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琴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滄州 061300)
小說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小說類文本時,只停留在表面的閱讀中,沒有與作者以及小說所描繪的畫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這就影響了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小說閱讀教學的重視,并將情境化的閱讀教學方式滲透到小說閱讀中,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對小說的探索和研究中,進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它有自己獨特的寫作特點:視角獨到,以小見大。小說往往選擇一個很小的視角去細致刻畫、描繪,但作者通過這個小小的視角反映的卻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現象;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說的核心所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悟人物的特點,更要關注作者是運用哪些寫作方法去刻畫人物形象的;情節安排,匠心獨運。閱讀小說,學生往往會被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的確,為了讓小說精彩,作者對小說的情節進行了巧妙的構思,一波三折、設置懸念、矛盾沖……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小說的主題而服務的,不能因為引人人勝的情節而忽視主題;環境描寫,烘云托月。學生閱讀小說,一般關注的是-波三折的故事情節,而對環境描寫則往往會忽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繪對刻畫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烘托作用。
教師教學,“不必死板地按照現有教材的體例和順序進行教學,教師們可以發揮各自的創造性,對現有教材做必要的調整”。統編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圍繞“走近魯迅”專題編排的,主要包含《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四篇課文,既有魯迅的作品,又有寫魯迅的作品,其目的是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魯迅。整個單元教學可以分成四個模塊:感知內容、人物和情感,需2 課時;理解內容,適當拓展,需2 課時;品味語言,領悟表達,需3 課時;單元統整,實踐練習需3 課時。首先需要學生自讀《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再分組學習概括主要內容,交流自己對魯迅的印象。教師先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閏土》中“月下海邊瓜地”畫面,接著厘清《少年閏土》和《好的故事》的文本結構,體會作者心情,然后補充閏土30 年后與魯迅再次見面以及魯迅關于《新青年》解散的資料,最后結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感知魯迅的心情和作者情感。學生先品味《有的人》,體會“對比”“反復”等寫法,再回顧《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結構以及《好的故事》的寫作方法,最后領悟表達,隨文練筆或仿說。學生先群文閱讀《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釣蝦與放牛》,再各抒已見說魯迅,交流各自心目中的魯迅形象,最后盤點收獲、表達實踐。這樣進行單元統整教學,學生在“魯迅文化的語境下品魯迅”,在探究性閱讀中領悟表達,讀寫實踐。從“別人看魯迅”“我心目中的魯迅”“頌魯迅”等多個視角豐滿了魯迅的鮮明形象,為學生打開了認識魯迅的一扇“窗”,豐富了學生的文本認知,促進學生真正實現深度學習。
全員參與在小說教學環節尤為重要。學生閱讀之后,讓他們口述故事大意。這種訓練,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無論是“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或是“了解事件梗概”的要求,其目的是概括作品。因此,學生嘗試口述故事大意,是小說教學基本的訓練任務。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讓幾位舉手的學生,或直接點名請起幾位學生嘗試口述,不完整時,請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這樣做,自然比自己直接拋出故事概要高明得多。但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多數學生卻被忽視。有些教師認為,班級人數這么多,哪有時間讓大家都發言。這節課我們請這幾位學生發言,下堂課就會請另外一些學生發言。前一個問題,我們即將展開討論,試著提出一些教學方法化解。每次上課發言的總是那么幾位同學。一節課中得不到發言機會的學生,幾乎總得不到發言機會。這當然不能簡單用“偏愛”“不認真”等批評教師。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最能滿足老師這種期待,他們常常得到老師青睞不難理解。這樣,聽一堂課,你會覺得教師還是請了不少學生發言,注重學生的學習及其對學習結果的反饋,師生互動面好像也不小。每堂課上與教師互動的總是這幾位“關鍵的少數”,在這種教學狀態下,多數學生成了“觀眾”“陪客”。
如何突破班級規模過大造成的時空局限,走出小說教學這一困境?小組學習就成了極為重要的“全員參與”方法。所謂小組學習,是在大班額情況下,根據學習進展、學習任務與教室情況,將學生分成兩人組、四人組或其他數量的學習小組,在小組內交流分享或討論。技術上,小組學習分享與討論,發言者音量要控制,組內成員能正常交流即可,盡量降低對其他組學習的干擾。小組學習組織得法,可在短時間內保證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分享經驗,同時也可形成相互支援、激勵的學習環境。在此基礎上,條件成熟,可請一些小組將本組學習經驗在全班分享。這些辦法,也是培養更多學生自信心、榮譽感與鼓起學習勇氣的有效措施。小組學習過程中,隨著合作學習展開,信息在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多方位、立體交叉的交流,從而最大可能產生深化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