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晴 孫潔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525)
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衍生出的革命情懷的一種,也是傳統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結合。沂蒙精神對于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構建的直接表現和主要載體,也是推行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徑,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此,黨和國家要提升沂蒙精神的關注度,在新媒體環境下,利用好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廣泛性以及時效性的特點,充分發揮出新媒體對于沂蒙精神的傳承優勢,從傳承內容和發展形式等不同方面推動精神傳播的主渠道[1]。
沂蒙精神屬于文化形式范疇,其傳播途徑深受新媒體影響。首先來說,沂蒙精神發展的全新探索就是以新媒體為核心的,進而形成了靈活性和多元化的傳播手段,促進了社會公眾對沂蒙精神的認知和了解。其次,新媒體也是沂蒙精神良好傳揚的形式弊端,現代化一些負面主義的流向文化通過新媒體的廣泛傳播,給沂蒙精神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和沖擊。而且,現階段的新媒體缺少嚴格的信息傳播管理,導致沂蒙精神在新媒體的發展路徑中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有局限性,難以實現高效傳播,社會公眾的認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不高。由此來看,怎樣在環境的驅使下借助新媒體力量,提升沂蒙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對于沂蒙精神的傳播要體現其靈活性和高效性,把社會公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作為傳承的主要前提,針對傳播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方針,明確發展方向,實現沂蒙精神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沂蒙精神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入手,結合實際展開闡述,針對傳承與發展路徑設計進行探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升、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當前“灰色文化”對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堪憂。其呈現出的形式多樣、現象復雜、危害深遠的態勢更是對沂蒙精神等一系列主流文化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和沖擊。所謂的灰色文化主要是指混跡于健康與不健康之間的亞健康文化,善打“擦邊球” 其存在本身無可爭議,是社會公眾面對不能改變的客觀現狀而產生的抱怨以及潛在欲望。
灰色文化是軟現象,它的危害性本身是比較受局限的。但是長期處理不好,它的負面后果和影響就會逐漸浮出水面,打擊社會、阻礙社會發展和紅色文化的傳承。在現階段“灰色地帶”消極文化的侵蝕和污染帶來的是與社會主義精神和沂蒙精神文明背道而馳的嚴重后果,希望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對其給予進一步的重視[2]。
中央多次強調,時代的發展要循序歷史,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經驗,以歷史為警示和教訓,為國家的主流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由此體現出了歷史的重要性。同樣,對于沂蒙精神傳承和文明探索也離不開對歷史的梳理和解析,樹立正確的傳承理念。但是,在沂蒙精神的發展路徑設計中,卻弱化了這一環節,并沒有對沂蒙精神的發展起源有歷史性的解讀,進而影響了沂蒙精神的合理化發展。而且,當前以沂蒙精神和文化為核心的圖書文獻以及相關資料較少,即使有也缺少對沂蒙精神的歷史內涵和發展軌跡的探尋,其歷史研究明顯不能滿足傳承的基本需要。除此之外,社會公眾在對沂蒙精神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其宣傳過于表面化,很少對沂蒙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宣傳,不利于沂蒙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對于沂蒙精神的歷史研究個歷史資料的解析還是有很大上升空間[3]。
當前社會已經全面進入新媒體時代,凸顯了社會公眾的主體性。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要想在這樣背景下傳承和發展好沂蒙精神文化就必須要順應時代,迎合社會的主流浪潮,牢牢抓住互聯網的發展契機,把對沂蒙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的工作做到更加的深層次和具體化。首先,在方式上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功能,依靠大數據的復雜性和關聯性,提升沂蒙精神的影響力和傳播廣度,強化其傳播的精準度,結合大數據的廣泛渠道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相關聯的文獻和信息,把握社會公眾關注點和興趣點,整合傳承資源。其次,沂蒙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積極推行沂蒙精神元素,為其傳承增加活躍度。在新媒體背景下,“微傳播”的方式逐漸興起,成了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和重要體現。比如: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可以實現自媒體發展的平臺,都是可以作為沂蒙精神傳承的媒介和載體,促使其傳播更加迅速和廣泛,讓精神傳承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影響力,把沂蒙精神主體內涵直觀地面對社會公眾,讓沂蒙精神的傳播不止停留在電視、廣播、報紙等固化手段上,而是以這種時代性的方式緊跟社會發展浪潮,擴大沂蒙精神的影響范圍[4]。
互聯網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為信息傳播和文化傳承帶來了便捷,還可以加強不同主流文化之間的聯系,實現文化發展上的合作共贏。因此,在新的環境下,沂蒙精神的傳承和弘揚也要尋求新的辦法,拓展新的思路。對于我國文化發展建設而言,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等都是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公眾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不可取代的,同時也是必須要傳揚的,采取各個紅色文化之間的積極聯合,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首先,弘揚沂蒙精神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和信息整合,積極借鑒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等有發展成效的其他優秀精神文化的經驗和理念,吸取有利的一面,摒棄不好的一面,沂蒙精神的氛圍影響和渲染,創新宣傳方式。比如把沂蒙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融入當地群眾的生活氛圍中,讓當地人們時刻感受到沂蒙精神。其次,結合網絡平臺比如受年輕人追捧的短視頻、直播方式,擴大沂蒙精神的傳播程度,互相融合,實現共同發展。最后,在借鑒主流文化的同時也要主動表現自己,以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通過官方渠道,打開傳承的大門,把沂蒙精神傳揚出去。
結束語:總而言之,沂蒙精神是我國眾多傳統文化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精神財富。社會各界有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的責任和使命,讓沂蒙精神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掌握新時代的發展優勢,全力借助互聯網平臺,多維度地對沂蒙精神進行傳播,彰顯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