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品文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產品供應對豐富地區的生鮮農產品供給,提高居民的農產品消費質量等有重要價值。伴隨我國居民的農產品消費升級現象的持續,居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始終處于較為旺盛的狀態。但是以河南省生鮮農產品供給方式為代表的供應鏈模式存在不完善的客觀情況,其供應鏈的效率水平不能夠支撐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民眾對生鮮農產品的高需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需要被加以改變。
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河南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背景主要包括農產品的供應鏈結構和供應鏈的物流兩個部分。供應鏈結構主要由河南省的供應鏈主體所組成,不同主體間的合作共同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通過彼此協調一致的交易行為,交易主體將整個供應鏈系統中的全部生鮮農產品需求和生鮮農產品生產進行了有效匹配。該供應鏈結構中的主體部分包括生鮮農產品的供應單位、生鮮農產品的分銷單位、生鮮農產品的銷售單位以及生鮮農產品的消費客戶等。不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主體單位所占據的收益位置不同,所付出的資源和努力也不同,正是不同市場要素的密切配合構建了呈現網絡狀態的河南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在雙循環的格局下,供應鏈的對區內、對域內效應需要加強,內部統一的生鮮農產品大市場規模需要得到進一步擴張。處于供應鏈條不同位置的市場主體更是需要借助供應鏈的長期穩定性來實現自身經營的穩定性,進而提高收益水平并繼續促進供應鏈的優化。不同的供應鏈結構性構成主體彼此之間借助持續的交易慣性行為形成牢固的利益相關體,實現彼此間經營信息的共享,降低供應鏈中的主體經營成本,實現整個供應鏈條的經濟競爭力的增加。
而河南省供應鏈物流中對居民的農產品消費產生較為明顯影響的部分是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物流部分。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物流的構建之所以重要和具有困難性,主要就是因為生鮮農產品本身具有儲存困難的特性。一般的物流設施的建設與應用不能夠體現出生鮮產品的物流特性,因而不能滿足生限產品運輸與銷售等的要求。生鮮農產品同時也具有較容易發生腐敗的特征,這一特征也對河南省的供應鏈物流系統部分的構建與應用造成阻礙,對其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就生鮮農產品在河南地區的生產而言,首先盡管已經存在大規模的生鮮農產品種植基地,但是仍舊有很多生鮮農產品的種植是呈現分散狀態的。很多農戶基于自身的種植意愿進行特定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其生產的規模比較小,因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同時農戶個人的跟風種植行為也會導致種植農戶之間的價格競爭現象的出現,不利于農戶自身經濟利益的維護。其次,生鮮農產品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銷售與運輸過程才能與消費者相物理連接,但是過程的長期性導致產品的受損壞可能性增加,任何一個環節的摩擦、因為環境引導導致的破損等都會損害到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并縮減其可銷售周期。最后,生鮮農產品受到農業生產規律的限制而無法在時間供應上增加彈性。就居民的生鮮農產品消費而言,居民也無法借助生鮮農產品的替代性供給而減少對特定生鮮農產品的消費,其消費彈性仍舊比較小。
鑒于過去我國土地革命的完成和土地確權工作的實施,我國農戶的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小,種植方式多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種植,河南省是典型的代表。因而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之下,就整個河南省的農產品供應鏈狀況而言,存在著生鮮農產品生產端的分散化與小規?;?,生鮮農產品運輸的長距離化和常態化,生鮮農產品銷售端的規模化以及生鮮農產品消費端的高標準化等現象。供應鏈需要根據市場化的原則進行變更,跟需要與河南的產業發展格局相適應。在現實的河南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中,不同的市場主體構成了共具有三個層次的物流結構。農產品供應單位,農產品分銷單位以及農產品銷售單位的合作,共同維護生鮮農產品的良性流通。但是不同層級的單位主要經營形式一般均為批發市場。不同的生鮮農產品經過多次批發市場而被最終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此種供應鏈的長期存在使得消費者的消費等待時間延長,產品的品質會受到影響。近些年,伴隨農業企業的發展,一些河南省的知名農業企業開始進入到生鮮農產品的生產領域,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對整體行業發展產生利好,有利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
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河南省的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主體應該高度重視對內部供應鏈的建立與完善,促進本區域和外部區域的生鮮農產品銷售,推動農業行業的發展、進步。雙循環新格局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還存在完善性不足的問題。就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生產環節而言,生產的主要單位依舊是個體農戶,盡管以合作社等形式的集體種植與經營方式已經被推廣開來,但是沒有在生鮮農產品的種植中占據主導地位。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從現實情況來看還是以傳統的自然模式為主導。此種方式所塑造的生鮮農產品在形象上就趨于弱勢,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無法滿足現代化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在生鮮農產品的銷售環節,盡管主要的不同層級銷售行為都發生在批發市場中,生鮮農產品銷售地點呈現出集中化特點。但是生鮮農產品的銷售主體在經營上各自獨立,彼此沒有形成組織上的共同體,因此銷售主體在本質上也是個體化經營,經營質量難以保證。總之,如何提升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完善性是較為緊迫的問題。
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河南省的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終端性比較弱。生鮮農產品的銷售終端之一主要也是農貿市場,另一個則為超市系統。雖然近些年電子商務的規模持續增加,但是在生鮮農產品領域,生鮮農產品交易行為的主要發生地點依舊是實體空間。根據其他國家的行業發展歷史經驗來看,伴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市政建設愈加規范,居民會更加傾向于通過超市系統購買生鮮農產品。但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但是居民的收入水平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的發展中社會,處于不同生活背景的民眾會根據自身對生鮮農產品相關參考數據的偏好而自主選擇消費地點,農貿市場仍舊是相當一部分人首選的生鮮農產品購買市場。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時期階段性特征,以農貿市場為代表的供應鏈終端系統會長期存在。但是不同農貿市場在現階段沒有形成經營聯合體,彼此之間的交易信息存在混亂化特點。因此,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終端性較弱。
在雙循環的格局下,河南省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效率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首先,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基于其獨特的組織形式而比較低。不同生產主體的參與度雖然在近些年有所提高,但是農戶為主體的生鮮農產品種植與銷售模式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的總體效率比較低。其次,生鮮農產品的銷售環節的供應鏈效率也比較低。因為現有的銷售環節的供應鏈主體都無法做到銷售全過程的冷鏈化,導致不同的生鮮農產品運輸主體之間的協作性不足,不同企業主體之間存在經營壁壘,行業的整體經營效率較低。
首先,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之下,河南省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應該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原則。國際經濟局勢的不明朗和經濟全球化的水平的逆向變化等都需要國內從事農產品經營的市場主體多關注域內市場,增加對域內市場的資本投入,實現經濟收益水平的提升。消費者為中心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原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維護消費者的利益,進而推動消費者產生對有關供應鏈企業產品的信任。供應鏈最終優化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滿足廣大群眾對優質的生鮮農產品的需求。通過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系統性優化,河南市場上的農產品品質得到提升,供應鏈的質量水平提高,居民的生鮮農產品消費內容得以發生積極變化。其次,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河南省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應該堅持以整體效益水平提高為原則。供應鏈盡管被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但是供應鏈實際上是多個不同利益主體的結合體,不同市場主體站在自身角度上可能對供應鏈的優化期待存在矛盾性沖突。在進行供應鏈的優化時,工作人員必須站在供應鏈優化的整體性角度來看待部分主體的利益受損害的情況,盡量平衡不同供應鏈主體單位的利益得失,實現供應鏈優化的良好。最后,河南省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應該堅持以社會效益的提升為原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應該是并行不悖的,以環境等為代價的供應鏈優化會造成行業發展的負外部性產生,不利于社會的整體性進步。
首先,河南省的供應鏈優化可以通過發展產業集群來實現。產業化發展能夠在相對密集的空間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實現傳統個體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民眾對生鮮農產品的高品質要求也只有通過現代化農業生產與銷售的模式才能夠被滿足。通過供應鏈生產端的優勢龍頭企業的建立和業務完善,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得到固定,生鮮農產品的供應質量得到具有高度穩定性的維護,進而產品得到了良好優化。其次,河南省的供應鏈優化可以通過健全購銷機制來實現。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端的分離性是導致產品供應品質和效率不穩定的原因之一。因此當供應鏈下游的企業主體進入到上游單位,可以實現生鮮農產品生產端與銷售端的距離減低,進而實現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良好優化效果。最后,河南省的供應鏈優化可以通過發展冷鏈物流的方式來實現。全過程的冷鏈物流儲存與運輸可以延長生鮮農產品的最佳品質周期,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經濟收益,減低生鮮農產品的銷售難度,實現供應鏈的良好優化效果。
綜上所述,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之下,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優化對其在本地域和域內其他地區的銷售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提升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效果,供應鏈的主體單位應該根據供應鏈綜合效益提升的角度改善供應鏈內容,從而實現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良好優化的效果,推動生鮮農產品全供應鏈主體的經營收益水平的提升,支持農業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