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靖妍
(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廣西 南寧 530114)
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南寧市東北部,地處上林、馬山、武鳴三縣(區)交界處,面積1.69 萬公頃,以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林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保護對象,1999 年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生態保護圈名錄。已知有維管束植物2095 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5 種;已知有野生脊椎動物294 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4 種,國家“三有”動物170 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物種48 種,是廣西野生動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北回歸線上植被保存最好的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廣西大明山管理局始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保護區已連續32 年無森林火災,森林覆蓋率始終保持98.9%;共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監測到昆蟲新種廣西雨蟋、動物新種廣西琴蛙以及野生蘭科植物新記錄種對莖毛蘭。
一是實施網格化管理。按照“管理局—保護站—管護點”三級管理體制要求,設立4 個護林防火站、15 個管護點,配備91 名專職護林員,實施網格化管理;聘請保護區周邊社區24 名村兩委負責人作為兼職護林員,全面加強外圍控制帶管理。二是著力打造一支應急鐵軍。組建集森林消防、應急、維穩等為一體的應急專業隊伍共60 人,實行半軍事化管理,24 小時待命,負責處置急難險重任務。三是牢牢守住一條主干道。在大明山進山入口處設立綜合檢查站、上山公路九公里處設置關卡,實行兩道關口檢查制和24 小時值班制,全面加強對進入保護區車輛及人員的嚴格檢查。同時,在出入口處設置卡口“防火碼”,對卡口進出人員實行微信掃碼,格實行“防火碼”掃碼入山制度。四是線上線下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以及張貼標語、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加強對高火險區、周邊54 個行政村216 個自然屯、所有入山人員的宣傳,全面推動生態保護宣傳進社區、進集市、進校園。五是堅持人防與技防相結合。在加強人員巡護的同時,依托大明山智慧保護區建設項目,加強對保護區森林防火日常監控、生態資源日常監測,以及護林員日常巡護數據收集等,逐步推動管護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兩年來共打擊盜采八角、楊梅等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活動13 起、非法進入保護區行為2 起。六是借助司法機關力量構建生態環境多元共建共治共享體系。積極與南寧市武鳴區人民法院對接合作,于2021 年9 月份在保護區掛牌成立南寧市首家生態環保旅游巡回法庭。該法庭將審判職能前移,依法集中審理保護區范圍內涉及生態環保旅游的刑事案件及民商事糾紛案件,為生態環境保護暢通司法“綠色通道”。
一是推動監測工作規范化。逐步完善科研監測考核機制,將科研監測工作納入護林防火站管理考核辦法,并制定科研之星和科研先進集體評選方案。同時,制定監測巡查制度、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動態監測方案、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制度等。二是推動監測體系信息化。加大科研設施設備投入力度,紅外線相機基本覆蓋保護區66 條巡護線路,共監測到動物70 多種。近年來完成野外監測任務1000 多次;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監測300 多次。三是推動科研成果科普化。積極利用多年來在保護、監測、科研中取得的數據成果,編輯整理系列動植物相關知識圖片,如《廣西大明山生物多樣性》《廣西大明山觀花手冊》《廣西大明山保護區生物本底資源調查》等書籍;建設完成大明山動植物標本展覽館,共有240 種植物標本、86 種脊椎動物標本、85 種昆蟲標本;建設完成大明山沙盤,讓游客更全面了解大明山保護區的概貌。四是推動科普宣教多樣化。借助《南寧市大明山保護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以,積極開展科普進校園、“小手拉大手”、愛鳥周等宣教活動。修建北回歸線標志塔,向旅客展示“立竿無影”奇觀的同時,進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完善網站建設、微信公眾號等,為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大明山保護區搭建平臺。廣泛開展合作交流,先后與廣西大學林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5 家高等院校以及廣西林科院、廣西林勘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等近10 家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洽談。
一是以生態旅游促資源管護。按照國家林業局批復的《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4-2023》的要求,在堅持“保護第一、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實驗區的開發建設。目前保護區生態旅游重點規劃范圍主要集中在保護區實驗區的生態旅游區,總面積3068hm2,占實驗區面積的72.4%,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05%。保護區堅持按照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容量嚴格控制游客規模,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二是以生態旅游促農民增收。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業,進一步減緩周邊群眾采伐森林資源的壓力。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壯大,也為當地社區居民的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會。近年來,共從周邊社區居民招聘導游、保安、服務人員等近100 人次,指導開展40 多家鄉村農家樂。
大明山保護區橫跨武鳴、上林、馬山等3 個縣區,毗連8 個鄉鎮54 個行政村216 個自然屯,邊界線總長160 公里,由于保護區地處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周邊村莊密布,人為活動頻繁,居民安全用火意識薄弱。同時,部分私自進入林區進行野外燒烤、露營、野炊等“驢友”活動,給保護區帶來了大量不固定火源,增加了保護區森林防火的監管難度。加上大明山山高林密、林內易燃物多,地形復雜,容易出現監控盲區,森林防火形勢十分嚴峻。
由于大明山保護區周邊村屯礦產資源豐富、人均山地面積少、居民生活經濟來源少,保護區面臨侵占林地、偷獵、礦產開采、非法采集、砍伐林木等多方面因素的威脅,難度進一步增大。大明山保護管理機構尚未優化整合,影響了執法工作正常開展。廣西大明山管理局作為管理自然保護區及其風景旅游區的事業單位,因為機構性質和職權范圍所限,加之內部執法機構、執法隊伍未建立健全,開展相關行政執法工作存在諸多困難。
大明山保護區基礎設施仍較薄弱,局、站、點設施建設與保護區“五化”建設標準相差較大,住房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泥磚瓦房,部分護林站點的水電至今仍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保護區的資源管護工作。同時,原有專業森林消防隊伍逐年老齡化,年紀普遍較大,身體素質難以保持,而新成立的綜合執法隊沒有撲救森林火災的實戰經驗,消防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科普宣傳力度還不夠。雖然加大了科研監測力度,在日常工作中監測到了多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在對外宣傳方面做得還不夠,未能充分利用新聞、網絡等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并形成科研成果報告,也未能形成大宣傳、大教育的社會效應。二是科研合作層次不夠高。雖然加大了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但目前大多僅局限于自治區級別,合作單位未能上升到國家級別的單位。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主線,按照“班子先學、會議導學、輪訓助學、平臺幫學、測試促學、活動引學”的思路,每月至少召開2 次中心組專題學習。同時,引導黨員干部充分運用學習強國以及大明山微信公眾號、微博、門戶網站等媒體平臺靈活自學,并堅持把理論學習與大明山發展相結合,用新時代的新理念新要求豐富完善生態保護工作舉措。
一是不斷健全管護體系。踐行“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監測科學化、宣教多元化、社區和諧化”保護區“五化”建設標準,進一步完善“局-站-點-社區”四級管護網絡體系,抓緊抓實保護區基礎設施工程,力爭打造有影響力的示范管護站。加快完成保護區及其邊界規范化、標準化的界樁、界碑等保護標識和保護設施的設立,強化保護區形象。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管護。加快智慧保護區項目的全面投入使用力度,提升管護水平,嚴格按照《南寧市大明山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加大保護區執法力度并進行全方位宣傳。三是強化森林消防隊伍建設。重點探索開展以水滅火新器械、新技術的使用,全面提高森林消防隊伍的綜合撲火能力、應急反應能力,做到一旦有火情,能快速反應,實現“打早、打小、打了”,做到安全撲救。四是是加大社區共建共管。通過大范圍的資源聯防、小范圍的護林防火、聘請村民為兼職護林員等模式,加強與周邊鄉鎮、村屯的聯系協調,著力化解保護區管理和社區經濟發展矛盾。五是建立生態保護聯動機制。建立由南寧市林業局牽頭,上林縣、馬山縣、賓陽縣、武鳴區及廣西大明山管理局配合的工作組,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大明山保護區聯動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同時,整理出幾個典型違法案例,通過市級各類媒體全方位加大案例宣傳力度,喚醒公眾保護自然、敬畏法律的意識,營造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一是完善科研監測管理機制。嚴格按照保護站管理考核辦法開展資源調查監測工作,完善巡護記錄、巡護日記等相關巡護綜合分析報告制度,建立資源保護數據庫,培育管護隊伍中的動植物資源“土專家”。持續加大科研監測設備投入力度,實施保護區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動態監測項目。鞏固提升科研監測設備使用能力,建立一支專業的野外監測隊伍。二是加大對外合作交流力度。進一步加強與高等院校、國家級科研單位和其它先進保護區的交流合作,爭取項目合作和技術支持,重點針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資源開展科研監測合作項目,不斷形成科研成果。三是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強化傳統宣教手段與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融合,構建活動宣傳、課堂宣講、圖書教育、網絡信息化等多元化立體的宣教體系。
充分發揮保護區森林茂密、負氧離子高、動植物資源豐富等生態資源優勢,積極與區內外研學旅行與營地教育機構對接合作,設計自然教育課程和線路,以“旅游元素+自然教育”的概念主打研學游產品,并組織申報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露營基地。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有效反哺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公益事業,以資源開發有效促進生態保護,切實維護生態安全。
綜上所述,筆者對大明山生態保護工作情況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措施,希望這些對策能給大明山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以更好地推動保護區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