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萌婷
(大連大學,遼寧 大連 116622)
近幾年,醫鬧事件屢屢被曝,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引發了廣泛的議論。據統計,許多醫院受到患者或患者家屬的威脅,毆打醫務人員,部分患者及其家屬經診斷治療后拒絕出院,不支付住院費。暴力傷醫甚至殺醫事件不斷,“醫鬧”屢禁不絕,“中國式”醫患關系漸漸因此產生。近年來,暴力傷醫事件頻發,正是由于醫患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摩擦越來越大,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鑒于此,充分找到我國法律機制中處理醫患糾紛存在的問題,建立更加完善的醫患糾紛法律解決機制,可有效減少醫患之間發生沖突,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的頻率,改善醫患關系。
醫療糾紛是指基于醫療行為,在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因對治療方案與治療結果有不同的認知而導致的糾紛等。通俗的說,醫療糾紛就是患方對醫院或醫生的診療行為或結果存在不滿意,而對方又不承認,從而導致的糾紛。
醫療糾紛發生以后,患者或者家屬因不具備完整的法律知識,或者去醫院進行醫鬧,或者采取其他極端手段,或者去法院起訴又不知道如何提起訴訟。有的一旦進行了醫療事故鑒定,醫院無責,則會錯過最佳的協商解決的時機。蓄意鬧事者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1.醫療服務合同糾紛:患者的就診行為相當于同醫院簽訂了一份醫療服務合同,患者因治療行為受到侵害,醫院就存在一個違約的問題。應當注意的是,在醫患糾紛中,違約責任、侵權責會存在競合現象。
2.普通的醫療侵權:醫療侵權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所有的涉及醫療糾紛的問題只要符合《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件,都可以認定為侵權。它涵蓋下面的醫療事故、醫療詐騙等概念。
3.醫療事故:對醫療事故的認定是非常嚴格的,必須經過專業鑒定機構鑒定認定構成醫療事故等級方可認定為醫療事故。
1.患方對疾病的認知具有局限性
由于患方的醫學知識儲備有限,醫患雙方的期望并不是對稱的,患方對治療的期望值往往高于醫方,也高于實際結果,因此導致醫患糾紛出現。特魯多醫生的墓碑上刻著一句話:“有時是治療,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坦言了醫學的局限性:人類的身體多么復雜,然鵝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夠被治愈。患者生病的時候,就很難意識到,醫生并不是萬能的。
2.醫患雙方缺少理解和信任
從法律上講,醫療關系中患方應當享有知情權,患方對病情、治療方案等進行詢問,醫方應當予以回答。同時患方也享有決定權,在了解了病情和治療方案后,有權決定接受或不接受此種治療。告知病情、尊重患方意見、告知治療費用,這些都是醫患溝通的內容,是醫生應當做到的。至于某些醫術不精的庸醫,工作作風存在嚴重問題的,也當然是導致醫患關系惡劣的原因之一。
所謂和解,就是醫患雙方基于自由的意思表示達成的關于賠償和諒解的合意。一般情況下,醫院會進行初步評估,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如果院方評估出來是醫療事故,那么如果走后續的司法途徑,也需要向患者支付大額賠償。這種情況下醫院還需支付律師費、訴訟費、鑒定費等費用,所以醫院一般會選擇與患者進行和解。如果院方選擇和解,患者一定注意要與院方簽訂好和解協議。協議書雙方簽字,可作為追討賠償款的憑據,也是事后一方反悔,另一方起訴的最有利證據。
各地設立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衛生部門和司法部門協助下成立的第三方調解組織。他們由法律、醫學和其他領域的專家組成,主要受理各自管轄范圍內的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應當由醫患雙方共同適用。當有醫療事故產生時,醫患雙方可以尋求調解來解決醫療糾紛的問題,這種第三方的調解組織可以方便有利地解決問題,建立良好的橋梁和紐帶。
雙方協商未果的情況下,醫生或病人都可以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衛生局或衛生規劃委員會)提出請求。衛生行政部門受理后,經過調查會后給出處理意見,并組織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調解人員會建議患方訴諸醫學會或司法鑒定,并以鑒定結果作為調解的重要依據。
醫療糾紛案件頻發不僅是因為很多醫生與患者之間缺乏充分的理解和信任,還有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醫療體系還存在一些缺陷,醫院的人力物力供應不夠充足所導致的,因此我們不但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識,還需要思考如何規范社會的公共安全以及醫療體系。盡管我國的法律已經將醫鬧入刑,但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刑法來解決醫療糾紛。我們還必須發現和矯正現行法律的缺陷,建立醫患雙方的信任關系、改善現行的法律體系、盡可能避免發生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