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昌清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從我國現代版畫發展歷程中,雖然受到西方版畫藝術創作理念的沖擊,但對現代版畫創作實踐而言,離不開傳統木版畫藝術的深刻影響。現代版畫作為與中國畫、中國油畫并駕齊驅的三大畫種之一,其誕生和發展,不能與傳統割裂。[1]傳統木版畫,久遠的歷史傳承,豐富的藝術形式,多元的表現語言范式,更成為中國繪畫體系中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探討傳統木版畫的歷史沿承,梳理其藝術語言形式,對中國現代版畫藝術創作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回溯中國傳統木版畫藝術文化,對未來現代版畫創作提出展望。
傳統木版畫,主要是指木刻版畫。唐朝時期的《金剛經》扉頁上的木刻版畫《說法圖》,被稱為現存最早的木刻版畫。其年代比丟勒的版畫要早700 年。這一時期的木刻版畫,主要因佛教文化的傳播而興盛。在藝術形式上,用線、造型極具特點,人物圖形,采用陽刻技法,來展現人物,宣傳佛教思想。宋元時期,木刻版畫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越來越走向世俗生活,與百姓的生活起居相聯系。在木刻版畫題材、人物、技術等方面,內容和形式更趨多樣,尤其是引入朱、墨兩色套印工藝,推動了木刻版畫走向興盛。明代的木刻版畫,刻制技藝更加精進,所處的時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為變革木刻版畫技藝提供了物質條件。如在刻法運用上,傳統木刻版畫以單線刻法為主,而明代則出現黑白對比的表現形式。如《西廂記》、《水滸傳》等傳統典籍中的插畫藝術,都是典型的黑白對比刻法形式。清代以來,由于禁書運動的影響,對于傳統木刻版畫產業帶來巨大沖擊。但與此同時,木版年畫得以盛行,版畫的題材、形式也趨向多樣。
從藝術語言表現形式上,傳統木刻版畫的創作,與傳統繪畫的表現技法具有緊密關聯。在技法應用上,很多技法具有共通點。通常,木刻版畫將繪制、刻畫、印刷三者銜接起來,強調“三味一體”。傳統木版畫在表現形式上,更加注重畫面布局的時空意境。如在水印木刻版畫中,利用線來展開畫面,通過線的處理,增加平面感,這種創作手法,可以在平面內實現跨時空的意境渲染,也突破了傳統繪畫受視點、時間的局限。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提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就是對平面意境美的深刻闡述。[2]我們對比西方繪畫理論,傳統木刻版畫擯棄透視與結構關系,在畫面時空意境中得以描摹,更具深刻性。從色調上來看,對明代以前的木刻版畫,以黑白色調為主,表現形式相對單一。明代以后,引入套色技術,使得木刻版畫的色彩也趨多樣。及至清代,傳統木刻版畫的色彩更加絢麗,用色與布局也不拘一格。從創作技法來看,傳統木刻版畫的創作,多沿襲傳統制作方式。如在選料上,以梨木、桃木等為主,不同地域的傳統木刻版畫創作,還會選擇當地的一些木材來制作。在隴東地區,以梨木、柳木為主。對于選料,由于木刻工藝自身的特點,如刀法的運用,力道的控制,紋路的走向等,都會影響木刻版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如拳刀法在運用中,需要黏貼在木板上,發揮雕刀之特長。在相對復雜或者更加精細的版畫造型中,多采用單一的刀法技藝,來確保力道和線條的流暢、自然。在題材上,傳統木刻版畫的創作主題,多與所處的時代有關。如宗教類題材、生活類題材,以及文學類題材等。木刻版畫藝術與文學的結緣,推進了傳統版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如結合傳統文學典籍,運用版畫藝術來表現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風景、場景等。
對于現代版畫,從其產生到發展,歷經動蕩年代、和平時期,而不同時代背景下,其藝術形式及思想內涵也有所不同。學界認為,現代版畫藝術的溯源,與魯迅的“新興木刻運動”有關。魯迅通過對西方版畫的學習,立足中國傳統木刻版畫藝術,發起新木刻倡議。如將西方版畫理論、版畫藝術家等創作思想介紹到中國,促進中國傳統木刻版畫與西方版畫藝術的交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以取材方便、簡潔、實用等著稱的木刻油印手法,成為當時版畫創作的主要形式。革命時期,考慮到版畫藝術創作的傳播功能,在版畫本體語言、藝術本質領域,探索較少。新中國以后,一些重點藝術院校相繼開設版畫專業,推動了我國現代版畫行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讓中國現代版畫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當下的中國現代版畫創作,在理念多元化背景下,現代版畫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將回歸藝術本體,關注藝術創作個性化表達。版畫藝術創作,在材料、工藝、理念、作品形式等方面,力求藝術創造力和視覺感受力。但要看到,對于現代版畫藝術創作本身,并非與傳統木刻版畫“分道揚鑣”,二者之間既相互關聯,又走向不同的創作路徑。
科技的發展,文化多元性的碰撞,對現代版畫藝術創作也帶了深刻影響。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關鍵期,對藝術形式與表現語言來說,也趨向多元化。立足現代版畫藝術,可以從抽象形式語言、平面構成、符號化表現三方面來闡述。現代版畫創作的形式,樣式多,多是對創作者自我精神的表達。如亨利·馬蒂斯提出:“精確不等于真實”。他認為,在現代版畫創作中,抽象化形式語言賦予作品更深的意蘊與內涵。我們來審視現代版畫創作的構圖方式,也是多從點、線、面三方面來展開,與傳統木刻版畫創作具有相似性的審美取向。同時,在色彩運用上,現代版畫藝術創作,也通過色彩來表達藝術的抽象性。[3]如譚平的《無題》,陳琦的《時間簡譜》等,用色的目標在于服務其抽象性。平面構成作為現代版畫創作的重要載體,多注重與現代媒介技術、印刷方式等手段的融合。盡管現代版畫在制作流程、方法及技術手段上,與傳統木刻版畫具有差異性,但應該看到,對現代版畫創作,依然聚焦要平面性,利用視覺、觸覺的整合,融入不同的媒介和材料,來獲得所要表達的藝術效果。如引入數碼技術后,對現代版畫創作形式,體現了對空間的裝飾作用,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訴求。現代版畫藝術的裝飾性,客觀上也為現代版畫藝術創新注入了活力。針對符號化形式語言,從現代版畫藝術創作元素來看,其符號形式更趨多樣化。現代版畫藝術,結合受眾審美需要,從畫面內容、表現主題,以及符號化素材選擇上,都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如王家增的《工業日記》版畫,其特色是引入工業性符號,契合其所要表達的工業文明主題。對孔國橋的《口述歷史》版畫,在符號化形式語言選擇上,多偏向歷史性符號,來深化其版畫的主題,增強其藝術精神內涵。
對于任何一門藝術,其產生與發展,都不可能與傳統相割裂。同樣,在現代版畫創作實踐中,傳統木刻版畫藝術,或多或少地影響現代版畫藝術,而現代版畫藝術,又在不斷地解構、重組傳統木刻版畫藝術中獲得了創新靈感。
創作技法,在版畫藝術領域,主要有刻、印等不同的藝術手法。魯迅曾對“新木刻”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傳統木刻版畫,在唐、宋、明,乃至清代,都曾有過很體面的藝術影響力。但對于新興木刻技藝,卻強調受西方版畫影響頗深。不可否認,對于現代版畫藝術,其在創作技法等方面,確實也受到西方版畫理念、技法的影響,但不能否認,中國現代版畫與傳統木刻版畫兩者“不相干”。當然,細數中國現代版畫藝術,其在創作技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與傳統木刻版畫之間,兩者的契合度更大。從媒介工具中,現代版畫將刻制、印刷等工具都融入其中,展現了現代版畫的包容性。為了提升版畫視覺效果,將現代印刷技術,來改進版畫刻制方法。但相比于傳統木刻版畫,其刻制流程更加嚴格。如很多傳統木刻版畫采用拓印方式,在拓印過程中,受不同材質木板的影響,所呈現的版畫肌理也各不相同。但對于現代版畫,也可以采用直接將墨刷到物體表面,再將物體印按在紙上,所得到的版畫作品,也呈現出不同的紋理特色。
運用傳統木刻版畫在構思上的藝術形式,來彰顯現代版畫藝術的多維化視角。通過借鑒西方透視技法,融入光影手法,再輔以傳統木刻版畫中“以大觀小”、“知白守黑”等空間意象觀,為現代版畫圖式搭建更加深遠的審美意境。[4]如在版畫要素結構處理上,除了引入對稱性、平衡性、裝飾性理念外,還可以突出版畫畫面層次上的漸變性。針對現代版畫材質多樣性,結合現代科技,融入傳統木刻版畫的結構表達理念,凸顯版畫的審美特征。從現代版畫創作中,結構上體現三維視角,可以借鑒傳統木版畫中結構與意境的關系,豐盈現代版畫作品的精神內涵。從凸版、凹版、平板、孔板、電腦版等多種版畫變革中,關注光線的明暗變化,線條的粗細變化、造型的形態變化,肌理的變化,將傳統版畫藝術與文化,整合到現代版畫形式語言表現中,來增強現代版畫的藝術張力和豐富意境。另外,傳統木版畫在歷經千年的傳承中,所展現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意象,賦予了現代版畫創作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
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從借鑒、吸收傳統木刻版畫藝術中,再融入現代科技手段,來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傳統版畫藝術,古樸的線條、豐富的造型、深刻的精神表達,有助于增強現代版畫的民族特性,從線條藝術、紋樣視覺、創作手法、思想價值等方面,賦予現代版畫藝術生命力和現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