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璐璐
(遼寧省大學生征兵工作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歷史的大潮洶涌澎湃,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從2009 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著眼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作出重大戰略安排,全面展開大學生征兵工作。十二年開拓創新,十二年春華秋實,十二年碩果累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策部署,各級黨委政府和兵役機關強化組織領導,密切協調配合、銳意進取、綜合施策,大學生征集比例連年攀升,從機構、政策、宣傳、服務等多方面,形成了“軍地融合、政策引導、機制創新、典型示范”具有遼寧特色的大學生征兵工作模式,為部隊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兵員。
征集各級各類學校應屆畢業生、在校大學生、新生參軍入伍是適應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從源頭上提高兵員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在人才建設領域依托社會教育資源優勢,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大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國家著眼國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深化征兵工作調整改革,推進征集對象主體轉變,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了高學歷青年參軍積極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入軍營,為祖國奉獻他們的無悔青春和報國夙愿,新兵整體質量顯著提高。2017 年,習主席給南開大學8 名入伍新生親筆回信,從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和“如何認識青年學生、如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如何發揮青年學生作用”的重大問題,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青年成長的親切關懷,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重要思想和改革強軍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針對性,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
世界各國開始加大國防建設的投入,加強高科技武器的研發,加大現代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打贏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新的戰略方針,其核心是向科技要戰斗力。單靠軍隊院校培養人才已不能滿足軍隊發展層次和數量上的需求,所以從大學生中征兵是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大學生兵員素質高,理解能力強,經過短期培訓,能夠盡快掌握先進武器裝備的操作技術,從而提升部隊的整體戰斗能力。
部隊也是特殊的大學校、大熔爐、大舞臺。實踐證明,大學生在軍營經受兩年鍛煉,不僅能使他們豐富閱歷、發揮才智、增強體魄,更能幫助他們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勇敢頑強、腳踏實地的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對他們今后在部隊和社會更好更快地成長為骨干人才,將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退役大學生重返校園學習,把部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傳遞到高校,有助于校園文化的提升,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以下)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50%),正在向著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以上)邁進。2010-2020 年,全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將從2900 萬增加到3550 萬,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將從1280 萬增加到1480 萬。排除適齡人口率下降因素,每年應屆畢業生數量將相對穩定保持在700 萬人左右,大學生征集潛力資源雄厚。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適齡青年的主力,并且優秀青年大多被吸納入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高校成為優秀青年匯集的高地,是軍隊人才儲備的重要需求來源。
長期的和平環境,使一部分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有所淡化,并且適齡高校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參軍熱情不高,還有的怕吃苦、怕受累,遇到困難、挫折思想波動較大,不愿意參軍。
學生自身身體原因,不符合參軍入伍體檢標準,不能選擇參軍入伍,尤其視力問題是阻礙征兵合格率的最主要問題,報名的多,體檢合格的少。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和發展,大學生升學、機關事業單位考錄、就業等機會增多,在生活待遇、工作環境、個人前途發展上,部隊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
家長對大學生參軍入伍影響較大,對孩子充滿溺愛,怕孩子不能適應部隊生活,不愿孩子到部隊成長鍛煉。我省部分學校已采取直接和家里做思想工作的舉措,但是效果仍不明顯。
由于大學生入伍渠道不同,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的,既有直接選拔的軍官和直招的士官,又有定向培養的士官,征集的義務兵各方面與之待遇相差懸殊。此外,地區差異退役優待政策不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軍的積極性。
目前,大學生退役接續政策和服務仍得不到有力保障,只管“入伍”,忽視“入伍后”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政策宣傳的好,但在落實上卻大打折扣,退役后各個環節銜接不緊密,大學生入伍積極性受制約。
一是長期的和平環境,使一部分學生的國防意識有所淡化,并且適齡高校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參軍熱情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單親家庭,這些學生怕苦、怕累思想較重,遇到困難、挫折思想波動較大,不愿意參軍。二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和發展,大學生就業機會增多,在生活待遇、工作環境、個人前途發展上,部隊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由于畢業生入伍渠道不同,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的,既有從畢業直接選拔的軍官和直招的士官,又有定向培養的國防生和征集的義務兵,各方面待遇相差懸殊,學生從思想上有落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軍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校畢業生入伍征集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四是各高校宣傳力度不夠深入,高校應屆畢業生入伍預征的宣傳工作主要由各高校進行組織實施和宣傳動員,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對政策了解不夠,以致宣傳不深入、不到位,因此,很多學生就對政策了解不透徹,思想搖擺不定,影響了最終參軍入伍的數量。
高校在12年的征兵工作中,雖已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上,組織開展大學生征兵工作,但是在“人員、機構、場地、經費”的落實上仍存在問題。一是部分高校仍存在無專職從事征兵工作人員,一人兼職多項工作,作為一年兩征的征兵工作,很難全身心投入。二是部分高校經費不到位,緊靠省里補貼的500 元/人的入伍經費做工作,很難達到征兵宣傳效果。三是部分高校的牽頭單位未按照文件要求設置,工作任務難以達到指標任務。四是對學生退役復學后的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在辦理手續等程序上,遇到很多阻礙,甚至有些高校沒有按照政策要求對學生復原后的一系列的政策進行落實,造成很多學生的困擾。
一是隨著征兵對象主體的轉變,高校學生特別是畢業生參軍入伍的人數逐年增加,部分工作還有很多政策不銜接,不配套,落實不到位,對征兵工作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此外,各項工作落實需要部隊、公安、衛健委、退役軍人事務廳等多部門積極的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各部門責任、權利、義務的相互脫節,使得征兵工作政策不能落到實處,即使通過上級要求,能夠得到一時成效,但不利于整個征兵工作的健康發展。二是大學生征兵工作已成為全省就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高校擔負的任務越來越重,工作量越來越大,但是享有的經費和補助很少,甚至根本沒有。在專項或綜合獎評的工作機制方面還不夠完善,標準不夠統一,經費不夠充足,不符合科學發展的需要,缺乏工作動力。
一是國家和我省雖已出臺了退役軍人安置等政策性文件,但是操作性不強,實用性不大,落到具體工作中,沒有看到明顯的成效,不利于整體征兵工作的長效發展。雖然每個學生都抱著一顆報效祖國的心,但是落實到現實中,想到的仍是畢業后找到了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由于退役安置體系的不完善,部隊對畢業生的吸引仍不占優勢。二是現有的退役優撫安置政策標準有待進一步加強,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參軍入伍。例如,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加分等政策,納入退役高校畢業生優撫政策中,為退役畢業生提供政策保障,提升他們的參軍熱情,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精準征集大學生兵員就是將一定專業素質、符合部隊崗位需求的大學生青年對口征集輸送到部隊。目前我省大學生征集比例達到68%,部隊的兵員素質提高,促進了戰斗力生成,但由于不少大學生士兵在部隊學非所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費。實行大學生兵員精準征集,讓每個大學生到部隊都有施展才華的舞臺、讓每名大學生士兵在部隊都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是有效解決大學生兵員“征”“用”脫節問題,促進更多優秀大學生參軍入伍、矢志強軍的有效措施。
國家應健全完善大學生兵役法規、大學生征集條例、退役大學生服務保障等政策法規;地方應出臺配套實施細則,明確責任主體、工作標準、內容程序、措施辦法,全面推進兵役工作法制化進程。配套銜接從“入口”到“出口”的兵役保障政策,實現大學生入伍、提干、考學、選改士官、退役復學、就業創業等系列政策的融合性、關聯性,促進更多優質青年在地方和部隊之間有序流動、健康發展。
主動對接國家發展需求,圍繞國家實施改革強軍、科技強軍等重大戰略,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大力促進教育、科研、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要充分利用軍隊這個優質教育資源,創新合作方式,建立政府、學校、部隊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促進軍地共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