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
(中共重慶市渝中區委黨校,重慶 400000)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見證著黨的艱辛奮斗和輝煌歷程,承載著重大的資政育人價值。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紅色資源,促進“撂荒”資源活化、深化、轉化,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是加強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充分認識紅色資源遺跡保護管理的重要性,結合地方特色,科學編制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規劃。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吸納社會資助,做好黨史資源開發中基礎設施建設和軟硬件更新提能升級。建立健全并完善相關紅色資源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明確相關紅色遺跡保護政策和規章,形成專人專管專項專責的常態化機制。二是普查確權,做好紅色資源統計修繕維護。對地方典型的紅色人物、流傳的紅色故事、留存的紅色器物、蘊含的紅色精神以及相關的遺址、設施等進行全面普查,建立地方紅色文化遺產數據庫。堅持開發保護利用做到“保持歷史舊貌、修舊如舊”,尚未開發的做好科學開發,已開發的做好維護修繕,已損壞的做好重修復原,損壞嚴重的做好搶救保護。做好確權管理,通過產回購、異地置換等方式,將文物建筑產權收歸國有或明確管理主體主責,明晰管理標準清單。
一是組建黨史資源研究團隊。集合區域內研究力量,設立研究中心,建設專業化高素質紅色資源研究隊伍,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領域和層次的紅色教育資源進行研究和梳理。依托博物館紀念館、黨史研究和文化宣傳、黨校高校及各界平臺,整合紅色資源研究力量,建立黨史研究“智庫”,形成綜合性開發與研究新模式。二是廣查深挖,修好“紅色家譜”。發揮博物館、檔案館、文史館等紅色基因庫的功能,深入社區拜訪老居民,縱向探究,層層剖析,多方面挖掘紅色資源的歷史背景。注重詳細、準確、客觀還原歷史,詮釋歷史,現存完好的紅色資源要提升內涵注入,改頭換面的紅色資源要進行多方現場勘查精準定位,年代久遠跨度較大的資料來源要反復確認,精準判斷,多方對比考證。三是結合時代,做好黨史資源再創作。挖掘區域內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紅色資源,編寫紅色故事系列叢書,開展紅色精品作品創新。深入研究做好紅色資源的凝練和升華,為“老資源”注入新內涵,把“老故事”講出新味道,讓紅色資源轉化為“本土教材”,更接地氣。多渠道收集革命文物,整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經典故事和當事人“口述”材料,編制通俗易懂的紅色故事集,讓紅色資源既有政治高度,也帶理論深度,既有情感溫度,也具備傳播熱度。
一是健全黨委領導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工作責任制。加強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領導和謀劃,推動宣傳、組織、黨史研究、教育、民政、城鄉建設規劃、旅游等多主管部門組建聯席會,齊抓共管,進一步構建開發保護工作的大格局。二是打通區域壁壘抱團發力,健全跨地域、跨區域、跨部門議事協調機制,加強與周邊黨史資源豐富地區的互聯互通。三是加強紅色資源研究開發共享平臺,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互聯的建設格局,聯動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以規模效應強化社會共鳴,減少各自為政造成的資源重復浪費。
一是加強示范性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利用精神發祥地的地域優勢打造特色現場教學點和示范點,多維度開發現場變課堂、素材成教材、講解到互動新模式,以“看、聽、思、悟”促進紅色教育“有用”“有力”“有效”。發掘整合紅色資源,借勢紅色資源打造現場教學專題課程、精品課程、系列黨性教育課程,做亮做新地區紅色名片。集合黨校、黨史辦、紀念館等聯合打造項目組,開發集紅色教育、黨史學習、城市文化、生態保護和產業提能等聯動發展的教育培訓特色品牌。二是推進紅色資源教研資一體發展。用學術講政治,找準紅色文化與干部教育的“切入點”把握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抓住干部學理論和煉黨性的“興趣點”,開發高質量紅色資源課程,以宣講練兵,以比賽促教,擴大紅色資源的影響力。開展專題專項專門研究,促進紅色資源向科研成果轉化,把紅色歷史研究與黨的基本理論研究、領導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相結合,推進科研成果進課堂。發揮好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結合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紅色教育提出資政建設,完善“實踐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的教研資一體化機制。三是創新黨史資源使用方式方法。拓展紅色教育廣度,在紅色教育全過程中貫穿黨風黨紀、黨性黨德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回顧重溫革命歷史、深切緬懷革命先輩、積極學習先進人物。豐富紅色教育方式,用好紅色資源,講好光輝歷史,以專題講座、現場實操、案例分析、人物訪談、情景模擬、場景再現、交流研討等多方式觸摸歷史,呈現歷史,汲取精神滋養。推出個性化定制學習,設置多元化、個性化、菜單式教育主題,針對不同級別、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人群滿足多元化學習預期。
一是把依托紅色資源把紅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教材體系。把學史知史悟史用史貫穿中小學、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素質提升全過程,推動紅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注重系列性和接續性,針對年齡、職業、崗位層次不同的群體,打造集趣味性和教育性為一體的紅色文化通俗教材,開設紅色文化本土課程。寓教于樂,寓教于做,公益性推進夏令營、冬令營、革命圣地游、紅色旅游以及各種參觀、瞻仰和考察等紅色實踐體驗活動,加強紅色宣傳,做好社會育人。二是結合紅色資源打造校本校史課程。推動本土紅色資源融入校本教學、實訓現場、第二課堂,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史紅色基因系列課程。從大思政視角深挖紅色資源,把專業課程和黨史資源相結合,廣泛推行課程思政,打造課程思政紅色基因系列示范課。三是加強校外黨史基地交流研學。提升國民教育紅色教育校外實踐課程地位,開發“紅色+研學”“紅色+體驗”特色教育,形成紅色情景教育長效機制。以黨和國家重要紀念活動、重要黨史人物的紀念活動為契機,因時因勢利導開展黨史教育,增加思政教育和紅色教育的“儀式感”。注重引進來,推進紅色紀念館展覽、紅色故事講解進校園,加深受教育者對黨史的體悟。
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宣傳方式。通過QQ、微博、微信、網站、APP、車載廣播新媒體加強黨史教育學習的頻度和速度,擴大黨史資源潤化人心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高新技術,結合紅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加大對紅色資源的轉化保存利用。綜合運用高科技手段創新展陳方式和展示手段,聯合場館、藝術館等新建實體體驗館和網上展示館,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動靜結合打造數字化沉浸體驗教室,展示革命歷史和紅色資源蘊涵的革命精神。二是廣泛宣傳,拓展黨史教育的廣度。主動謀劃,有節奏、有聲勢、有影響地擴大紅色資源宣傳推介,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傳播,提高紅色教育覆蓋面和精準度。邀請重大歷史親歷者,老紅軍、烈士親屬、黨史專家組建黨史宣講報告團,送教上門,把黨史從書本搬到現實生活中。加強對烈士、英模人物事跡的宣傳和褒揚,傳承紅色文化、激活紅色基因、樹強紅色品牌。
一是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根據紅色資源類別、配套設施,歷史文化特色,打造區域內紅色遺址愛國主義教育旅游、紅色旅游、研學路線。推行紅色文化“套餐”,專線打造“紅色名人故居”“紅色精神”等多條主題線路,分級設置旅游節點。切實加強通過軌道交通,公交、旅游專線、輪渡等方式,結合紅色史跡的交通、環境、生態等相關建設,連接成主題旅游專線,為發展紅色旅游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二是建立完善紅色標識辨識度。集思廣益征集紅色標識,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符號和主題,以紅色標識增加紅色精品線路的辨識度和知名度。開展實地調研精準紅色文化標識設置,在重點線路段,紅色資源入口處等設立鮮明路標、指示牌、導游圖等,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結合時代特點組織專家學者研發紅色景點、紅色資源解說詞,吸收培訓專業人士和志愿者在小長假、節假日、旅游季等時段開展義務導游講解。三是加大紅色文化資源聯通融合力度。梳理挖掘紅色資源間的時空聯系,形成一批歷史上銜接、地域上集中、精神上傳承的紅色資源群。整合地方“小、散、弱”的紅色歷史資源,精心打造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串聯開發利用模式,聯線聯動開發形成輻射型紅色資源體系。
一是實現紅色資源與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高度融合,以紅帶古。對革命遺址屬于傳統文化資源的寺廟、宗祠進行立碑掛牌、陳列展陳,促進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和優勢互補,擴大受眾面,增加出鏡率。二是實現紅色資源與自然資源高度融合,紅綠相長。充分發揮地勢地貌的天然優勢,把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兩者結合起來,建設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富民工程。實現遺存文物與自然景觀互補打造,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產業發展互促發展,讓紅色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旅游的文化韻味。三是實現紅色資源與黨建文化高度融合,以紅促紅。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建+”工程中的積極作用,挖掘黨史正能量,為黨建引領社會發展增加精氣神。
一是打造“紅色+”培訓品牌。整合資源,加大紅色資源與地區紅色文化、母城文化、統戰文化、紅巖精神等文化形態的融合力度,打造獨具韻味的“紅色+”培訓品牌,突出本土紅色資源的獨特優勢,提升紅色教育品牌吸引力和競爭力。二是打造“紅色+”研學品牌。結合當前中小學校外培訓教育,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家庭研學需求等打造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面向類別的研學服務品牌,延續城市紅色文化血脈。三是打造“紅色+”文創品牌。在建設人文渝中文化導向型城市的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的元素,精心打造本地獨特的紅色文創品牌,創新研發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把精神文化和物態文化相融合入,豐富紅色文化的展示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