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芳
(江西省龍南市文化館,江西 龍南 341700)
烏石圍,位于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楊村鎮鎮圩東部河谷平地上。以駐地烏石頭得名,有3 個自然村,535 戶,2585 人,耕地780 畝,以種水稻為主。[1]烏石圍,本名“盤石圍”,取自《桃川賴氏八修族譜》中的《東水盤石圍記》所述,“取中石砥柱,二水合流,爰是而筑居焉。名曰:‘盤石圍’”。一般當地人并不知有此稱,外村人多習慣稱之為“烏石圍”,因圍屋門前有一塊狀似蟾蜍的烏石,故稱“烏石圍”。因創建時間最早,本村人則皆稱之為“老圍”。
烏石圍坐東南朝西北,其平面格局特殊,前方后圓,內方外圓,面闊52.4 米,進深42.3 米,占地約4200 平方米。烏石圍圍墻高約8 米,墻體“金包銀”方式構筑,即外墻由三合土磚石砌筑,內墻為土坯磚。圍屋四周設四個方形炮樓,高約15 米。圍門外有禾坪、照壁及月池。圍屋內有“化胎”特征,通風采光良好。圍內建筑呈三組排列,其中正廳居中,共有上中下三主廳,六個天井,三十六間偏房。烏石圍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位于門窗、雀替、抱鼓石、柱礎石、照壁上的磚石木等建筑雕飾與壁畫精美,文化內涵豐富。上廳左側花廳對面精美的磚雕照壁,紋樣有典型的明代特征。祠堂山墻翹角安放有獅、象、猴、鹿、鶴等瓷雕,寓“士”、“相”、“侯”、“祿”、“壽”之意。廳門石階地面上卵石鋪筑連環疊錢圖,寓腳踏萬貫之意。廳門內側橫批“克紹先猷”,“大夫第”的樓閣上,還有“鳳鳴高枝”、“書高西園翰墨家”等 38 幅典故彩畫。
烏石圍建筑形制特殊,前方后圓,內方外圓,平面格局及部分建筑做法表現出與周邊地區傳統民居互為影響的特征。烏石圍平面前方后圓,內方外圓,與廣東地區的主要客家民居形式圍攏屋相似,但烏石圍三邊皆圓,又不完全同于圍龍屋僅為后部圓弧的形態,圍內地勢從入圍漸次抬高,至正廳后身比禾坪高出 1.5 米,這又是圍龍屋典型的“化胎”特征。祠堂的風火山墻也體現出與徽派民居相似的建筑特征。
烏石圍所在的楊村鎮位于龍南市南西南部,東鄰武當鎮,南與廣東連平縣毗鄰,西與九連山林場接壤,北與夾湖鄉相連。烏石村位于楊村鎮中心鎮區以東約5.5 公里處,現有戶籍人口1000 余人,全村單一姓氏,均為賴姓。烏石村現存5 座圍屋,站在村后山頂上俯視全村,有“炮樓四望,壁壘森嚴”之感,是贛南現存圍屋最集中的村落之一。五座圍屋中,以盤石圍年代最古老,也是唯一的一座圓弧形圍屋,其它都是方形圍屋。村中無論是現存的、或已毀坍的圍屋,都是由此圍遷出的裔孫所建,故烏石圍有“老圍”之謂。村中的其它圍多稱某某新圍,如上新屋圍、下新屋圍、河邊新圍等等。
據載,烏石村是賴氏先祖“紹先創基,元宿開基”,老圍是經他們之手、歷三代人修建而成的。據烏石村賴氏后裔、原楊村中學校長賴觀楊先生在《神奇的烏石圍》一文中稱:“賴紹先于明萬歷初,在贛粵通道之橫崗隘任司隘官,主理鹽道商務關卡放行,收入不薄,買下別姓良田作地基。賴元宿受父訓導,志行高超,利用祖遺杉山,放排行商,積聚了豐厚家財,于萬歷38 年(1610 年)稟父告準,請廣東名匠黃師傅,開基建圍。”
“烏石村”之所以得名,是取自老圍門坪上的那塊“烏石”。此說在《龍南縣地名志》上亦相吻合。烏石花崗巖質地,因自然侵蝕,巖石表面呈黑色,故名。此石現成為村民心中的一塊神石,賦予了它一些神秘色彩而敬崇它、愛護它。相傳,元宿開基時,本也想鑿除此石,但剛鑿裂崩開一角,石中便“呼”地一聲,飛出一只金烏鴉,而且發現窩里還有一只,便趕緊填石修補,因此,現仍見裂縫和補缺。
烏石圍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
清代末年,烏石圍右側門屋連同兩側數間房屋因火災坍塌,重修時改用了土坯磚、懸山屋頂,并在門側增設一座土坯磚懸山頂炮樓。
1919年,土匪襲擊圍屋,焚毀房屋兩間,村民重修燒毀的房屋,并在原左側炮樓前,緊貼著原炮樓增修了一座三層高的“金包銀”式硬山頂炮樓。
1998 年,烏石圍村民曾自籌資金對祠堂建筑進行了整修。
2008 年12 月,烏石圍被龍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龍南縣文物保護單位。
2011 年夏,烏石圍左側左炮樓坍塌,龍南縣政府出資30 萬對其進行了修復。
2012 年11 月,烏石圍作為贛南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6年12月,住建部等四部門將烏石圍所在的烏石村公布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2018 年3 月,龍南烏石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 年10 月,龍南烏石圍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烏石圍建于明代晚期,是贛南圍屋中的典代表性圍屋和最大最早的圍屋之一,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重要的影響力。烏石圍建成前,贛南民居形式中尚未形成“圍屋”這一特色民居形式,此后,各地紛紛效仿,成為設防民居的一種主流形式。著名民居學者茂木計一朗先生曾說:“烏石圍好像是客家圍樓民居的建筑草稿階段,閩西從中完善出圓形的土樓,粵東從中完善出半圓形的圍攏屋,贛南則從中完善出方形的圍屋”。因此,烏石圍在閩贛粵圍樓民居中具有典型器、標型器和源頭性質的意義。
2.烏石圍及其相關圍屋的出現,反映了明中期以來,閩粵贛邊客家大本營區極其險惡的地理環境與復雜的社會背景。圍屋這種集家、祠、堡于一體的特殊民居形式,防御性、聚居性、舒適性,其完善的防御體系、固然金湯的結構,反映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藝術和聰明才智,是客家人創造的代表性和標志性建筑形象之一,也是研究客家歷史及其社會背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1.烏石圍,建筑宏偉、構造講究,建筑中所包括的藝術門類復雜多樣,有彩繪、書法、雕刻、雕塑等,做工俱佳,是藝術的綜合體,也是現存贛南圍屋中,工藝價值較高的經典圍屋之一。
2.建筑結構在構造并不復雜,但它的大尺度、大空間、大容量集居住、城堡、水系、祖堂、議事廳和中心廣場于一體,雖是宗法禮制下聚族而居的性質,但是建筑形式,富于變化,如此宏偉多功能的民居建筑規劃,為世之罕見,它幾乎包涵了人類生活的所有,是古代建筑空間和構造藝術的集中體現。
1.烏石圍各項功能齊全,是現存贛南圍屋中,原狀保存最多、形式保存最豐富的圍屋之一。
2.烏石圍集中反映那一時期贛南圍屋規劃設計與建造工藝的最高水平;表現出當時土木、磚木結構和石構建筑發展的最高技術成果,真實記錄下多種物質文化生產的傳統工藝與技術,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建筑遺產。
3.烏石村傳統村落內的6 座圍屋分布有序,互為關聯,周邊河流水系完好,農耕系統尚有存留,完整地記錄了一個個成熟的贛南客家宗族村落的繁衍發展史。各圍屋之間譜系清楚,傳承有序,清晰地展現了贛南地區傳統村落建筑從山寨——村圍——圍屋的變遷過程。對研究客家圍合式民居和客家傳統村落的發展演變具有很高的實物價值。
烏石圍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規劃面積2.3 萬平方米。擬建設保護界樁8 處,重要歷史遺存周邊環境整治約5000 平方米,文物本體維修、文物風貌改善約12000平方米,文化保護展示廳600 平方米,智能展示系統1 套,數字化標識系統1 套,生態停車場1000 平方米,游客服務中心350 平方米,內部參觀步道2100 米,公廁2 座,環衛設施1 套,消防設施1 套,供電線路約1000 米,給排水管線1000 米,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毛石擋土墻1200 立方米)。
烏石圍保護項目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推進旅游改革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產業建設相結合,加強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和生態建設,探索以旅游發展促進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新模式;是把旅游發展與城鄉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相結合,推進城鎮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以旅游發展帶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烏石圍所在的烏石村保護范圍的環境狀況和基礎設施較差,烏石圍周邊現代房屋較多,居民建房屋需求較大,建房意愿強烈,傳統村落和文物本體受現代建筑侵蝕風險較大,迫切需要設立界樁界碑,明確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界限;文化遺產的消防設施和安防設施十分匱乏,消防、安防隱患較大,迫切需要建立完備的消防安防系統;烏石村東側、北側緊鄰矮寨山,存在一定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近年來有零星土體坍塌情況發生,迫切需要建設地質災害防護工程。烏石圍屋群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風險較大,搶救保護任務十分迫切。本項目可以加強客家圍屋的保護、消防設和安防設備系統的建設,完善遺產保護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客家圍屋的保護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烏石圍周邊傳統村落受人口增長村民違章占地建房的影響,村落交通體系狹窄閉塞,不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利用。為做好烏石圍及其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和展示利用,迫切需要修建內部參觀步道,以及配套的保護區管理用房、游客服務中心及生態停車場。烏石村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建筑技藝、客家民俗等文化內涵豐富多彩,迫切需要實施智能展示系統及數字化標識系統建設。烏石村現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接待服務能力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建設公廁、環衛設施,迫切需要提升供電線路、給排水管線建設。以實現高效率、專業化管理,提升村落的旅游接待能力,更好宣傳客家文化,在妥善保護的基礎上,提升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水平。
烏石圍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可以充分開發利用龍南市客家圍屋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拓寬產業功能,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促進城市資金向農村轉移,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基礎,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帶動和改善農村收入結構,提高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結語:通過對楊村烏石圍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不管是從圍屋的外觀、內部結構,還是贛南圍屋所彰顯的客家文化,都能使人們充分感受到客家圍屋城規模建筑整體呈現給世人的氣勢。在客家圍屋研究過程中,除研究其建筑特點之外,對其文化特點也應當加強研究,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對這種類型的建筑更好認識,充分了解其價值,以實現其更好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