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紅紅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環市路小學,廣東 廣州 510060)
在新課程改革的最新要求下,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正在向全面教育的階段不斷進步,我們縱觀當前小學英語的學習,學生并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不夠積極,課下缺乏查漏補缺的指導學習機會,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自信心,長期的自我懷疑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探索品德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幫助解決教學環節的諸多問題,完善學生的自我認知,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好感度,從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小學階段的教育占九年義務教育三分之二,其中包含的必修課程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伴隨著學生的學習生涯,每個學科承擔的任務都是一樣的,也都有同一個目標,那就是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因此,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品德教育,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懂得感恩,幫助學生完善自我認知,形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在學習上善于與同學互助協作,在生活上謙卑認真,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應對自如。
將品德教育與英語學習相結合還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設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分享英語學習的方法和訣竅,在小組內積極表現,在課上踴躍發言,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尊敬師長,友愛同學,激發和提高班級英語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學生逐漸擺脫學英語難、學英語無用的固式思維,敢于挑戰新的學習內容,勇于在課堂上展示自我,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擺正自我認知。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品德學習,從根本上有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有明確的優劣判斷,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好孩子應該有的表現,在周圍環境的積極影響下,也會潛移默化地學習他人的優秀習慣,逐漸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家和學校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成長為一名懂得自我反省、擁有良好習慣的學習者,經過優秀習慣的良性循環效應,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如果單單要求教師把英語語言教好,這樣的要求比較實際,但是如果要求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滲透品德教育,那就相對增加了教學難度,教師沒有教學經驗可以借鑒,自己也沒有探索出品德教育與英語結合的契合點,找不到教學的切入口,即使有的教師將品德教育與英語知識結合起來,也難免生硬單調,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吃力,所以這樣下去就很難發揮品德教育的作用。
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課堂的氣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意愿,小學英語課堂實際的課堂互動性并不高,教師想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傳授理論上的英語知識,但是忽視了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造成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性性低也就等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這樣的課堂氣氛會更加沉悶,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也更加不愿意接觸英語課堂上的品德教育,長期下去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個人品德素養的提升。
教師需要提升品德教育與英語教學的貼合度,首先要從教材入手,學生在小學英語教材里能夠學習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其中包括地理、政治、生活習慣、節日習俗等,也能由此感知到英語語言文化所蘊含的思維習慣、道德態度和情感內容,教師要基于這些重要的因素,有選擇的將其融入品德教育,不要長篇全部引用,以免給學生造成理解負擔,將簡單易懂的禮貌用語表達應用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相的交流中去,比如“I’m sorry.”“It’s good to see you.”“How are you?”“Thank you very much.”“It’s my pleasure.”“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常用禮貌用語,學生理解和應用起來沒有任何負擔,也會積極地在日常與人交流中使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常用句型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像“I usually do… on…”的句型,幫助同學們在掌握英語習慣表達的同時,大方地與同學教師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詞句表達,培養學生落落大方的品格。
英語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它蘊含著人類的無限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教師要重視英語語言的傳情達意的功能,激發學生主動使用所學的英語表達,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能夠直接推動學習達到內心期待的學習目的,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學生進行自我提升。首先,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特點以及情感表達習慣,學習與小學生相關的心理知識,采取相應的心理策略進行教學,教師要了解兒童的心理需要,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興趣和審美需求,在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進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全方位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動力;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經常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組內的溝通表達有利于提升個人的團隊協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并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準學習定位,懂得欣賞自己,也學會如何向他人學習,在復習所學的同時培養了良好的品德素養。
習慣可以伴隨學生一生,好習慣可以對人的一生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習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身心完善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正向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狀態,針對學生整體的學習現狀優化教學實踐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維護學生的學習情感,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向學生滲透科學的學習方法,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都要重視,小學階段的教育尤其要重視發展聽說能力的培養,擺脫“啞巴英語”的桎梏,教給學生正確的提高英語聽力和口語的方法,多聽多練,每天反復聽聽力材料,反復練習優化口語,課余時間提高自己的英語書寫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表達習慣,將英語表達內化成下意識的表達,這樣學生的英語成績就能有質的提升,學生也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律。
英語教師要凸顯拓展課的特色,在課堂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避免教師的灌輸式長篇教學法,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特長,增設課堂的交際活動,增加拓展課的比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第一,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導學生用所學句型進行交流對話,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情感,也可以表示對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熱愛,比如“What’s your favorite movie?”“I like watching…”,“Where is your hometown?”“My hometown is…”讓學生通過交流自己的家鄉和愛好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我;此外,教師在拓展課上要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增設更多與生活相關的主題,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個人言行,比如學生在討論家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熱愛家鄉的意識,當學生討論自己做過的好事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并在班級內公開大方地表達這種贊揚之情,當學生談到自己的父母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讓學生在英語表達的過程中獲得生活感悟,樹立良好的品德。
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主要載體就是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側重點和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學生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端正品行、感受語言學習的實踐意義,在各種語境中感受語言和交際文化的魅力。首先,教師可以在課上設置不同的交際情景,以這種形式進行語言練習,把握小學生愛玩、愛活躍氣氛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模擬的交際情景中,可以開設與生活貼近的內容,比如同學來到家里做客的情景,逛超市時遇到自己老師的情景,與同學一起去商場購物的情景等,這些場景多會涉及禮貌用語,教師要督促學生在這些情景中學會合作和互助、文明和友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和探索欲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游戲互動的方法活躍氣氛,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故事展示,講解一些蘊含豐富哲理和教育價值的中外寓言故事,采用雙語版本幫助學生邊讀故事邊學英語,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學生也會帶著好奇心讀完故事,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和教導,學生會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記憶也更加深刻,關于游戲的設置,教師可以用一些猜單詞、朗讀詩歌的互動來活躍學習氣氛,同學間的互動多了,關系也能變得更融洽。
教師是品德教育的第一實施者,平時也是教師與學生在校的直接接觸時間最長,教師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處事方法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要樹立嚴以律己的意識,在與學生日常交流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對有交際困難的學生給予關懷和鼓勵,對英語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給予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在溫暖的師生情誼中快樂地學習英語,沐浴在教師和家長的愛與關懷中,每一個孩子都能陽光快樂地成長。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新的教育要求和標準下,小學英語教學對品德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成長特點進行教學實踐的調整,重視品德教育與英語語言學習的融合,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意義,重視語言表情達意的作用,開設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適當地增設拓展課程,并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對自己嚴格要求,學校加強教師隊伍的品德建設,發揮教師群體的榜樣作用,幫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優秀的學習習慣,激發每個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成為真正的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