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瑩瑩 于暉 楊青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 100029)
體育課程開展的目標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與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同向同行的。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講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教學評價就是檢驗學生身心發展,意志品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關卡。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否能實現五大體育課程目標,是否能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習效果,如何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當前課程教學都熱切關注這些問題,許多學者還提出解放方案,但由于操作繁瑣并未廣泛使用。本研究通過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2018-2019 學年的體育教學的實證研究,提出科學全面易操作的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方案,落實總書記要求抓住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對于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有著積極推廣的意義。
大學生體育課程考核一直是大家專注的問題在體育課程考核中如何客觀地評價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能水平,這是各學者們值得研究與完善的課題。
鄭杰政在《“積分制”在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考核中的應用研究》中對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模式的問題分析,發現當前體育教學評價重總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重課內鍛煉評價,輕課外鍛煉評價;重運動技能評價,輕身體素質評價。
朱杰在《大學體育課程考核方法的實踐與探討》中指出體育課程考核的指導思想與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有偏差,導致考核內容不全、形式單一、比例不適、評分標準死板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許寶云在《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考核評價改革探析》中分析了當前體育課程考核存在諸多問題,體育課程考核評價以總結性評價為主,疏忽學生的學習過程,難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
總之,當前使用的體育課程考核方案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考核內容不全面、比例失當、方式主體單一、以總結性評價為主等因素。學者們也提出新的考核方案,例如“積分制考核方案”、“團隊考核方案”,這些方案在理論上是十分合理,在操作上也可實行,通過深入分析發現,這種新的考核方案在實際的實施中,由于教師評分復雜,工作量龐大,消耗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諸多一線教師在體驗新的考核方式后不告而終。另外體育課程學習評價中存在“評價指標唯量化”的誤區,許多具有豐富意義、教育價值、人文價值、對人生具有終極意義的考核內容,其評價指標由于可操作差,被扣上不客觀、不準確、不科學的“帽子”,而排除在評價指標體系之外。因此,合理的考核方案在解決之前問題的基礎上,還必須解決全面評價和易操作的難題。
CSE(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價中心的一個簡稱,是為教育改革提供服務的綜合性評價模式。CSE 提出將評價模式分為對需求進行評估、對于計劃的選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這種階段性的劃分使評價的形成性與總結性功能協調統一,評價活動貫穿于從教育目標的確立到教育質量全面檢查的過程之中,這種動態的評價在美國得到了廣泛運用。
CSE 評價模式的出發點是為了形成“體驗成功←→主動參與”以及“直觀反饋←→主動提高”的雙向良性循環,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首先,學生在當次課程結束后及時獲得直觀反饋,在與自己內心期望值對比后會做出后續的改變,如當分數低于期望值,學生下一次課會認真努力學習獲得更改分數。其次,學生每個階段的直觀反饋會刺激學生主動高校完成學習目標,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形成規律性鍛煉的習慣。CSE 評價模式基于評價與學習的完美結合,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為主動關注與改變評價,進而引導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
考核分為四部分:體育出勤考核(10%)、體能考核(30%)、運動項目技能考核(40%),體育素養(20%)。
體育出勤考核占據總成績的10%,總分10 分,本學期累計曠課一次扣3 分,遲到早退累計一次扣2 分,請假見習累計一次扣1 分。按照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無故曠課3 次以上取消考試資格。
運動項目技能考核占據總成績的40%,總分40,以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以易量化、操作性強、難度分層以及團隊協作為原則,為每一節課制定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每次考核滿分10 分,每學期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1 次課程進行考核,其均分成績乘以4 便是運動項目技能考核成績。為什么將考核定位10 次?一方面是便于操作和計算成績,保證考核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減少教師繁瑣的操作。一方面是課程課時量的限制,以一學期一般為16-18 次課,除去第一次課在室內,除去身體素質考試課,除去個別不合適的天氣,以及課上出現不可抗拒情況,10 次考核課是完全符合課時量安排。另一方面,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需要,如果每一節課均安排考核想必學生的重視程度并不高,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反而這種隨機的考核增加課程的新穎和挑戰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另外,設置游戲中的復活情境,給予每名學生每學期2 次補考機會,當某一次測試達不到期望值,可以申請啟動一次補考機會。對于提前完成學習任務的同學,教師還需設置拓展加分項,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追求更高目標,實現“分層分段、多樣多元”的課程考核。
教育部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中明確指出,體育考核要將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素質鍛煉項目作為考試內容,且考試分數的權重不得少于30%,所以體能測試部分共30 分,其中50%為對照《大學生體質測試標準》實際成績,另外50%是根據進步程度給分。體能測試的項目一般包括中長跑、俯臥撐、平板支撐等通過練習能明顯測出進步成績的項目,學期末對學生進行體能測試,其對比值為學期初的成績或者上學期末的成績。
體育素養考核占據總成績的20%,總分20。體育素養考核注意運動素養與職業素養的有機結合。考核內容包括體育基礎理論與專項理論、課程思政兩個部分,根據每次課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師可自行設定評分比例。體育基礎理論與專項理論主要包括體能知識,體育文化,運動原理和健康教育等四個方面。課程思政部分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學習態度,團隊合作,互幫互助,創新實踐,拼搏與創新,自律等。體育素養考核涉及的考核面比較廣,教師在教學進行時和結束時及時進行評價記錄,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課程考核方案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二者具有良好的互補作用和綜合作用。每一次課的考核都是總結性評價,而一學期考核的累積是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考核方式作為教學的調整機能的一部分,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既有不同指標的“結果評價”,又有不同內容的“過程評價”,可以反饋教師教學效果,定期地評價學生學習的方向。
課程考核不僅對教師教學具有調節和評價的功能,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大學生的體育課時間較長,學生專注力持續時間只有45 分鐘左右,學習與測試,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整堂課都能“活”起來,可見CSE 評價模式對教學的調節作用
現代大學生多以獨生子女為主,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歸屬感、榮譽感不強,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父母的溺愛和相對優越的家庭環境,使他們意志薄弱,組織紀律性不強,不合群。通過設置“團隊合作”考核方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啟發的平臺,還有助于發展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共同創新的團隊精神。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團隊合作”考核可以幫助學生在集體榮譽的感召下,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體質明顯提升,教學目標更容易實現。
CSE 評價模式使評價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評價方式的實施簡單,評價內容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靈活變化,相對于傳統教學評價,每一節課都有更豐富的學習成果。CSE 評價模式體現了目標導向的理念,使評價與學習相互融合,不僅決定了完成目標任務的途徑,并對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途徑進行了量化。一方面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展示自己的個性,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創新意識。另一方面CSE評價模式能檢驗學生學期出勤情況,能檢驗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情況,更能檢驗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否真實。
通過改革考核方式,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以“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為德育培養目標,設置課程思政部分考核,鼓勵學生們對鍛煉產生興趣,充分體會到身心調節和人際交往等能力的提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增強敬業精神;培養拼搏精神、提升競爭意識;訓練職業素養、提升職業適應;培養團隊意識、增強集體觀念;培養規則意識、增強紀律觀念。讓學生能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通過思政化課程意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實現自我發展,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致力于為社會和諧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