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璨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學作品閱讀成為重要交流方式,文學作品翻譯是閱讀的基礎,所以翻譯者需要重點把握文化差異,掌握每個語句在不同語言環境表達的意義,提高翻譯效果[1]。英美文學是西方文化代表,具有濃厚西方文化特色,但是在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對等現象,導致原始作品和翻譯作品語言不一致問題。所以翻譯工作者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應該重點掌握作品基本內涵,充分展現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內涵,讓讀者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增強閱讀有效性。翻譯者是語言轉化的工作者,讀者對于英美文學作品一般通過翻譯作品閱讀,翻譯者翻譯效果直接影響讀者閱讀效果,從跨文化角度思考并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才能提高翻譯質量,加強中國西文化深入交流。
地理環境是造成文化差異的重要因素,每個地區都孕育出獨特文化,風俗文化正是國家和民族之間差別的重要特征,我國和西方文化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導致生活方式、勞動方式、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所以翻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過程中應該注重不同文化之間風俗文化差異,應用適宜的翻譯技巧表現風俗文化上的特色,保障翻譯后內容與原文相差不大,讀者能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內涵[2]。比如英文中“old”翻譯成中文是“老”的意思,但是“old”在不同語境會表現不同含義,出現在年齡語境中表示“年老的”,但有時候表現“落后的”,情感色彩上帶有貶義。中文的老雖然也表示年老,但是帶有尊重的意思。再比如說“dragon”,翻譯成中文是“龍”的意思,在中國龍是瑞獸,是吉祥和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強大貪婪的猛獸,代表著兇猛兇惡。如果翻譯者不能做到根據語境翻譯,翻譯內容與原文表達意義不一致,容易讓讀者誤解作品表達的意思。所以翻譯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風俗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注重體現文學中的文化特點,采用合適的翻譯技巧體現文化內涵,促進讀者多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
人們的價值觀會受到環境影響,包括文化環境、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等,西方國家價值觀以強調個人發展為主,中國更加注重集體合作觀念[3]。通過對世界的觀察和評價能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文學作品具有一定主觀性,文學作品也是作者抒發個人情感和價值觀念的載體,有的翻譯者不能理解作者的價值觀念,翻譯時會遇到各種障礙。文化對人的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影響,而價值觀會影響人的審美習慣、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等,翻譯英美文學作品不僅是翻譯內容,更是翻譯價值觀,突出作品中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讀者通過思考作者價值觀能開拓思想境界。所以翻譯者在翻譯作品時,應該深入了解作者,并分析所屬國家文化和歷史背景,掌握作品語言環境,保證翻譯時內容改的完整和貼切,避免文化與情感的欠缺。如果翻譯者沒有注重理解創作背景,價值觀容易受翻譯者主觀因素影響,與作者觀念產生偏差,導致作品不能完整表現作品意義,影響讀者閱讀體驗和閱讀收獲。
英文與漢語在語言等方面存在眾多差異,語音、語義和語用各有特點,在語言翻譯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語義差異造成翻譯阻礙問題,比如有些詞只存在一個語言里,其他語言沒有對應詞語,比如“sejour”意為因某事在某地某地逗留一天,這個詞在中文并沒有。漢語中有很多諺語,再比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三伏”和“三九”這兩個詞英文里并沒有。在英文和中文中,有些詞語表面指一個事物或者概念,但是實際上存在差異,比如“lover”這個詞,有些中國人介紹妻子時會用這個詞,意思是“這是我愛人”,但是英文中“lover”雖然指的是“愛人”但是是表示情婦的意思。中文與英文也有相同的成語,但是具體所指的意思存在差異,比如“令人發指”,中文意思是形容使人極度憤怒,頭發都豎起來了,英文的“令人發指”是“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常用于描述看到或者聽到某種可怕的事物而感到非常害怕,相當于“令人毛骨悚然”。所以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避免出現內容意思的錯誤。
文學作品不僅體現作者價值觀,還直接流露思維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按照作者本人的思維邏輯對文章謀篇布局,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自身行為舉止都受到思維模式影響,文學作品也包含作者思維方式痕跡。一部良好的文學作品必定包含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因素,這也是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思考和感悟,所以作者思維方式也是當時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發展的產物。翻譯文學作品屬于一種文學作品再加工,每個翻譯者有著不同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因此翻譯之前需要了解作者思維方式,可通過了解作者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或者社會背景以及閱讀作者不同時期和內容作品,掌握坐著思維模式,根據作者思維模式翻譯,避免個人思維因素影響,所以為了保障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降低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讓翻譯后內容和內涵與原著保持一致,翻譯者需要做好翻譯前對作者和作品的深入了解。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發展歷程,不同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形態讓人們有不同認識,造就不同民族文化,文化并不區分高低貴賤,只有差異之分。每個國家都有優秀燦爛的文化,在語言文學交流過程中應該尊重文化差異,不應該產生歧視心理,文學翻譯也是如此。中西方文化風俗存在差異,造就了作家存在不同的寫作思維和寫作習慣,文學作品的翻譯也是如此。文學作品是思想的載體,雖然很多表現作者批判現實或者寄托美好愿望,但是都反應作者深刻的社會思考,語言藝術是表達思想的重要手法,作者的表達方式體現了濃厚文化氣息,所以翻譯文學作品應該注重文化差異,選擇比較貼切的中文表達。英美文學作品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深入了解作品,并能提煉出深刻內涵,幫助讀者全面透徹了解作品主要思想。例如《亂世佳人》中有一句“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s,the old cat”這里的“cat”在英語文化中比喻中一般比喻惡毒的且喜歡說閑言碎語的女人,而在漢語文化中“cat”比喻的人一般比較玲瓏可愛,所以翻譯者翻譯時應該尊重文化差異,不能選擇直譯的方式,而是將其不對等翻譯,既能保障內容與表達的貼切,方便讀者理解,也能將兩種語言有效轉化。
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文學作品,翻譯者翻譯英美文學作品終究服務于中國讀者,很多中國讀者并不了解西方文化,如果閱讀時完全采用直譯的方式,容易誤導讀者,不能給讀者帶來良好閱讀感受。所以翻譯者應該做到消除中西方文化差異,明確以讀者為中心選擇通俗易懂的中文表達方式表述翻譯語句,避免語句過于艱深晦澀。文學作品都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并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感悟,與中國文學相比,西方文學作品涉及的文化環境與本土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英美文學翻譯服務于中國讀者,所以應該以讀者為中心。例如“elephants roost in tree”直譯的話就成了:大象棲息在樹上,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個比喻難以理解,但是在西方人看來這個比喻完全沒什么問題,所以將其翻譯成中文:西天出太陽,這樣中國讀者就能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語言意識有所差異,翻譯者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語言轉化過程中應該明確閱讀主體是中國人,用中國人理解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增強閱讀效率,深入了解作品。
英語與漢語的語言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翻譯者翻譯時不能通過突出兩種語言特點,實現翻譯準確性和語言內涵。所以翻譯者應該明確文學作品翻譯是文化傳播的方式,翻譯英美文學為了讓中國讀者了解西方文化,翻譯中國文學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翻譯者翻譯時應該深入了解兩種文化的基本內容,并結合我國文化背景和語言規律等因素翻譯英美文學作品,而不能單純依靠直譯,在保留作品原意的基礎上貫通英美文學作品和漢語言差異,促進翻譯質量。例如《名利場》中有段話“She is just as rice as most of the girls who come out to India.I might go farther,and fare worse”,作者并不是想在文中表達路途遠近,也不是路費多少,對于文字表達意義的差異翻譯者應該跳出字面翻譯的局限,根據語境翻譯出“跟那些出國到印度的女孩們比一比,她不見得窮到哪里去。說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不著個不如她的。”翻譯人員深刻認識翻譯中不對等情況,重新根據作品語境構造漢語語言,借助漢語規律表達作品原文意思,在豐富作品內容的同時展示英美文學獨特內涵。
從事翻譯工作人員要翻譯好作品還需要具備良好文化素質,對文學作品的作者、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有深刻了解,如果翻譯者不了解西方文化,也不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翻譯時容易出現偏差,不能將文學作品的真正內涵表達出來,當讀者閱讀這些內容時也不能了解文學作品傳達的意義,不利于文學作品傳播。世界著名作品《堂吉訶德》在中國流傳較廣,翻譯文本較多,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楊絳先生翻譯的版本。究其根源,楊絳先生具有較高文學素養,在英國游學時接觸較多西方文化,對西方文學作品有深刻了解,翻譯時能做到得心應手,完整展現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歷史背景展開翻譯,內容豐滿貼切。所以翻譯者應該秉承對讀者負責的翻譯理念,不能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直接翻譯,而是加強自身文化素質,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翻譯之前充分了解作品基本創作背景和作品內容,翻譯時將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感情表達出來,為讀者獻上優質英美文學翻譯作品。
經濟全球化催生了文化全球化,我國越來越多文學作品被翻譯成成各國語言,同時我國也在不斷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我國與西方國家之間語言文化存在較多差異,所以翻譯人員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必須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充分掌握文學作品產生的時代和思想情感內涵,貫通英文和中文巧妙翻譯,消除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偏差,為讀者打開一扇認識和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窗,讀者深入了解西方文學作品,促進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