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鳳
(包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自治區 包頭 014000)
為了在正確思想政治引領下使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得到良好培養,高中英語“課程思政”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方案首先應該明辨“課程思政”的概念,然后具體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原則和教學案例方面去設計。
自2014 年“課程思政”提出以來,我國教育界和眾多專家學者對其做了大量的闡述和說明。根據相關專家學者的定義和解釋,“課程思政”可以定位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方式,其基本內涵義是指學校開設的各門課程都應該有傳授學科知識與培養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具有培養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作用,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過程中隱性而高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因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既不會改變高中英語課程的本質屬性,也不會把英語課轉化為思政課的模式,而是一種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思維。
“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要保持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從“課程思政”的本質與高中英語教學的聯系來看,“課程思政”和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是保持一致的,在教學改革中一定要將兩者結合且將充分發揮英語課程的思想育人功能,運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學科思維,挖掘英語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文化價值,使英語課成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載體,在隱性地的教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引領,培養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英語學科作為學生接觸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直接窗口,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知識后應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還要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英語教學內容中有存在許多傳播西方主要國家文化價值、思想理念的內容,這些內容必須與中國文化價值和思想觀念相結合,達到英語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互相協調與補充,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增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為我們的教育是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教師要把好人才培養的政治觀。
在“課程思政”教學思維的引領下,高中英語教學方式應當破除傳統即以知識傳遞為主、為應對考試而教的教學方式,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構建英語“課程思政”的高效課堂。以新課標英語“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六要素為課程內容,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性思維充實課堂活動,用多樣性的方式和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自主、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參與各項主題探究活動。教學方式可以是知識分享式,理論實踐式,發散思維式,疏導教育式,情感帶入式,典型案例式等多樣而有效的。英語教學不單單是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價值觀的引導、道德修養的提高,通過推進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綜合的促進思維的多元發展,塑造良好的學習品格,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
高中英語教學原則上“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反映時代要求、堅持科學論證、堅持繼承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上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結合、理論聯系實踐、一元主導與包容多樣結合、知行統一、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結合分析二者的基本原則是統一的,二者都以學生為本堅持一元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堅持科學性思想性、堅持反映時代思想、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和繼承發展。在教學原則統一引領下,高中英語教學將有的放矢,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挖掘英語教學中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元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和接班人。
高中英語教材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根據不同的主題可以大致劃分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個層次,精選了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與體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范、宇宙探索等十分豐富的學科內容,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落實。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學改革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去考慮,結合國內專家和學者的論述,理論上我們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原則和教學案例方面去設計,這樣五位一體的設計將有助于完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改革的有效性,更有助于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全面的培養核心素養,最終完成立德樹人的總任務。然而具體改革實踐操作中,可能還會出現許多現實的問題,在后續的課題研究中,我們將從教學實踐路徑和教學策略方面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驗證本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