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燕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融媒體中心,山東 東營 257300)
媒體融合,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宣傳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因此,新聞從業者要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掌握電視問政節目的報道特點,創新報道方式方法,上連黨心,下接民心,使節目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針對媒體傳播格局變化帶來的挑戰,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大家知道,電視問政類欄目已在全國多個地市電視臺制作播出。欄目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民生問題抓起,把群眾反映的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督促部門單位改進作風當成大事來辦,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核心作用在于搭建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眾所周知,《呂氏春秋》里講:“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其中,“諫鼓”“謗木”有助于廣開言路,收集輿論。再就是,大家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時讓人在帛上用朱砂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塞到魚肚子里,還讓人學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就是憑借這些手段和方式,久而久之,人們對此就相信了。由此可見,古人就懂得發揮輿論的作用。
如今,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電視問政節目是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一個有益的探索。節目邀請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電視問政,公眾參與政務監督,公開向社會和群眾解疑釋惑、進行答復,有輿論監督,也有政策答疑,讓被問政部門直呼如臨大考,推動了干部作風持續向好轉變。
“電視問政”作為一種節目形式,已經出現了許多年。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的電視問政節目《問政山東》,以問題為導向動真碰硬,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通過輿論監督倒逼干部履職盡責,督促部門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電視問政節目以演播室主持人現場問答為主線,由暗訪短片、現場問政、群眾代表提問、觀察員點評等多環節組成。《問政山東》欄目在全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其中短視頻新聞《病死豬田間亂丟知道嗎?……〈問政山東〉現場局長被8連問后語無倫次》獲一等獎,視頻呈現了現場緊張尷尬的氛圍,聚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助推輿論監督。
近年來,山東廣饒依托廣播“陽光政務熱線”節目,在電視新聞綜合頻道推出了電視節目——“民生看行風”。節目圍繞著優化發展環境、改進干部作風、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督,針對廣大群眾關注、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需要咨詢的政策、求助的事情進行記錄、跟蹤,并及時反饋給相關單位,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是民生新聞節目的有益補充,是電視問政節目的積極探索。
節目由縣紀委、縣監委等部門主辦,邀請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教育、民政、醫療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安等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來到直播間,采用“電話問答、當場答復或承諾、跟蹤報道、事后反饋”等形式,解答群眾咨詢、受理群眾投訴、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為使節目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節目還會對縣民生熱線綜合服務中心受理的部分典型問題進行回復?!懊裆葱酗L”節目作為電視問政節目的“雛形”,每年對近50 個(次)部門單位的上線情況進行報道,在這些部門單位的積極配合下,廣大群眾的參與下,年可解決群眾反映的樓房外檐口壓頂抹灰受凍開裂咋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怎樣在當地入學、低保戶水費能否減免、車位費有無統一的收費標準等熱點難點問題300多個,這些民生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的同時,促進了部門單位工作效能的提升。節目較好地實現了廣播、電視、報紙媒體間的互動;節目通過“民聲廣饒”微信公眾號和“愛廣饒”“掌上廣饒”手機客戶端上載后,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該節目被評為東營市年度“十佳”欄目。
電視問政節目,必須想方設法“問”得有辣味。不論哪一個部門單位參與問政,都要敢于直面矛盾、直擊問題,做到考問不留情面,不護短、不遮丑;回答問題不說空話、套話、官話,直到答出群眾滿意的結果。針對每期節目所反映的問題,要讓相關部門單位有“問”有“答”,實行全過程記錄、跟蹤,及時反饋,形成有整改、有落實、有考核、有追責的工作閉環,推動干部以“諾”踐“行”作風的轉變,真正在政府、媒體和公眾之間形成積極對話的良性互動,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電視問政”作為黨委政府主導、媒體搭臺、公眾參與的一種電視節目形態,其開辦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但要真正辦好,贏得百姓認可,卻需要下足功夫,特別是有的電視問政節目從某種程度上存在著“重傳達輕反饋”“重宣講輕曝光”的現象,不能很好地達到“問政”的效果,下面重點探討電視問政類節目的改進策略。
電視問政節目要辦出特色、辦成品牌,必須將“問”字緊抓不放,特別是對于那些不觸及群眾關心的問題,用大篇幅在宣講、總結工作的部門單位負責人,要善于運用好主持的指揮棒,果斷打斷那些空話、套話,該追問的時候不要顧及身份、地位而對問題“躲躲閃閃”,要發揮好黨的喉舌作用,勇于為群眾代言,把“問政”節目辦到群眾心坎上。
作為問政節目,最難的當屬“尺度”的把握,節目如何做得有“辣”味,既要讓被問政部門單位和干部職工易于接受,又要讓廣大群眾滿意,掌握好問政的“尺度”至關重要。問政過程中,一方面,被問政嘉賓的回答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必須直面問題,不能找借口、找理由,要問出“辛辣味”,引發節目受眾的收視興趣;另一方面,也不能窮追不舍走向極端,讓被問政嘉賓在現場臉面丟盡甚至難堪。
問政節目要特別注意,不論是通過熱線電話反映的問題,還是明察暗訪、深入現場一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在對部門單位負責同志問政的時候,要多方查證核實,注重方式方法,真正把問題找準、找深、找透,“問”到關鍵處。
電視問政節目同其他節目一樣,要不斷創新,常變常新,給觀眾新鮮的感覺,防止視覺疲勞。要開啟媒體監督、群眾督辦的新常態,通過記者到現場調查采訪、跟蹤報道、督促整改,推動問題的落實解決,節目呈現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創新。隨著問政監督常態化,被問政單位的回答可能會出現“承認錯誤、表明態度、承諾整改”“三段論”式的套路,主持人現場提問也面臨難以突破的考驗和瓶頸,長此以往,很容易使節目模式化,看似千篇一律,這樣就需要節目主創人員增強創新意識,力求問政辣味不減、力度不減、效果更好。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能?!半娨晢栒币驗閱栒牟块T單位涉及方方面面,不論是執法部門、職能部門,抑或是民生領域的單位,涉及的法律、部門的職責范圍、各種各樣的政策特別多,作為節目主創人員,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準備,做足“功課”,職責、政策理解到位,不一定成為“專家”,但要成為各行各業有所了解的雜家;在節目中,不說外行話,使被問政嘉賓心服口服;節目播出后,也要經常總結反思,還有哪些不到位或者不完善之處,通過完善提高節目人員水平,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創新力和引導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助推部門單位工作落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展,新興媒體影響越來越大,要統籌搞好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互動融合,通過多屏、多維度宣傳,放大問政傳播效應,吸引廣大干部群眾對電視問政節目的高度關注,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節目播出實行全媒體推送,不再是單純的電視內容,而應是適合多平臺的全媒體內容,能夠促進傳統用戶和新媒體用戶的整合與轉化,力爭通過節目的開辦,使得群眾拍手稱快,干部警醒反思,問題解決達到同頻共振的好效果。
結束語:總而言之,媒體傳播格局變化帶來新挑戰,新聞媒體必須增強創新思維,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半娨晢栒笔锹犎∶衤?、了解民意、匯聚民智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干部作風轉變、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手段,要創新舉措,敢于追問、把好問政尺度,積極借鑒和學習辦好節目的思維和方法,讓電視問政節目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搭建黨委政府、媒體與群眾互動溝通的平臺,更好地發揮圍繞中心、服務群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