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勝群
(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第二中心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觀察目前小學教學現狀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小學教育仍存在重知識傳授,而輕德育培養的現象。可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小學教育教學中實施良久,這種教學思想早就應該被摒棄了,究其原因,導致這種教學問題出現的原因,具體可分為三個因素。
我國的小學學校可分為公立小學和私立小學兩種學校類型,經過整體的調查可以發現,在公立小學中,這種教學問題雖然少量存在,但在本質上還是更偏向于素質教育,但在私立小學中,這種教學問題就更加明顯和嚴重,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的私立小學為了吸引生源,而將學生的成績作為招生噱頭,這便會導致學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設置上更加傾向于文化教育,而缺失了德育教育。
絕大多數的小學教師仍會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將學生的書面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就會導致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即便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評價學生時,也會摻雜著一定程度的主觀因素,使得教學缺乏公正性。除此之外,在選擇和應用德育教學方法時,也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小學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小學德育教學質量下滑。
由于受到我國政策的影響,現階段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這就會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家長會將孩子作為家庭的唯一未來和家庭活動的中心,常常會對孩子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期望,會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和能力,在校外為孩子報取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和興趣班,這樣不僅忽視了對孩子的德育教育,還會嚴重加劇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學習壓力,從而阻礙了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總之,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就會導致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德育教育環境,而小學班主任是促進學生成長,引導學生發展的重要教學工作者,就必須承擔起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責任,合理的運用激勵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意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要將關注學生心理變化,掌握學生實際情況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前提和關鍵內容。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普遍為6~12 歲,可以將小學生理解是一群心智發展和認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兒童,他們在學習新知識和接受新事物時,常常會帶有個人主觀因素,展開來說,就是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取決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因此,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學課程前,要留意學生的情況,細心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德育教學環境,避免學生因為主觀因素而對學校和德育教學產生抵觸與抗拒的消極情緒,除此之外,小學班主任要積極發揮教師的職責,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及時地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煩惱,并引導學生找出解決方法,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學習中。
比起單純的知識講授,小學生更容易也更樂于在實際的生活當中發現事物的客觀規律,因此,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妨利用聯系生活的情境教學法,強化德育知識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校以外的活動地點也能夠形成一定的道德素養,從而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小學生。
如,在教授小學生“孝”時,教師首先可用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并讓學生從故事中認識“孝”的含義,例如,為學生講“親嘗湯藥、臥冰求鯉、百里負米”等;然后,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與“孝”有關的例子,強化學生對“孝”的理解;最后,為學生布置“為父母洗腳”“我來做飯”“我是‘媽媽/爸爸’”的課后活動,并在下次課程開展前,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在課后活動中獲得的感悟和心得。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實際的行動便會更加深入的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首,孝道。在實際的生活中也會逐漸養成敬愛父母,尊敬師長的良好品德。
總結
綜上,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是一個需要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夠真正貫徹與落實的教學任務,而在這其中小學班主任的作用是極其重要且無可替代的。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重視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密切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實際情況,利用激勵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促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素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