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霖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
高職院校也是國家的高等院校,所以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思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心態、好的環境學習,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高職學生在畢業后,大部分都要步入社會,開始工作,為國家做貢獻,所以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在學校期間有一個好的就業導向思政教育是極為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討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思政教育改革進行分析。
在高職院校中,很多學生都是由于高中時基礎較差或者在高考中失利導致進入高職院校學習,所以在高職院校中很多學生會有一些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有些學生會隨著對高職院校的熟悉以及和同學的親近慢慢減弱,但是有些學生在進入高職學習時一直沒有適應,就會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再加上學生思想不成熟,遇到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也可能會選擇一些錯誤的方法去調整自己,導致結果更差。還有很多學生自我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適合什么,也不知道該做什么在學校里選擇了錯誤的學習方法甚至完全只隨大流,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好好安排,導致學習效率較低,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在很多學校,學校和老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不關注學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思政教育會比學生的理論成績更為重要,尤其是在高職學校,很多高職學生在畢業后就會直接參加工作,所以培養高職學生的關于就業導向的思政教育更為重要,但是現在很多的學校和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還只是停留在教材上,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調整創新,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思政課的幫助是很小的,久而久之,學生會出現不重視思政課的情況,認為思政課沒有效果,出現逃課掛科等行為。
在高職學校中,學生主要的目標是讓自己所學專業能夠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所以在高職院校中,要基于學生的就業導向進行高職思政教育改革,就必然要讓課程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掛鉤,才能讓學生在畢業工作后,快速找到合適的崗位,并且能夠盡快適應。要讓高職的課程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掛鉤,首先學校要了解社會及市場,開設相對緊缺的專業,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到知識后成為社會上相對緊缺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就業。其次教師要時刻關注社會和市場,發現波動要及時地與學生一起分析,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由于我國的就業市場十分嚴峻,行業之間,人才之間的競爭也非常強烈,所以在對學生的就業思政教育中,教師也要灌輸這一思想,給學生一些就業的壓力和緊迫感,讓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而教師在上課時也要隨著市場對課程進行完善和創新,讓思政教育體現新時代的價值觀和發展觀,讓學生充分了解這個市場,也認清自己的位置,向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
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育最重視的就是學生的實際就業水平,而學生的實際就業水平如何,取決于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只有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合適什么,哪里需要自己,所以相關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基于就業導向的思政教育時,一定要落實學生對社會認知教學的需求。要滿足學生的這一需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驗,這要求教師強化自己在就業指導,職業規劃方面的學習,更好的幫助學生畢業以后找到合適且滿意的崗位。其次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不能僅局限于將課本和教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與社會發展進程相銜接,在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以及強化專業知識的同時,關注市場發展動態,提升教學質量,讓教學更好的幫助學生就業。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授課,因為每個學生的性格不一樣,對待事情的態度也不一樣,所以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按照所授課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授課,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更好的就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很多事情單靠理論是很難檢驗出方法是否可行有效的,因為理論終究是在一種理想狀態下進行假設分析,而實際中會遇到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對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在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思政教育改革分析中,要提高思政教學的教學質量,讓思政教學更好的幫助到學生,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學校也要在強化理論的同時重視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才能更好地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讓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或是學校組織學生在校期間提前進入一些公司企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學習到知識,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具體的工作中總結經驗和學習技巧,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在畢業后提高就業競爭力,更好地找到心儀的工作。
在社會的發展中,有機遇也有挑戰。教師要讓高職學生在社會發展中立足,抓住機遇,在校期間就應該盡快培養就業意識,學校和教師也應該基于學生的就業導向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支持,讓學生向著全面發展前進,成為緊跟時代的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畢業后更好地在社會立足,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