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鐳
(重慶市永川區城管執法支隊中山路大隊,重慶 永川 402160)
引言:不過,城市管理卻是個老大難。難在它一是缺乏強制性措施,二是進城人口驟增靠街頭謀生者日漸增多,三是城市容納空間受限,四是人們的城市意識相當淡泊……因此,垃圾亂扔、污水亂倒、攤點亂擺、亂張貼、亂刻畫、亂涂抹,種種亂象,不一而足,既損形象,又礙健康。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重慶永川區中山路街道辦,日益呈現出干凈整潔有序面貌,顯現出宜居宜業宜游效果。說到體會,還是管出來的。這些年來,街道轄區干部群眾有效破解了城管難題,他們認真總結汲取城市管理和基層治理的經驗,探索了“三長四員”彈“網事”,“五顏六色”靚城市的做法。效果表明,這是一條可以持續實踐,繼續深化的可行之路。現將相關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永川位于長江上游北岸、重慶西部,因“城區三河匯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東距重慶主城55 公里,西離成都276 公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重慶主城都市區戰略支點城市。公元776 年置縣,1992 年建市,2006 年成區。全區幅員面積1576 平方公里,轄7 個街道、16 個鎮,常住人口114.3 萬人,中心城區面積80.4 平方公里,城鎮化率72.8%。是國家高新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支持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西部職教基地和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
中山路街道地處永川城區東部,是永川黨政群團機關駐地和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幅員面積達54.27 平方公里。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山街道轄區是永川城區的臉面。所以,建設好、管理好“臉面”,一直是辦事處黨工委、行政殫精竭慮、夙夜在公的大事。
“網格活起來,人員動起來,制度建立起來,環境美起來”。中山路街道辦事處黨工委、行政經過認真探索,形成了“選立‘三長’,培訓‘四員’管好網格事務,打造顏值擔當色值有范的靚麗中山”這一社會化城區管理思路。其思路具體包含以下做法:
將轄區所有社區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三無小區”以及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根據人數、地域實際情況劃分為20 個大網格。將機關、社區干部特別是城管隊員分配到網格之中,并盡快讓他們做到人熟地熟情況熟,與網格中的“三長”們相互配合,管好城市大街小巷。
制定《中山路街道全面推行“三長制”工作實施方案》,經過推選,相繼有街長11名、巷長43 個、樓長238 個履職“上崗”。明確“三長”各自職責,協同加大背街小巷、邊角地帶整治力度,快速處理群眾反映的環境衛生、市容市貌等問題,實現轄區大街小巷專人專管、齊抓共治的工作格局。
開展相關培訓,培訓分配到網格中的機關干部、城管隊員,通過開展黨性教育,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高干部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管理水平(特別是城管隊員的執法服務水平)。利用其深入于一線,工作在現場,直接面對民眾,直接處理事項的有利時機,推出了“四個員”活動。讓這些網格中的機關干部、城管隊員在廣場大道、街頭巷尾當好“黨的政策的宣傳員”、“城市容貌的守護員”、“社會管理的義監員”、“助民為民的勤務員”。這一行動,督促隊員們用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良的業務管理能力,來消除不平衡不充分,讓人民群眾感受城市生活應有的美好。活動中,隊員們積極參與“掃黑除惡”、“脫貧攻堅”、等宣傳,為黨中央及上級的決策部署營造了良好的宣傳聲勢,有效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積極參與。
根據《中山路街道全面推行“三長制”工作實施方案》,街長由街道黨政班子成員擔任,巷長由社區干部擔任,樓長則在居民小組長、黨小組長、新鄉賢、黨員骨干等人員中,經由各居民樓棟推選產生。在此“三長”之上,還設有“總街長”,由街道黨工委書記和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擔任。總街長、街長、巷長,樓長皆有著各自明確工作職責。總街長負責本轄區內“三長制”的具體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等工作。街長負責組織街道轄區內市容環境衛生的日常監督工作,解決“三長制”推進中的疑難問題,做好日常檢查督促等工作。巷長:負責周巡查,收集整理“三長制”工作中具體問題,及時向街長匯報工作推進情況和疑難雜癥,督促樓長工作落實。樓長:協助開展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負責收集城市建設與管理中的社情民意;負責本責任區域內具體事務的處理和矛盾糾紛的調解;負責對本責任區域進行定期巡視,向上級匯報本責任區需解決和處理的問題。為了進一步細化工作項目,每個網格還按照300 元/月的標準聘請了專職網格員,開展環境衛生清理、整治、文明勸導、宣傳等工作。這樣,各網格做到了“每日有巡查,每周有匯報,情況能反映,反映有回應,整改有人辦,落實有反饋”的良性循環。得力于“三長四員”措施,中山路街道干部隊伍素質不斷提升,城市管理以及社會管理各項工作成效明顯。
針對轄區昌州路、英井路等老城片區多年形成的違章搭建、亂搭亂建、占道經營等城市“頑疾”,通過“三長四員”進巷入院、入戶上門講政策、廣宣傳、講方法,通過“發動群眾自覺拆、文明執法和諧拆、拆管并重定期查”等方式,只用了短短2周時間,便一鼓作氣完成了昌州路C 型圈、匯龍苑臨時市場、城墻邊、東順城街等處違章搭建集中拆除任務,順利拆違1288 處6.78 萬平方米,清理規范騎門攤占道經營4600 余戶。
針對轄區一些地方基礎設施不配套、不完善的情況,街道通過“三長四員”工作機制,獲得群眾理解支持,工程達到新的標高。在實施涼亭子“雙修”示范工程中,既注重基礎設施改造,又精心營造涼亭子文化氛圍,拓展服務內容,提升群眾居住品質。同時緊緊圍繞“三河匯碧”片區城市修復工程,同步推進違搭違建拆除與房屋拆遷安置工作,助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三河匯碧”的生態愿景。在分批次對轄區647 個老舊小區實施整治提升工程中,完成近5 萬平方米的立面墻體粉刷,對匯龍苑安置小區、安居工程小區等10個小區的門禁、監控、消防設施進行提檔升級。將轄區臨江河、紅旗河、跳蹬河、玉屏河4 條河流實行網格化監管,實施“三長四員”機制,成立了7 個專班,建立“日報告、周研判”和三級巡查制度等,實現河流巡查監管常態化,累計參與巡查5820 余人次,發現排查問題548 個;并投入126 萬元對水環境進行生態修復,有效提升斷面水質。
中山街道辦事處把創建國家衛生區作為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重要載體,堅持全民創衛、全域創衛,使創建過程成為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過程。一是全民動員。通過召開動員會、推進會等形式,全員發動、全力造勢。針對不同的群體,利用微信、抖音、廣場舞等常見常用載體,巧妙植入創衛宣傳。結合社區鄰里節、送文化下鄉等活動,街道文藝愛好者自發宣傳創衛知識,開展創衛知識競賽,寓教于樂讓創衛知識深入人心。二是全域清理。發動中山街道干部、黨員、群眾和居民小組長、樓幢長、志愿者上萬人次,在全街道范圍內開展“清潔科室”、“清潔社區”、“清潔小區”、“清潔樓棟”和“清潔院壩”評選活動,重點在“三無小區”和城鄉結合部集中開展整臟治亂行動,清運垃圾、整治牛皮癬。三是全面整治。建立轄區公共場所經營單位臺賬,配合主管部門對轄區1771 戶“六小店”進行集中整治。針對匯龍大道、人民大道等重點路段亂停亂放問題,常態開展交通秩序整治。對臨街門面的店招店牌進行整治規范,拆除戶外廣告、LED 燈箱等不規范招牌1008 塊。
通過“三長四員制”管理,按照“巡查、反饋、協調(交辦)、處置、督查、銷號”六步法,背街小巷、邊角地帶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群眾反映的公共設施、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等城市管理問題能快速及時處理。落實“網格化”措施后,臨江河流域、背街小巷、“三無小區”等網格內,活躍著上百名街道和社區干部,他們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責任包干、考核逗硬,工作無死角。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期間,各網格相關人員根據工作要求,堅守網格,守好值守點、卡點。廣泛向群眾宣傳、解說。凡遇不明事理者的無理辱罵,網格工作人員都顧大局,講風格,以防住疫情為重。由于各網格守得住,守得好,中山路街道辦抗疫工作、復工復產取得屢顯成績,受得表彰。
辦事處黨工委、行政組織街道城管大隊、綜治、環衛、社會事務等負責人,每月定期開展網格馬路辦公,收集社情民意,宣傳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宣傳黨的政策、宣傳“干凈整潔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目標。并在馬路辦公中發現問題,提前消除各類不良萌芽。對游攤、騎門攤、亂傾亂倒、亂貼亂掛,車輛亂停亂放等現象,及時銜接進行規范清理,消除一個個“堵點、臟點”,確保了車行、人行暢通,換來了市容市貌良好。
而且,在網格馬路辦公中,街道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街頭巷尾,與商鋪、門店、住家主人面對面談心,就政府開展的工作與之交流,將上級的政策向他們宣傳,了解其所盼、所憂之處,化解其思想包袱、疏散其感情疙瘩。真誠坦誠的態度,耐心細致的工作,讓店家商主看到了共產黨員同志們的初心,贏得了廣大群眾對政府各項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這讓以后的“拆違”等工作進展順利,達到了“零聚集、零糾紛、零投訴、零上訪”。
結語:如今,“三長四員”活躍在各個網格,像十個指頭共同彈奏樂曲一般,共同管好轄區,完成網格事務。街頭基本做到了設施無污染,保持了真顏;街頭環境無臟亂,保住了美顏;網格干部素質提升,對人對事有和顏,群眾有歡顏;由于管理到位,河道之水有了清顏。同時,河道、欄桿、標志之類設施無亂涂亂畫正顯露著本色,街頭花圃呈現著綠色,黨員干部不忘初心保持了本色,在工作中有悅色,群眾有喜色,重大節慶(如春節、建國70 周年大慶、紀念建黨百年活動)張燈結彩四處有色澤。
對此,永川區中山街道轄區干部對“三長四員”工作機制做了一個親切的總結:“三長四員”彈“網事”,“五顏六色”靚“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