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琳
(山西省朔州市懷仁一中,山西 朔州 038300)
為調動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課本內容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對高中物理學習的親切感和好奇心,激發學生對高中物理的探究欲望,從而幫助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教師需要充分了解高中物理教學中結合生活物理現象的重要性,并通過主動引導和設置有效的教學環節使課本知識與生活物理現象充分的結合,幫助學生提高物理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素養。
高中的物理知識內容繁多,知識內容晦澀難懂,十分不利于學生們的記憶理解。若是結合生活中的物理顯現為學生講解物理知識,可以幫助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接受度,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親切感,加深學生的記憶[2]。同時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是充滿的坎坷的,通過結合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教學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物理所面臨的困難時有著更強的探索欲和勝負欲,激發學生自主的尋求教師幫助,培養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主性。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興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由于高中物理知識難度較大,而且更為抽象,在進行教學時,則需要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內容來進行教學,物理來源于生活,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則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落實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使教育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好。
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但是若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很難知道其中的奧秘。而將物理的教學內容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培養觀察生活中周邊的事物的能力,只有仔細地觀察學習,才能將學到的物理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同時在學習應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斷的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在物理領域的發展與成長。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場產生的原理抱有很大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提供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你們去接水時如果瓶蓋擰太緊,會有什么現象?”學生就會開始自主思考,得出因為擰太緊就打不開瓶蓋的結論。這時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那你們知道是什么樣的力量阻止你打開瓶蓋呢?”這時候學生就會充滿疑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好奇心,這時候教師通過講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加深學生們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和理解力,還需要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能在物理學習中舉一反三,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電學”時,教師在講解小燈泡的發光條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晚上睡覺時關掉燈的按鈕燈就不亮了。并鼓勵學生用學到的物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通過學生回答是因為開關斷開形不成閉合電路,因此燈發光的條件不滿足,燈就會熄滅。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善于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素養。
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有很多知識是抽象的,肉眼看不見的,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教師應該善于應用科技化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用具,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體化,方便學生學習和理解。例如:在學習“磁場與電場”時,由于磁場與電場都是十分抽象的東西,分開講相對簡單,但是結合在一起講解對教學產生了極大的挑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分別展示電場和磁場的現象與特點,然后再展示電場和磁場共同作用產生的現象,讓學生觀察并鼓勵學生嘗試自己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磁場與電場”這種抽象的物理知識,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質量。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物理知識掌握應用,教師應組織生活化實驗,協助學生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從而通過實驗成功提高學生們的成就感,加深學生對物理領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激發其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磁場”一課時,教師在講解磁場的特點與概念后,分小組進行關于磁場的實驗。讓學生拿出自己認為生活中可能被磁場吸引的物品,通過與磁鐵的相互作用,充分理解磁場的原理與特點。同時為學生布置課下任務,讓學生思考通過磁場的作用,發揮其自主創新能力制作小手工,并帶到課堂上展示并介紹其工作原理。讓學生們在快樂中,高效率的學習物理,體會物理學科的魅力。
再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彈簧翻跟斗的實驗,首先讓學生自己設計兩塊木板,并且兩塊木板的角度呈90 度,在木板的兩端系上皮筋,并且在皮筋上放置小小的塑料彈簧,接著再用手提著彈簧的上端,進行輕輕地拉扯,使彈簧最終呈現出“倒U”字型的時候放手則可以發現彈簧變得跟小猴翻跟斗一樣了。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實驗的樂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思考一下其中的物理原理。正是因為當彈簧被拉伸的時候產生了彈性勢能以及收縮勢能,彈簧的重力勢能,最終放開手的時候自然也就能看到彈性勢能與動能出現周而復始的轉換,最后也就成為了實驗中所看到的現象。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真正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融洽,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自身的引導功能,當發現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則需要幫助學生解答疑問,并且給予學生自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索。
由于物理是一門非常復雜的科目,不僅知識體系廣博,而且包含的內容太多了。但是物理學習的特性便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進行物理科目的教學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契合點進行挖掘,將問題作為教學的契機,開展問題情境,從生活入手,提高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真正達到幫助學生處理現實問題的效果。例如:當在教學“圓周運動”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們播放一些田徑運動員比賽的視頻,并且讓學生們回想一下自己在跑步時是什么樣的場景。接著再提出問題,問問學生們:為什么運動員在轉彎的時候會減慢速度,而且身體會出現傾斜的情況?當問完問題之后,教師則需要給予學生們一些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們想一想到底是為什么。由于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便會看到的情景,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能夠更加容易接受,更快地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們通過自己了解的現實世界來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而且學生也更加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真正答案都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物理水平的高低對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為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師,應該極大地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和愛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幫助學生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只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體會物理學習的魅力,幫助學生提高物理學習水平。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學較為枯燥且抽象,如果僅僅通過理論教學將會難以理解,因此,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更需要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來開展教學,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物理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快樂,最終落實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提高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