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爽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2021 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落戶成都,是成都打造賽事名城建設后首個成功申辦的世界性大型綜合賽事。由“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辦,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 歲)參加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素有“小奧運會”之稱,共設籃球、游泳、排球、田徑等18 個體育項目,到時候將有來自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1 萬多名運動員和代表團官員們齊聚成都。
來自不同國家的運動員,需要溝通和交流,體育賽事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對志愿者各方面的素質要求較高,著力從志愿者語言培養方面入手。大多數多語言服務志愿者為大學生,在上崗前需要為其提供全面系統的培訓。成都大學作為2021 年第31 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運動員村所在高校。城市語言國際化環境的建設離不開高校,成都大學設有外國語學院,學院開設英語、泰語和商務英語三個本科專業,外國語學院擁有豐富的多語言資源和高素質的外語人才,是此次大運會提供語言服務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幾年,外國語學院共組織一千余名大學生參加世界財富論壇、聯合國旅游大會、成都市政協會議、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國家網絡安全大會、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第四屆中國國際肉類產業周、成都國際友城市長創新論壇、福布斯中國創新峰會、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成都市外籍人才招聘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大學生感知成都行活動、成都-泰國風情周、國際自行車聯盟都市自行車世界錦標賽、成都第十八屆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以下簡稱“世警會”)等其他國際賽事的志愿者服務。
在中國知網上通過高級檢索方式,以篇名和主題作為檢索條件,以本課題本研究所涉及的“語言服務志愿者”這一關鍵詞,不設時間段進行精確的檢索,共檢索出文章25 篇。如果以主題和篇名作為檢索條件,以本課題所涉及“體育賽事志愿者”這一關鍵詞,不設時間段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文章132篇。如果以主題和篇名作為檢索條件,以本課題所涉及“體育賽事語言服務志愿者”這一關鍵詞,不設時間段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文章0 篇。由此可見,專門為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服務的多語言志愿者這一課題具有研究空間,如何使二者有機協調統一起來,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從總體情況而言,當前體育賽事類的多語言服務志愿者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時間分布來看,2020 年發表文章最多為4 篇,從2011 年到2020年每年處于一到四篇的狀態。其次,從作者單位來源看,研究者多數來自于高校,部分為基金項目。最后,從發表期刊來看,主要以學術期刊為主,為23 篇期刊,占92%,碩博論文為2 篇,占8%。就具體內容來看,當前體育賽事類的語言服務志愿者具有以下特點。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問題:一是從行文思路上研究,大體上有“一段論”式、“兩段論”式和“三段論”式三種。“一段論”是通篇就一個主要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如周雨凡、黎珂(2019)《淺析軍運會語言類志愿者研究》、潘妍(2014)《高校多語言志愿服務人才培養策略研究》。“兩段論”一般先談現狀、問題等,然后提出對策建議等,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一目了然。類似于如此的文章有:張京(2017)《高校志愿者服務大型體育賽事現狀調查研究》、周廣萍(2017)《我國體育志愿者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三段論”論述較多,有“意義—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對策”式,如孟利魁(2018)《體育賽事志愿者英語技能培訓策略研究——以首都體育學院學生為例》。
大運會體育賽事中,多語言服務志愿者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較專一的服務崗位性、較高的綜合素質性,成為中國城市青年志愿服務中一道突出的風景線。志愿服務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是專業技術性很強的一項工作,要想勝任這項工作,必須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技能。從語言方面去除障礙,增強運動員們對中國的了解,成都的了解。2019 年11 月,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在形勢與政策報告上提出,“成都大學是成都的名片,以大學之治成效展示成都之治形象,讓我們感受到時代擔當的責任,我們將積極融入城市建設發展,抓住機遇,高標準保障服務好大運會,同筑‘中國夢’‘城市夢’‘大學夢’。”
為進一步協同推進成都2021 年第31 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大運會)各項籌辦工作,大運會(運動員村)成都大學項目指揮部結合學校領導分工調整和實際工作需要,設立語言服務工作組和志愿服務工作組。語言服務工作組協助做好大運會語言聯系官選拔、培訓及管理工作;負責各工作組語言翻譯工作,負責開展學校大運會語言培訓工作。志愿服務工作組協助做好大運會志愿者培訓基地工作,組織開展大運會骨干志愿者校內培訓、語言類國際化口語強化培訓、英語基礎能力強化培訓、國情省情市情及天府文化培訓,負責學校大運會志愿者文化交流活動。
外國語學院作為大運會(運動員村)成都大學項目指揮部語言服務組牽頭單位,大運語言服務工作從“大運村”大運語言服務氣氛營造、大運語言服務知識儲備、大運語言服務志愿者人才儲備三個維度,全面推進語言服務組的各項工作。語言服務各工作組要精心策劃、積極組織,通過開展“愛大運”系列活動策劃,落實“譯大運”“說大運”“聽大運”“唱大運”等語言服務項目活動,開展國別知識、天府文化、成大文化的對外傳播活動,服務大運,促進學校人才成長,助力成都大學國際化發展。
全力協同做好大運會、大運村相關籌備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交付學校的光榮任務。為當好大運東道主,講好大運會成大故事,引導師生正確認識城市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系,更加深切感受大運會為學校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進一步凝聚全校一心、全力以赴支持和協同建好大運村的深厚氛圍,全校開展“當好主人翁、建好大運村、辦好大運會——我為大運做貢獻”主題活動。在志愿服務方面,組織志愿者廣泛參與大運會各項賽事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大運村多語言服務能力志愿者隊伍,舉行志愿者服務培訓班,舉辦志愿者技能大賽等。
志愿者們服務大運會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該項體育賽事舉辦的成功與否。由于體育賽事多語言服務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對志愿者各方面的素質要求較高。大多數多語言服務志愿者為大學生,在正式上崗前需要為其提供全面系統的培訓。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作為為大運會提供語言服務的對口學院之一,同學們積極報名選拔后,大運語言聯絡官40 名,骨干志愿者28 名,賽會志愿者150 名,截至目前共218 名。除此之外,外國語學院志愿者服務于世警會,積累了經驗,鍛煉了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通過此次大運會,提煉出一套符合學院院情的國際體育賽事多語言志愿者培養模式。
在大運語言聯絡官的培訓過程中,學院邀請到四川大學歷史(旅游)學院周毅教授和成都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文學博士、四川大學客座教授楊玉華分別開展了“成都特色文化”和“天府文化與創新創造”的專題講座,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了解四川與成都的地理知識、歷史發展,有助于幫助志愿者們做好對外文化傳播工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正在加速建設“三成三都”,展現成都的新形象和新面貌。從成都故事、傳播成都聲音、塑造成都形象三方面來講解,熊貓文化和古蜀文化是天府文化的符號,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將古代文明與現在工業文明相結合,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使志愿者們了解國情、省情、市情。
在大運語言聯絡官的培訓過程中,學院邀請到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黃友義教授和文學博士、教授、博導、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任文分別開展了“翻譯學習與大型活動翻譯實踐”和“新時代的外事口譯員”的專題講座。語言服務的時代意義是建立中國話語體系,助力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翻譯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受到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從“語言水平、知識積累、對外傳播意識”三方面闡述了對翻譯學習的建議,從“開拓國際多元視野、鍛煉國際交往能力、提高應急處理能力”三個角度闡述大型賽事翻譯對青年譯員的幫助與成長。翻譯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受到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作為翻譯一部分的外事翻譯已經成為具有專業性的翻譯領域之一。文化自信并不等于文化自大,了解文化的多元性,理解文化存在的多元空間,應是新時代譯員、外語人的必備修養。翻譯人員除了擁有一定的教育基礎,還需要不斷參加口譯實訓,大運會為學院外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契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
在大運語言聯絡官的培訓過程中,學院邀請到注冊國際高級禮儀培訓師、國內高級禮儀培訓師、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唐麗娟博士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咨詢專家、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國際組織人才項目評審專家、原中國駐法國使館公使銜教育參贊馬燕生教授分別開展了“大運與外事禮儀”和“國際人文交流”的專題講座。從中外文化交流及大運志愿服務意義、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基本素質、涉外禮儀及規范、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四個維度展開。舉例說明不同國家由于文化差異而形成的禮儀差異,介紹志愿者衣著禮儀要素以及在大運會中志愿者形象要素、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等,使志愿者們了解國際賽事中的外事禮儀,如:絲巾領帶系法,正規場合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多語言服務志愿者們應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廣闊國際視野與跨國文化溝通能力,注重自我修養、豐富個人內涵,在涉外交往中,不僅展現我校大學生風采,而且還承擔著人文交流任務的中國文化使者。
多語言志愿者是專業型志愿者人才,既要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聽、說、讀、寫、譯能力),又要具有廣闊的知識覆蓋面和一定的體育賽事的專業知識和專有名詞,既要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又要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外語+”人才,復合型專業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