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貴州省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孔白小學,貴州 興仁 562309)
引言: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設必會涉及到各類教學方法的應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效率的提升,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此種目的。因此,對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途徑分析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借助思維導圖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認識鐘表的方法,然后組織學生輪流上臺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表現自己一天的生活學習過程,在思維導圖中將各個時間節點的活動羅列出來,最后由教師及其他學生進行審查評價,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活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智力發展與思維意識形成的過渡時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學習困難,出現各種問題,影響學生學習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通過具體的圖形、符號、線條等形式將抽象的知識點內容簡單化,優化學生思維意識,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學習“簡易方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帶有未知數的算式,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覺無從下手。此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簡易方程式的含義及關鍵點進行提煉羅列,通俗化處理,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該部分知識內容,逐步提高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并使其在以后的問題處理當中能夠通過分析準確把握問題關鍵點,發散學習思維意識,促使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前導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比如,進行“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節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數學理論知識之前,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個“媽媽分蛋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
2.課中運用生活實物開展豐富的數學教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每件物品都存在數、量、形的關系,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尋找與學生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點,利用生活物品實施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眼中的數學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數學作業的內容應體現個性化與生活化,作業的形式應多姿多彩,教師盡量讓學生主動去完成作業,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思考生活問題。作業是學生學習、鞏固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過程。為了發揮作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布置一些生活化作業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進行“百分數應用”這一節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去銀行、商店進行調查的社會實踐型作業,提出有關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問題。再比如“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這一節教學,教師可以設計調查“小區用水數據”的調查型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
現代信息技術將形、聲、光、色、動、靜聚為一體,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小學數學教師應依托信息技術,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積極主動地思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一節的教學,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依托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通過展示圖片創設如下情境:“開學了,小明去文具店買鉛筆、卷筆刀和橡皮,貨柜上價格標簽顯示:1 支鉛筆1.5 元,1個卷筆刀2.5 元,1 塊橡皮0.8 元……”再配以問題“小明各買一個,要帶多少錢呢?”通過創設現實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靈活地運用小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有效實現數學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成效。
合理利用多媒體,并不意味著摒棄一切傳統教學方式,比如教學中必要的教具、學具,教學應以學生的視角來看,要切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能為了使用技術而用,要結合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有效選擇教學方式。比如有的教、學具對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非常重要,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可以取代的,具體實物的感知效果更符合低年級學段學生的基本學情,因此需要順應學生的發展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突破重難點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小學數學涉及一些抽象性較強及邏輯較為嚴謹的知識,如數學概念、數學規律的形成、數學圖形的變換等,對此,教師應該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變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梳理教學重難點,然后依托信息技術,通過Word、PowerPoint、Flash 等軟件,把靜態的知識通過文本、圖形、聲音、動畫等方式呈現出來,化靜態為動態,或者通過動畫投影動態演示數學規律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增強知識的直觀性,加強學生的認知體驗,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論: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各類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看出,教學中教師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應用策略,實踐過程針對各應用節點所需注意事項必須在實施前有全方位的客觀認知,以此才能確保小學數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得到有效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