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志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遂城鎮遂城小學,河北 保定 072550)
在當前階段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小學信息技術的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不夠密切,甚至于存在脫節的問題,信息技術功能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教材更新速度明顯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這種情況下,教師依據教材所講授的教訓內容,學生無法真正應用于生活實際,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下降,學習效果也無法得到保障;其次,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一般都是通過演示與練習的方式進行的,對小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難免枯燥,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后,信息技術課程缺乏相應的教學評價,從而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思進取,個人信息技術素養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以上問題的出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故此,本文探究了小學信息技術交學方法。
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是如此,通過有效的課堂導入設計,我們能夠將學生成功的帶入到課堂教學的氛圍之中,借此集中學生對于相關教學內容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不僅如此,有效的課堂導入會使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充滿設計感,,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導入的設計可以有多種方式,對于信息技術教師而言,我們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相關功能,向學生呈現其操作和應用,引導學生感受這一功能的強大與神奇,借此激發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的探究熱情。小學生好奇心很強,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較強,這種導入方式的應用,恰好可以迎合他們的這一特點。所以,作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教學中用心設計導入環節,用與新課內容有關的任務型操作或者別的導入方法,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新穎性,讓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充滿好奇,調動其強烈的求知欲,就能在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讓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跟著教師的節奏思考、探索、創造性地學習。
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相對單調,一般來說,其主要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演示某個軟件的應用過程,或者是計算機的操作過程,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演示,進行相應的操作,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很難長時間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感覺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熱情。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教學內容,增強他們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熱情。情境的創設,可以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同時融入游戲或者故事,甚至音樂等內容,將教學內容與相關情境相融合,爭取使學生更為自覺地,更為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如給學生展示“生活中通訊的變遷”這一些視頻,讓學生結合視頻和自己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談談他們自己接觸到的通訊類型。在趣味性的情境引導下,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有了一定的積極性后,教師可以以“通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為主題展開討論,自然引入教學,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通訊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方便等。
對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來說,采用任務驅動法,可以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教學嘗試。實際上,在很多大學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是被廣泛應用的,而且被證明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比較小,采用任務驅動,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指導和監督,因此,教師可以將任務挪到課上,首先為學生講解演示相應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再為學生設計一個結合相應知識點可以完成的任務,這其中,學生在完成任務時,還需要用到以前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任務時,要注重任務與學生學習實際以及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盡量使其生活化,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對于完成任務的熱情,鼓舞他們完成任務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對接下來需要完成的任務充滿了期待,而完成任務的過程,也就成為了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其學習能力也會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升。比如:在《可愛的鼠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課件為學生展示了鼠標,并為學生介紹了鼠標的名稱。緊接著,我提出了問題:你們平時會使用鼠標嗎?鼠標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呢?你是如何打開你的學習軟件的呢?這時,學生就會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學生親手實踐自己嘗試的過程中,以更好地提升實踐運用能力。
將競賽模式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同樣是一種有效的嘗試,小學生有著較強的好勝心,對于榮譽感也非常重視,基于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學內容,與競賽的方式相融合,在競賽過程中,學生既鍛煉了信息技術的相關操作,又可以通過競爭獲得快樂和激情,一般來說,采用競賽方式參與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課當中,很多教學內容的練習都是不斷重復的過程,通過不斷的重復,加深學生對于這些教學內容的印象,提升學生對這些教學內容的操作熟練程度,如果僅僅是單純的重復,或者機械的練習,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是必然的,而采用競賽的方式,往往可以使教學氣氛更為熱烈,這樣的過程中,教學效果也就顯現出來。例如,在學習輸入法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十分鐘打字沖關”大競賽,發現,由于學生的好勝心強,他們會自覺地加強練習,提高打字速度,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使學生的操作得到鍛煉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本身是一門應用性的課程,它的價值就在于學生能夠將所學內容學以致用,用來服務于自己平時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磋商,在此基礎上開展學科之間的有效整合,將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搬到學習技術課堂上來,要求學生用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來完善自己的其他學科學習過程。課程整合的優勢在于,信息技術可以成功的體現其應用性特點,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當中的有效助手,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功能解決學習問題,學生會更為充分地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科學習內容的魅力所在,既提高了對信息技術相關功能的實踐能力,又有效地促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和進步,這種將信息技術功能作為工具,將學科知識作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大膽嘗試。例如在PowerPoint 一章的綜合練習中,可以讓學生制作演示文稿“我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要求主題明確,圍繞主題,恰當組織各種多媒體信息;注重演示文稿整體風格的統一,并采用發布電子作品及交流答辯的方式進行評價。學生可利用課余、雙休日對本地的環境情況進行觀察了解,并通過讀書、上網、社會調查活動來積累環境保護知識。
在當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方式相對缺乏,在很多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的任務,就是完成課本所要求的授課內容,至于學生是否進行了有效學習,對課程內容掌握了多少,卻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這種現象,容易導致教師缺乏教學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難得到保障。因此,學校和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從信息技術課的課堂評價出發,采用各種創新型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通過評價,首先保證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其次發現學習過程當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為其他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信息技術課程當中,評價可以不以考試的方式進行,而是采用評價作品,或者師生互評等方式來開展。比如在進行《制作詩集封面》這一節課的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制作詩集封面的技能,并且嘗試自己用Word 辦公軟件做一個詩集封面。做好可以相互傳閱,相互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講評,指出學生做的優秀的地方和不足之處,幫助學生快速進步。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重要體現,隨著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是作為一個現代人的重要技能。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信息意識,使他們了解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當中的重要地位,又可以使小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使他們的學習更富有時代性特點,作為一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當積極創新課程內容,以及教學形式,爭取給予學生有效的,科學的,正確的引導,帶領他們打開信息技術的大門,不斷提升學生基于信息技術學習的綜合素養,歌曲為學生未來的長足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