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燕
(四川省綿陽市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音樂作為我國傳承悠久的文化,其藝術的熏陶能夠提高學生的素養以及開發學生的音樂技能,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于美丑的區別能力。樂感則是音樂的感知能力,通過合理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更輕松地掌握音樂學習技巧和音樂元素的識別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對音樂領域的深入探索。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于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創造優質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設計出規范、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以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鑒賞能力,深度挖掘學生學習音樂的潛能。以下圍繞初中教學中語感的培養與鑒賞教學展開具體分析。
其一,學生缺少對課程的理解。由于學生缺少對教材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忽略了音樂理解的重要性,單純的以教會學生如何唱歌為主,導致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只停留在外表,而無法繼續深入[1]。
其二,學生鑒賞能力較差。由于教師自身的能力和對音樂學科的不夠重視,自愛教學中只以教材內容為主,甚至教材內容會融合成一節課進行教唱,應付了事,完全不在乎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音樂學習效率較差。
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音樂知識的拓展,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音樂歷史,豐富音樂文化,掌握陰雨學習技巧,提高學生的樂感能力[2]。對于學生樂感的培養,教師可以在創設音樂教學的同時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角色演唱,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融入到作品中,揣摩角色在作品中存在的意義,從而演繹出更好的角色,同時還能夠在這種狀態中更深入的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含義。由此,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脫離書本教材,邁向更廣闊的音樂領域。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多聽取一些高品質的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積累,從而為培養學生的樂感打下堅實基礎,這種學習方式尤其對熱愛音樂及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尤其重要意義[3]。因此,教師要著重引領學生通過音樂作品的積累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和樂感能力,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分享給其他學生,通過彼此間的相互幫助而相互成長,共同提高樂感能力。此外,學生不僅要多聽音樂作品,還要敢于開嗓試唱,一邊學習作品中的音樂技巧,一邊不斷的自主練習,逐漸形成自身的記憶和理解,有效保證自身學習音樂的興趣、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動性。如此,多聽、多看、多思考、重實踐,將音樂當作自身的一部分,并樹立一個持久的目標,堅定信念、不斷努力。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一直是學校教學的核心及重點,通過小組成員之間討論、分享不同的音樂作品,并在交流中提出自身的感悟,這種方式能夠幫助每一位都快速且穩定的提高音樂樂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音樂學科中存在的音樂樂器,如“小提琴”“鋼琴”等,并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學習資料,了解每一種樂器存在的特性及樂器之間的差異,了解不同樂器演奏音樂的代表作,還可以了解不同樂器的別名和雅稱等,在搜集后于小組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印證,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音樂學習技巧,進而提高音樂樂感能力[4]。
對于學生音樂視聽訓練強度的提高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不斷的積累,豐富學生的音樂作品儲備以及拓展學生對音樂學科的理解層面,從而更輕松地掌握最基礎的音樂能力[5]。由于我國音樂文化傳承歷史郵寄,音樂學科中所蘊含的知識和種類較深厚且復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基礎,牢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及基本功,如此才能夠保證后續更高深的音樂學習不會出現問題。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全面性的訓練學生的視聽能力,如流行音樂、民間音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讓學生在視聽過程中感受不同種類音樂的區別,并在教師的傳授過程中了解其存在差異的原因,掌握不同種類音樂旋律對音樂本身的影響,由此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養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風格。
同時,對于優秀的音樂作品,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講解,并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像學生更細致的進行展示,如《梁祝》用小提琴演奏效果最好,《二泉映月》用二胡演奏最有情境等,引導學生去積累,掌握不同音樂和樂器之間的匹配關系,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由于音樂學科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嚴格規劃音樂鑒賞步驟和課堂時間,將樂理知識、音樂歷史文化、音樂作品創作背景及作者等一系列的教學內容合理的規劃到課堂各個時間段中,既要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和清晰傳授,還要保證學生能夠又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規范化的、有步驟、有層次、有秩序的鑒賞音樂,能夠讓學生由淺入深而不斷挖掘音樂本身存在的獨特的魅力和藝術氣息及氛圍,進而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6]。
隨之則是聽音樂,如《當兵的人》進行教學時,在只聽音樂旋律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體悟,感受其中鐵骨錚錚的中華子弟兵的氣概、擔當和責任。又如《婚禮進行曲》和《葬禮進行曲》,讓學生感受在不同場景的音樂其創作形式的區別和情感上的差異,前者激昂、亢進、歡悅,后者肅穆、舒緩、莊重。由此,通過這種引導性和啟發性較強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用心去聆聽、欣賞、感悟,并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潛能的挖掘,要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音樂細胞,并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高。如有些學生天生不習慣在公眾場合進行表演,但又對歌曲有很強的駕馭能力,這時教師就可以挑選這名學生再挑選幾名學生一起進行演唱,逐漸磨煉學生的性格,讓學生能夠更主動的開嗓,在實踐中提高音樂學習能力和技能[7]。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依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通過合理設計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對音樂提高認知,打開學生了解音樂的不同視域,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分析,并對學生的分析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不斷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自身實際感受為主,表達內心對音樂最真實的想法,由此,通過不斷挖掘學生身上存在的潛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
如《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在進行教學時,由于這首歌主要表達的對祖國真正統一的渴望和期盼,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以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為主,讓學生自主進行歌曲的演唱,隨后教師通過播放或演奏歌曲來讓學生真實 的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在重復播放、演奏的過程中將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對進行講解,讓學生帶著情感再去聆聽這首歌曲,體悟同之前聆聽過程的區別和變化,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闡述彼此的感受。由此,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在不斷挖掘學生潛能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和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素養的培養也要格外重視,音樂更多的來源于生活中的感悟,優質的音樂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改變學生的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升華和完善,也有利于學生對自然環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的審美標準,進而改變學生自身的氣質。在教學中,音樂的審美能力主要為心理活動的映射,能夠對事物有一個全面、具體的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底蘊。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音樂中存在的美,提高學生對這種獨特的美的感受和領悟,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把握音樂情感基調、旋律和內容,深入挖掘音樂中存在的內涵及意義,結合音樂特點和自身的感悟,從而形成自身的音樂審美標準[8]。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了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鑒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要對音樂作品存在一定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并結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來表達音樂作品的感受。通過學生自身形成的鑒賞音樂的標準來對自己的樂感進行鑒賞,從而提高自身的樂感,如在學習某一首音樂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先對音樂作品進行最基本的判斷和感受,引導學生在接觸音樂作品時首先要明確自身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如音樂作品中的背景、內容、作者等。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彼此的交流與溝通豐富自身對音樂理解的不足之處并進行補充,在對音樂整體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唱或者班級合唱,讓學生帶著自身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實踐,以此驗證自身的理解是否正確[9]。此外,在這種合唱的氛圍中,還能夠有效的創設出音樂樂感環境,讓學生能夠不在怯弱,更加勇敢的開口,從而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深切感悟音樂的魅力。基于此,在不斷地學習、吸收、理解過程中,培養出屬于學生自己的音樂感悟和理解方式,為學生想象力的提高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依據。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以培養的樂感和鑒賞能力為主要教學任務和目標,同時構建優質的教學環境,創設和諧、輕松的音樂教學氛圍,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教學體驗,并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去增強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音樂能力,提高自身的音樂水平,達到音樂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