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一個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衡量該學校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繼而能夠反應專業教學水平的關鍵。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不少學者已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申繼亮認為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三方面,每一個方面需要達到不同程度的要求;田陽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是教師所教授專業知識的深度、課堂教學的語言表達能力等,顧立志等人認為教師要具備愛崗敬業的情感,對學生嚴格管理的情感,顧立志等人認為教師教學能力除了基本的教學能力外,還需要具備愛崗敬業,對學生嚴格管理的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教師教學能力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高職院校為主的教學能力指標體系。
目前,雖然有關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如下3 個方面的問題。(1)教學能力的研究成果多為理論性成果,大部分從宏觀上闡述了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但是具體上并沒有闡述如何提高教師能力;(2)高校教學能力指標體系設定不同,差異化嚴重,雖然構建了一些教學能力指標體系,但是每一個指標對應的權重分配存在不確定性,導致教學能力指標體系無法有效的反應教師教學能力;(3)指標權重設置方法有待改進,由于大部分指標僅僅采用單一方法進行評價,因此效果的有效性、科學性有待進一步證實。
本文設定的反應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按照“5-17-53”來進行劃定,即5 個一級指標、17 個二級指標、53 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分為教學實踐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專業指導能力、教學信息化能力。而每一個一級指標對應的二級指標的主要內容為教學內容的設計能力、授課教學過程中的實施能力、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反思能力、教學過程評價能力、教學過程中的理念上的創新、授課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創新、授課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創新、授課課程的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自身的科研意識、教師自身的科研習慣、教師自身的科研成果、教師指導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組織學生的指導能力、教師理論指導學生的能力、教師學習過程中的信息交流能力、教師的網絡操作能力和教師自身制作多媒體能力。在二級指標教學內容的設計能力中主要包括三級的指標為制定能夠符合高職教育的學生進行就業發展、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多樣化、適合高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的設計,建立培養高職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遠大思想、建立教學多樣化的教學組織能夠較好地照顧全體兼顧個體之間的差異,對教案設計需要具有針對性,切實考慮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二級指標教學實施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為教學技能的示范、教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用于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洞察學生出現錯誤動機的能力;在二級指標教學反思能力的對應的三級指標中主要包括教師在課后的教學反思能力、教學反思的理念、教學反思的設計等問題、教學反思的形式采用是個人還是集體形式、教學反思的途徑等以及教學反思的具體方法等等;在二級指標教學評價對應的三級教學指標能力中包括了建立教學激勵性評價內容,建立促進高職學生的發展的過程評價內容,建立立足學生的教學態度的效果評價,建立關注學生的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情感、自身身體健康的評價;在二級教學理念的創新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中主要包括能夠轉變教學理念,適應課改要求,建立符合國家和設計的教學理念的要求、培養優秀高職學生的教學理念;在二級教學方法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中包括了教學方法觀念的更新、如何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革、如何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更新、如何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二級指標教學內容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主要包括調整教學內容適應不同高職學生的生源、調整教學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專業需求,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專業興趣;在二級指標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中包括了如何構建基于專業的教學模式、如何構建基于專業角度的思政課程、構建了從基于實用性專業課程角度的、研究如何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傳授、研究如何更好地設置專業可行的科目從而能夠實現目標和專業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影響激勵學生;在二級教學科研能力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科研意識中認定了科研的重要性、構造良好的科研道德意識;三級指標科研習慣中主要包括引導老師如何建立良好的科研態度和把握當前的科研方向,在三級指標科研習慣中包括了如何引導老師建立良好的科研態度和進行科研過程中的把握方向的能力、如何參加參加學術會議,如何進行探討和加強教師科研方法的訓練能力;三級指標科研成果中主要包括教師的科研論文的成果、科研課題成果以及科研的課程建設的改革;在二級指標實踐指導能力中包括三級指標實踐能力包括制定詳細的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計劃能力、實施實踐能力和實踐調整能力;三級指標的組織指導能力包括如何制定比較專業特色的課外活動能力、如何組織專業拓展競賽的活動能力;三級指標的理論指導能力主要包括對于專業理論課程如何學習、如何參與或者制定專業發展計劃以及如何能夠制定實踐專業課程的建立計劃;二級指標信息交流能力包括三級指標的網絡資源庫,拓展專業知識、使用網絡平臺。在三級指標網絡操作能力中主要闡述如何運用專業教學軟件的能力、以及在互聯網的專業指導學生如何參與專業的學習能力。
體系中的三級指標的權重是對體系效果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指標的權重劃分為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在主觀權重方面采用層次分析法,客觀權重采用粗糙集的客觀權重法。在主觀權重中使用層次分析法,將一級指標放到層次分析的中間層,將三級指標放到層次法的最底層,將教師對于指標認可的數據按照同一個層次上進行對應,通過任意選擇其中2 個三級指標數據,計算重要程度的判斷值,對應同一個二級指標中所有的三級指標進行該操作,最終得到判斷矩陣,通過求解該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對應的向量獲得三級指標的權重向量,通過歸一化的方式獲得主觀的權重向量。而在客觀權重指標中,設定指標的粗糙集的條件數據和對應的決策屬性集合,通過設定相互信息量確定客觀權重,最后將主觀和客觀的指標通過最小相對信息熵的原理確定組合權重值。
為了進一步說明該指標體系給教師能力評價帶來的效果,筆者對幾所高職院校50 名老師發放了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調查問卷。由于調查內容較多,本文選取了部分指標的調查效果來說明指標體系的使用效果。
在內容為“你對建立這種關于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是否有興趣”的調查中,86 人選擇非常感興趣的,10 人選擇一般興趣,4 人選擇毫無興趣,說明感興趣的教師占到86%,在內容為“你是否覺得這種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能夠真實地反映教師的能力嗎?”調查中,84 人選擇完全可以,13 人選擇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3 人選擇不能,說明84%的老師認為該評價能夠代替。在內容為“你是否認為這種教師教學評價提高了你對現有的教師能力評價的認識”,87 人選擇超過了預期的認識,9 人選擇這種模式確實還不錯的中性觀點,4 人選擇了沒有改變,說明87%的人認同這種教學能力的改變。在內容為“你是否建議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采用這種的評價方式”的調查中,92 人認為可以讓教學管理部門采納,5 人選擇可有可無,3 人選擇不采納,這說明了92%的人希望教學管理部門進行采納。從以上這些調查中發現該教學能力評價體系能夠被廣大的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認可。
在二級指標為“教學實踐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的內容調查中,選擇認為這些三級指標內容合理地為93 人,選擇不合理的為7 人,滿意度達到了93%,在二級指標為“教學實施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選擇認為指標內容合理達到的為93 人,7 人認為沒有達到,認可率達到了93%,在內容為“教學反思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全部的教師都選擇認為指標內容合理達到,滿意度達到100%,在內容為“教學評價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2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8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2%,在內容為“教學理念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4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6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4%,在內容為“教學方法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8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2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8%,
在內容為“教學內容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1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9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1%,在內容為“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2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8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2%,在內容為“科研意識”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0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10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0%,在內容為“科研習慣”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1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9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1%,在內容為“科研成果”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2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8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2%,在內容為“實踐指導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1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9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1%,在內容為“組織指導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1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9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1%,在內容為“理論指導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1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9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1%,在內容為“信息交流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3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7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3%,在內容為“網絡操作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0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10 人選擇不認同,還需要進一步補充,認同率達到了90%,在內容為“多媒體制作能力”對應的三級指標內容調查中,91 人選擇非常認同指標內容合理,9 人選擇不認同,認同率達到了91%。從以上選擇的調查結果來看,超過90%以上的教師非常認同這種模式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本文以教學能力發展理論為理論依據,以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從教學實踐能力、創新教育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專業指導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五個維度方面構建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反饋表明該模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饋教師能力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