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悅
(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院,江西 萍鄉 330088)
隨著今年來我國文創產品領域更多的借助了互聯網時代信息等更加先進科技的不斷發展,相關產業領域已逐漸成為大眾現代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制造”概念的提出,也為非物資文化遺產相關資源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非遺產品的制作在做工精美的基礎上,同時也需要提現出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更加巧妙的設計進一步體現出文創產品“中國制造”的特征,為彰顯出中國社會所獨有的文化價值做出了強有力的保證,因此,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要進一步融合文創產品產業的發展,通過更加多元化的路徑,完善文創產品與非遺文化兩者之間互惠互利、整合發展的新格局,同時還要進一步探索關于非遺文化更加多樣化的資源以及現代的文創產品兩者結合所體現出的現實意義。
關于非遺的概念主要體現在具有相關文化遺產性質的,并且被個人、各級組織以及隊伍確定的關于工藝、表演、工具、文化活動場所以及藝術形式及其相關工藝品等多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要依據文化創意產品的終端形態來進行產品實物載體以及文創內容方面的創作,同時兩者之間要不斷進行融合,進一步體現出文創產品應體現出的重點以及主張的核心價值;其次由于文創產品的內容更多的承載的是設計人員的藝術與創造以及做出的創新性的付出與投入,因此文創產品的內容需要更多的展現出勞動人民精神領域活動的深刻內涵及其相關影響;最后,文創產品還需要滿足大部分人民對于精神文化以及物質產品等方面不斷變動的現實需求,例如關于審美、體驗、知識、文化、藝術、情感等方面的現實需要。
根據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發現,只有文創產品的設計人員在進行非遺文創的設計時充分融入關于藝術、文化以及思想方面的內容后,才能使產品能夠更多的承載起大眾精神活動方面的需求,同時可以通過更多生動性的創意載體,全方位、多角度地體現出關于藝術、經濟以及創新等多方面內容的真正價值,由此來帶動非遺產品的宣傳與推廣,而更加巧妙的創意也會帶來更多的市場價值,引導出大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繼承和保護方面的思想及觀念。
隨著更加現代化、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以往傳統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產品逐漸被更加豐富、多樣化的現代化文創產品所取代,然而現代化的文化創意產品如果缺乏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樣會被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所淘汰,而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大眾思想的不斷進步,更具有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更加符合現代大眾生活方式及理念的非遺文創產品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大眾更加注重關于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在“文化”向“物質”轉變的當下,許多的非遺文化通過更加前沿的創意設計向商品化和品牌化方向進行發展,設計出了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消費產品,帶動了市場經濟的不斷增長,其自身也成為了時代的寵兒,而通過文創產品帶來的可觀的收入也為非遺項目的開發提供了穩定的經濟支持,創造出了非遺文化在消費市場內部這種良性的循環發展體系。
福建省的閩西北山區由于其豐富及高品質的竹木資源以及產自樂縣龍棲山歷史悠久的西山竹紙制作的傳統手工技藝,其繼承并改良了古代蔡倫傳統的造紙工藝,而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的省級非遺項目,由于其選用的都是上等的嫩毛竹,紙質潔白細膩且柔韌,書寫時非常清晰,可以用于古籍的修復與印刷以及書法的裝裱,這種工藝在進一步發揚了傳統竹子相關特性的基礎上,與游客關于旅游伴手禮的需求相結合,制作出了更多既具有竹紙特征又表達了非遺文化的文創衍生產品,仿古印刷出了《詩經》、《楚辭》、《論語》等多部古典著作以及黃慎、伊秉綬等多位書法名家的字畫,同時還以其為原料制作出了例如竹紙燈等不同類型的現代文創產品,讓西山竹紙及其相關的裝飾產品進入到了更多家庭之中,帶動了當地旅游發展的同時又推動了相關旅游紀念品的市場,為非遺產品的受眾提供了更多更具生活化的非遺相關文創產品,進一步拓展的竹紙的用途,提高了市場的需求量,當地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更加完善了非遺產品文化性以及實用性兩者間的緊密結合。
由于眾多地區都有著非常豐富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山區農林類的食品類資源,福建省的許多產品由于其具有的地區獨特性,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更具有優勢,如明溪肉鋪干、將樂客家擂茶以及嵩溪豆腐皮等省級的非遺保護項目,就以其獨特的風味以及便于保存攜帶的特點成為了特別受游客歡迎的山區特色伴手禮,吸引了省內外許多游客的到來。而文創的設計人員在進行產品外包裝的設計時,應結合其外觀特征,巧妙的突出非遺產品食材的特點,以美學的角度進行圖案的拼接與搭配,設計出體現了當地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例如可以運用“十二生肖”、“體態豐盈”、“圓滾滾”等特別的動物造型及概念作為明溪肉鋪干設計的核心,進一步強調食材的高品質,在進行產品開發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以現代的流行審美為導向,突出現代的潮流元素,通過整合、復用將非遺圖形運用到不同類型的文創產品的包裝造型的設計中,同時還可以通過更加生動、可愛、卡通化的造型設計,將實用性與美觀性結合起來,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設計需要不斷拓展新的消費渠道,可以進一步借鑒揚州的吹糖人技藝產業的開發,推出“材料體驗包”這種消費者可以自己進行DIY 的文創產品類型,材料包內準備的各種例如木簽棒和糖料等不同種類的材料及工具可以更好的幫助消費者自己親手完成例如“吹糖人”等產品的制作,通過這種文創產品生產及制作過程的沉浸式體驗,增加了消費者對于非遺文化更加深刻的認知,并以此作為市場流通的媒介,向社會層面更多的傳播相關的非遺文化,最終達到了非遺文化傳播以及推廣的目的。
通過更加多步驟的工藝流程以及形象圖案方面的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可以為其帶來進一步的發展,而相關文化部門可以通過當地展覽館以及博物院等的微信公眾號以及電視廣播和書籍報刊等不同的載體形式加大對于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大眾的民族自豪感,為今后大眾主動完成非遺文化的宣揚與發展等社會責任和使命奠定了基礎,同時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創造出更加良好和適宜的客觀空間及環境,有利于大眾對于“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同時通過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成功塑造了非遺產品的市場價值,同時我國優秀非遺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又進一步提升了國家在國際領域中的影響力。
由于以往的非遺文化無法給人們帶來充足的經濟效益,因此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及其相關項目都處于漸漸失傳的邊緣,而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就需要通過類似展覽館和博物館等相關歷史文化展館的文創周邊進一步宣傳相關的非遺文化,帶動人們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的意識,同時還可以通過文創產品的創意性設計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帶動非遺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
關于非遺文創產品的宣傳與開發,主要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來表現,第一是以制作工藝的宣傳為主要目的,通過材料的初始形態到最終成品整個工藝制作流程以及產品工藝相關的制作步驟運用手繪等表現形式來進行產品的設計及宣傳;第二是以文創產品DIY 制作和體驗相關制作工具的開發及銷售為主,通過DIY 體驗的方式讓顧客親自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加強非遺文化的宣傳范圍以及傳播力度;第三是主要體現了非遺文化相關背景所具有的獨特性,不同的文創產品中就體現出了不同的歷史故事,通過這種故事的開發與呈現來達到與顧客之間產生共鳴的目的;第四主要體現在文創產品的參與性設計方面,通過材料包等文創產品類型來讓顧客親自參與到產品的主要制作過程中,通過身臨其境的方式進一步宣傳與推廣相關的非遺文化。
沒有傳統文化作為支撐的文創產品設計是非常空洞無力的,只有融入傳統元素到文創產品的設計中才能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中生存下來,例如“吹糖人”系列的文創產品設計就運用到了十二生肖相關的圖案設計,利用現代化的審美觀念對非遺元素的特征進行了夸張以及簡化的處理,最后通過不同的創意組合設計出更具有時代性的新圖形,這種設計方式既體現出了非遺的基礎特征,又將傳統特色與時尚美感進行了進一步的融合與創新。
綜上所述,只有將具有悠久歷史的非遺相關傳統文化與更加現代化的文創產品設計不斷進行融合與更加深入的創新與發展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通過文創產品的設計將中華民族自身所特有的文化、經濟以及社會價值進行進一步的展示、發揚與實現,以更加符合社會主要發展潮流的形式,將非遺文化呈現在更多消費者面前,同時依托創新型以及具體化的文創產品設計有利于打造出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中華文化名片,而在國內外要加快推進關于非遺地區文化品牌感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不斷推動文創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實現其對非遺項目的有力支撐,同時通過更加深層次的研究與探索發揮出文創產品在助力非遺項目健康的傳承與發揚上的重要作用,而文創產品不斷地創新也會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