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坤
(廣西桂平市南木鎮大黎小學,廣西 桂平 537226)
數學是一門訓練思維邏輯能力的學科,也是小學教學的核心課程,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中之重。學習數學不僅能夠引導學生以更加科學、理性的態度面對未知的問題,同時還能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進而不斷激發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提升數學能力,并不斷增強其綜合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必備的素養之一,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促成問題的解決時,其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能夠給予其繼續鉆研和探究的動力;另一方面,對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習效率具有積極作用,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需要與教師進行探討的內容,這樣就在無形之間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溝通交流中有效實現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升。就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情況來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少學生所欠缺的。許多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足夠的學習熱情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樣就會阻礙其在數學學習和探究中的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及時審視自身的教學現狀,積極解決學生能力不足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全面的成長。
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許多數學知識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的,同時最終也回歸生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并抓住數學學科的這一特點,將實際生活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更加熟悉的學習情境,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還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對實際問題的探究過程中達到鍛煉數學綜合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時,為了使學生準確理解三角形的相關性質,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生活中相關的例子,如晾衣服使用的衣架、相機的三腳架以及老式自行車的車杠等等,正是由于這些物品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性質,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利用,不僅便利了我們的生活,還能給帶給那些創造者諸多啟發。然后,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教師將教學延伸至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當堂制作一個裝飾品或生活小工具,要求充分利用“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這樣的方式能夠快速實現知識的轉化,豐富了課堂學習的形式,同時也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長此以往,學生能夠形成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融合起來的意識,最終實現其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其中包含大量定理與公式,需要學生正確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才能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直觀化,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體驗中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的表面積”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冰激凌的模型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教師將不同口味冰激凌的模型帶到課堂上,并創設一個在商店購物的情境:倘若哪位學生能夠正確計算出一個冰激凌的表面積,便能夠免費得到自己喜愛的冰激凌。這樣一來,學生的探究興趣能夠被迅速激發,從而根據教師教學的內容對如何計算冰激凌的表面積進行分析和思考,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還能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真正實現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斷增強。
合作學習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學習方式,同樣,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積極借助合作學習的模式來鍛煉、提升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充分的合作活動中實現綜合能力的鍛煉。例如,在“簡單的統計”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范圍內開展不同的統計項目。如第一組的學生需要制作一個統計全班同學喜愛的球類運動的圖表,第二組的學生需要統計全班同學喜愛吃的水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項目進展情況進行互動交流,并將學生已經得到的結果或數據記錄在黑板上,然后再帶領學生將統計數據與圖表內容進行對比修正,完善統計項目的結果。最后,教師再對分組統計活動中的錯誤進行統一的講解,使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該部分內容學習中的弱項,便于其在課后加以鞏固和強化。在此過程中,每個小組中的成員可以通過通力協作的方式解決在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僅使學生認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引導其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同時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后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習習慣都得到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堅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應當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挖掘學生的興趣和有價值的教學資源,積極豐富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得到成長,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