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池 吳秀靖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繼而將解決“三農”問題升至全局性、戰略性高度,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進一步推動國家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2021 年1 月,中央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對新時期推動鄉村振興做出全面部署。鄉村振興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興。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想鄉村產業得到全方位發展,農村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近些年來,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對于營商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對農村營商環境的關注度很少,但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把握新時代農村營商環境建設現狀,立足實際,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營商環境建設的有效路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理論研究,更為農村營商環境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學理性思路。
“營商環境”一詞最早起源于2002 年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一個名為“Doing businesss”的商業調查項目。該項目通過對企業所適應的法律法規的數據化、指標化分析,發布了多國經濟期末大考成績單,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參考價值。自2003 年起,世界銀行每年都會更新發布《營商環境報告》,截至目前,該報告已經覆蓋全球190 多個經濟體。而在改革開放早期,我國國內更多使用的是“投資環境”,近些年“營商環境”一詞才成為社會熱詞,逐漸進入國內學術界的視野。
國內學術界對于“營商環境”的理解主要是從企業運營周期和經濟治理手段兩個維度出發。從企業運營的角度來看,許多學者認為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周期中所處環境的總和。如彭向剛、馬冉(2018)認為廣義上的營商環境就是一系列可能制約企業達到其最高生產率的外部影響因素總和。[1]國務院發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也明確提出營商環境是指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部分學者認為還可將其進一步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包括企業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硬件設施、技術開發等,優化硬環境對于企業的運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汪瓊,李棟棟(2020)認為優化交通基礎設施此類營商"硬環境",可以使公司現金持續增加,也為公司利用經濟正外部性,及時調整財務策略提供了重要啟示。[2]而企業所處的法律規范、制度約束、思想價值影響等均屬于“軟環境”的范疇。
從經濟治理手段的角度而言,優化營商環境是經濟治理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元要素”。金丹(2017)對越南國家競爭力水平取得了穩步增長的成因進行了仔細分析,主要將其進步歸功于近年來越南采取的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以幫助國內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同時,越南政府還連年出臺了有關改善營商環境、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有效舉措,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創造了一個公平、穩定、良好的競爭和發展環境。[3]總體而言,優化營商環境在經濟治理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建立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體制機制對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城市營商環境實踐在政務環境打造、市場環境監管、法治環境保障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完善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建設體系。“十三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中對政務環境建設提出了相關要求,2020 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辦法》中對國家政務信息系統的規劃、審批、建設、共享和監管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與之匹配的相關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優化城市營商環境提供法治保障。此外,在原有世界銀行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我國學術界對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城市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探索和本土化修正,這些成果都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城市營商環境體系化建設已經逐漸趨于成熟。
相比于城市,農村營商環境缺乏體系化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土地經營是涉及“農民、農村、農業”的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制度軟環境。新中國成立之后,從最初的私有私營、私有合營制到公有公營制,再到改革開放之后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4]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在實踐探索中不斷豐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縱深推進,我國農村的現實問題對經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制度亟待完善。首先,農村土地的細碎化分布嚴重制約了農業規模化發展,原有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經與現代化需求不相適應。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農村土地集體產權的界定問題也一直影響著農地利用效率,建立起一套權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土地產權制度勢在必行。
農村營商環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公共服務是這一系統的基礎支撐,
同時也是營商環境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需求量大,受地理環境方面的局限,加之人口眾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導致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集中體現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單一,功能不夠完善;信息化水平不夠致使農產品銷售渠道受限;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公共服務能力薄弱;農村公共服務市場化程度較低,效率有待提升等諸多方面。這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加強市場綜合監管,推進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我國營商環境體系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下,農村市場運營不規范仍然是我國市場發展的短板,問題主要集中在對農產品收購、運輸、銷售等流通路徑的監管不力上,導致了農產品質量不過關、商品假冒偽劣、市場秩序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應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強化農村市場法治化管理,及早讓市場監管走上法治化軌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的趨勢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村營商環境發展之路?本文主要從市場秩序、公共服務、經營制度三個方面,貫穿農業生產始端、流通運輸和輸出終端,探析出一條協同助力鄉村組織、人才、產業、文化、生態全面振興、“軟硬兼施”的營商環境建設路徑。
加快完善“軟制度”+“硬科技”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首先要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充分利用政策與地理優勢向活力農場轉變。提高農業合作社經營質量,優化主體功能,建立健全相關保障機制,讓農民信得過,敢投資。還要發展一定規模的集體經濟,改善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領域生態循環。同時,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村商品流通服務、農村金融服務等方面進行制度優化與技術支撐,深入開展鄉村科技振興行動,聯合高校與技術部門進行精準幫扶,并形成長效機制。[5]因地制宜,打出一套適應改善經營的“組合拳”。此外,保持市場信息暢通也很重要,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拓寬銷售渠道,協同加強農村市場組織建設,推動鄉村人才和組織振興,精準面向市場化需求。
全面升級“軟服務”+“硬設施”的現代公共服務建設,首先要加快鄉村農業電商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化系統化培訓,提升服務技能與質量,同步加速城鄉交通一體化,不僅有利于“農產品進城”,還可以促進“工業品下鄉”。[6]有了便利的交通,才會打通農村招商引資的最后一公里,吸引外部資金流入農村產業,為鄉村產業振興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進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助力生態振興,確保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開了致富的道路,農村的文化建設也要跟上,充分挖掘鄉村紅色、綠色文化資源,打造旅游鄉村樣板,發展農村旅游業,推動文化振興。隨著農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除了能吸引更多的資金,在當地引才政策的推動下,會有更多的人才入駐鄉村,帶來更多的技術,促使組織、人才、產業、文化、生態建設同向發力。
著力優化“軟意識”+“硬監督”的現代市場監管機制。要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一方面引導農戶增強維權意識,全面從嚴查處商品違法行為,加大違法案件懲處力度,切實保障農村經營者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農村市場的監管機制,促使形成一個公平競爭、高效穩定的市場秩序。另一方面,加強土地經營權的監管。土地經營權作為特殊的生產要素,涉及到多方利益,要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工商資本多元化、規模化發展,規范流轉土地時間和用途管理。但決不能放松對土地經營權的監督,禁止圈占閑置耕地,禁止利用農業規模化為名義招商引資等,[7]完善《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防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