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華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福建 廈門 361021)
(一)教學內容分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由沈英甲撰寫的一篇文章,文章內容主要講解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中做出的貢獻以及成就。
本文具有記敘文和新聞兩大特點,記敘文主要是以記敘方式描寫人物和事件。新聞主要體現于真實性和時效性。
(二)學情分析
對目前的教學情況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較低,主要是因為教學過程中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教學中也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一般只注重知識點講解和課文內容講解,學生也普遍會運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學習。
從教材內容講解、時代背景分析以及作者簡介均由教師一人進行講述,很少會采用其他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的意境和含義,忽略了教材中本身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人素養和人文素質。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并突出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價值,就必須要在五育并舉的教學理念之下,設計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案,向學生傳達教材中的情感,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討論、辨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素質教育價值,關注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德育品質,給學生創設一個開放式的學習平臺,充分體現語文教學中的立德樹人價值。
(三)教學設計思路及五育融合點
五育并舉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之下提出的一個教學理念,其目的是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促進學生綜合發展。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內涵恰好是培養學生德育、美育、智育的主要資源。
在進行《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學時,教師需要挖掘教材內的德育素材,引導學生了解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初心和目的,以人物思想為核心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德育觀念,并不斷提高個人德育水平。
同時還需要讓學生了解人物的特點以及人物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感受袁隆平的高尚品格,發現人物的品格之美和精神之美,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和審美觀念,以實現美育教育目標。
最后以教學目標為核心,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實踐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等多種方式研究人物通訊的基本寫作特點,掌握高效的閱讀理解方法提高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實現智育教育目標。
(一)掌握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并通過閱讀了解本文特色,熟悉作者寫作風格。
(二)了解認識袁隆平,挖掘人物特點,并通過人物生平事跡,感悟人物的高尚品德。以及在科學研究上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
(三)對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進行研究,展開自主寫作。
(一)掌握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并通過閱讀了解本文特色,熟悉作者寫作風格。
(二)了解認識袁隆平,挖掘人物特點,并通過人物生平事跡,感悟人物的高尚品德以及在科學研究上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
(三)對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進行研究,展開自主寫作。
(一)掌握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
(二)自主寫作。
制作課件:準備作者簡介;準備袁隆平在科研方面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音資料;將袁隆平生平成就制作成課件,并在不同時間段插入研究事件;制作教學思維導圖。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袁隆平生平獲得獎項的頒獎視頻。
播放完視頻語言導入:“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雜交水稻之父?在1981年袁隆平因研究雜交水稻獲得了特等發明獎,自此之后他就被親切地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有人曾說過,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整個世界,他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是無法用數據來衡量的,所以他也被稱為首屆中國心靈榜富豪,也是唯一一個登上富豪榜的科學家。袁隆平雖然創造了這個世界上最不普通的研究成果,但是卻過著最普通的生活,每天都是以一個農民的身份活躍在田間,一生不追求物質財富,只是默默做著研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袁隆平,去感受他的一生!”
(二)自主預習
1.設置預習目標。這篇文章是誰寫的?文中描寫了有關于袁隆平的哪些內容?文中體現了袁隆平作為一個科學家的什么品質?
2.自主閱讀預習。學生自由閱讀,熟悉課文內容。
3.檢查預習情況。第一問:袁隆平做出了哪些研究成果?第二問:袁隆平的工作態度和方法有什么特點?第三問:雜交水稻對世界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第四問:你覺得袁隆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第五問: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
4.了解人物。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課件,介紹袁隆平生平事跡和研究成果。
5.展開互動探究,分析課文重點。問題一:標題“喜看稻菽千重浪”有什么含義?問題二:袁隆平有哪些科學家所具有的特質?你最欣賞的特質是什么?問題三:文中小標題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問題四:除袁隆平外,文中其他人的評價有什么作用?
解析:
問題一:課文標題采用的是比喻和引用的寫作方法,引用了毛澤東的《七律·到韶山》,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贊美之情,肯定了,袁隆平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喜”表達的就是喜愛之情,“稻菽千重浪”指的是稻子豐收的景象。
問題二:這篇文章的通訊主人公為袁隆平,我國農業所作出的偉大成就都是他不斷克服困難,勇敢創新換來的成果。袁隆平作為優秀的科學家,具有不畏艱辛、舍己為人、嚴于律己、科學嚴謹、勤勞樸實、勇于探索、勇于挑戰的偉大精神,這些精神都值得我們去欣賞學習。
問題三:文中副標題強調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小標題能夠方便讀者快速了解文章大意。
問題四:引用了部分學者的評價,表達了真實的人物特點,使文章更加具有說服力,也襯托了袁隆平在農業方面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6.講解文章寫作特點。講解:“這篇文章采用了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將豐富的人物信息以及人物特點交代的十分清楚,也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寫作方法具有較強的敘述性和新聞性,主要是以人物為中心對各種事實事件進行敘述,整體文章結構嚴謹、真實。”
細節描寫:文章中對袁隆平的工作狀態進行了細節描寫,通過動詞的描繪加強了袁隆平平凡外貌與偉大成就的反差特點。
典型事例:文章中以人物為中心,交代了不同時間線袁隆平的研究狀態以及偉大成就。作者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具體案例,突出了人物的特點。
寫作方法:文中主要以記敘的寫作方法為主,并運用了描寫、議論、說明等多種寫作方法突出了文章主體,使整個文章結構更加靈動,生動地表達了袁隆平的工作態度、學術精神、道德準則、個人理想以及人生成就。
7.課外拓展。科普研究雜交水稻的意義:“雖然我們的生活十分富足,但是仍舊有很多人面臨著食不果腹的困境。目前世界上糧食不足的問題十分嚴峻,雜交水稻在產量、抗病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優勢,也就是說研究雜交水稻能夠在人口增加的時代背景之下,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糧食產量,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目前已經有很多糧食低產量國家開始種植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高產也幫助很多吃不上飯的人解決了溫飽問題,拯救了無數家庭和生命。正是因為如此,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才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那么你們知道現在有哪些國家已經開始種植雜交水稻了嗎?”
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實現五育并舉下的智育培養目標。
實踐活動:準備小麥種子和一個種植箱,讓學生一起種下小麥種子,并每天堅持對小麥種子進行呵護澆灌,記錄小麥種子的生長情況,讓學生明白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艱辛和不易,并努力學習袁隆平的科研精神。
8.寫作練習。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根據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跡為內容采用人物通訊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寫作人物必須要具備先進性或典型性,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袁隆平;細節;敬業奉獻。
(二)人物通訊;張秉貴;語言;艱苦奮斗。
(三)鐘揚;故事;責任擔當。
小組評價:在小組交流互動環節中,記錄每一小組的交流討論成果,選出解答問題最多的小組,并對其進行表揚獎勵。
學生自評:讓學生在課后繪制思維導圖,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并根據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目標。
教師評價:根據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重點表揚學生的學習優點以及進步之處,指出不足之處,并給予學生改進優化的建議,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教學趣味性有待提升
根據本次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雖然涉及了教學疑點、難點的講解和引導,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缺乏趣味性教學內容,很多學生仍舊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為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在未來教學中還需要引進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采用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并愿意主動進行學習。
(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有待提升
目前正處于教學改革的重要時期,在本次教學設計中雖然加強了引導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但仍舊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腳步進行學習,沒有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意識。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學習想法和學習水平進行學習,教師做好引導幫助工作,幫助學生突破一點難點,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實踐活動環節有待完善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進行了小麥種植,學生雖然能夠感受到種植的過程,但是由于環境問題學生在種植過程中所需要耗費的精力和時間都相對較少,無法直觀地體驗到袁隆平在研究過程中的艱辛和不易,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個人素養和道德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實地種植體驗,比如帶著學生到田間進行小麥播種、小麥耕收,讓學生對實踐體驗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并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習相關的農業種植知識和種植技巧,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四)教學評價有待完善
目前教學評價只體現了評價的多樣性,能夠讓學生從多個方面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但是并沒有根據某一教學過程進行評價,缺乏教學評價的整體性和針對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自習環節設置自習評價、學習探索環節設置學習成果評價、實踐環節設置實踐表現評價、寫作環節設置寫作評價,讓學生清楚自己每一個學習環境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針對性地進行改善,提高整個評價環節的整體性和完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