思想誤區下,素質教育的體現除了是知識教育和文化教育以外,并沒有受到重視。學生們普遍認為,音樂、藝術、體育等職業教育有明顯的其獨立性,也常被用作區別于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課程。從特定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拒絕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
學生有強烈的新鮮感,并傾向于探索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陌生事物。但是,考慮到時間、空間等現實因素,高校很難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身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學生創新實踐機制不夠成熟,缺乏長效的創新實踐機制。目前高校在教育中對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重視不夠,實踐能力和實踐意識的缺乏是目前大多數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對于個別高校畢業生來說,自身的知識、技能、企業意識、就業前景等條件決定著其就業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就業的成功與否。相當數量的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由家庭等因素條件,父母和個人發展尚未根本轉變就業觀念,盲目現象的熱穩定性,特別是有些學生缺乏理性分析,工作地點的就業形勢,工資水平、工作性質等因素追求過高,對企業和學生沒有要求。此外,一些學生的專業知識不扎實,實踐能力差,缺乏實習經驗,難以適應崗位的要求。因此,絕大多數學生的就業技能需要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就業成功率。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與思相結合,知識與實踐相統一,因材施教。提倡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靈活開放的學習體系,探索靈活教育體系的培養方法,促進文學、科學、風格的融合。二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完善與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實驗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工業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實現了校企對接、校企合作模式。四是加強教學管理,推進分層教學、輪班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教學質量標準體系、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監控體系。五是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體系。六是建立有利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逐步改變“以考試成績為主導”的評價體系,取代以思想政治素質為中心的評價體系。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要努力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首先,要提高教師水平,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著力培養中青年教師和創新隊伍,通過培訓、進修、進修、離崗學習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建設,著力培養名師,建設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其次,要加強師德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德育教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師要關心學生,治學嚴謹,淡泊名利,甘于工作如階梯,用人格魅力和學習魅力教育去感染大學生。綜上所述,實施學生素質教育是國家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客觀要求,因此,實施學生素質教育不僅涉及各個階段、各個領域的教育,它還涉及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就業制度等方面,必須協調協調。當前,在我國教育大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我們應積極優化教育資源,構建有利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合力,不斷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為國家現代化進程不斷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始終堅持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先進”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同時,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深入探索第二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作用,繼續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基層,走向群眾,建設體現時代特色和學校特色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擴大學生參與的覆蓋面。同時,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三,充分發揮黨、團、學生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提升計劃。另外,要重視新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網絡虛擬群體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規范是社會的主要規范。要使大學生掌握和實踐道德規范,就必須進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使人履行一定的道德義務,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系統的道德影響活動。道德教育是道德規范內化到人的道德品格中,進而轉化為人的道德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要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前提下,加強以“愛國守法、文明誠信、團結友愛、勤儉節約、自強不息、奉獻奉獻”為基本要求的道德規范教育。此外,要求大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主動加強道德實踐,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積極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咨詢和咨詢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處理環境、自我管理、學習、人際交往、約會戀愛、求職、對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完善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
科學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大學生科學教育是加強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精神教育、科學方法教育、科學能力教育以及科學人格和科學習慣的培養。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人文知識和社會科學教育,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播和環境的熏陶,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自身的基本素質、生活態度和人格修養。在此基礎上,正確實施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科學人文素質。
一、二年級的大學生正處于基本技能訓練階段,需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既要體現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又要積攢實踐過程的經驗,把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并能夠應用基本知識和技能;三、四年級的學生更是專業技能訓練階段,重點培養學生設計綜合實驗設計的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融入已學的知識和自我的理解形成更好的效果反饋。實踐多由學生主導,教師指導。從材料搜索、更復雜的任務、多個知識點或跨學科知識的組合開始,讓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能訓練中,技能從實踐訓練、戶外訓練相關課程、實驗技能比賽、科研講座等多種活動開始。學生的基本實踐技能和學術目標嘗試探索一條以實踐促進學習、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教育路徑,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傳統的單元教學方式,取代傳統的單元教學方式。為學生設計的綜合實踐課程的肯定測試。以往教材中的實驗材料多為肯定性測試,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缺乏主動性,測試形式單一,缺乏興趣和創造力。
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國家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任務,是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客觀需要,因此,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僅涉及教育各個階段和領域,更涉及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當前,就是要在我國教育大發展的宏觀背景下,積極優化教育資源,構筑有利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合力,不斷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為國家現代化進程源源不斷地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