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夢陽 張海莉
(鄭州財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不同的語言學家對該術語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彼得·特魯吉爾(Peter Trudgill)認為:“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部分,它與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關”。伯納德·斯波爾斯基(Bernard Spolsky)認為:“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之間,語言之間的關系的領域。語言的使用和語言使用者所居住的社會結構”和約書亞·菲什曼(Joshua Fishman)提出,“社會語言學是關于誰向(誰)說(或寫)什么語言(或哪種語言)以及何時,到什么目的”。
社會語言學起源于1960 年代的美國。早在1952 年,美國語言學家Haver。C.Currie 在其論文“社會語言學中的設計語言與社會策略之間的關系”中首次提出了社會語言學的概念。1964 年5 月,美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社會語言學委員會,這標志著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社會語言學越來越受到全世界語言學家的重視。
做為一個新興的,交叉融合的跨學科學科,語言學家開始將社會語言學在中國進行研究,并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20 世紀80 年代初),以中國的家庭語言和社會生活為主要研究對象。作為一個多學科性質的學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它的研究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形成了一種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模型。在社會語言學引入中國的這幾十年來,我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經歷了翻譯,借用,結合本土研究以及關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的思考四個階段。學科的發展在中國繼續擴大和深化。
根據《許國璋論語言》(1999),社會語言學在20 世紀70 年代后期引入中國的,這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的開始。根據近幾十年的文獻可總結出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學科的出現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可能會有很長的積累時間,但是進行一些研究并不意味著某個學科的建立。以現代中國歷史上的語言運動為例,20 世紀初的普通話運動,20 世紀20 年代的白話運動,20 世紀30年代的流行討論,20 世紀50 年代的普通話推廣和現代的標準中文,所有這些運動都可以被納入社會語言學。但這些運動都不是有意識的或獨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20 世紀70 年代后期,隨著“社會語言學”一詞的出現,人們對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從自發階段到有意識階段。1983 年8 月,陳淵先生發表的《社會語言學》標志著中國社會語言學的誕生。1987 年12 月1 日至12 月5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在北京舉行了第一屆社會語言學研討會。1988 年8 月,深圳-香港語言學院深圳教育學院還主辦了第一屆“雙語和兩種方言”研討會。這些研討會促進了我國社會語言學的開始和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陳松岑的《社會語言學導論》(1985),尤如杰和周振和的《方言與中國文化》(1986)等通俗著作和理論的翻譯中。林書吾譯《社會語言學導論》(1980-1982 年間連載于《外國語言學》系列),朱萬進編著的《社會語言學譯文集》(1987 年)等。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主要缺點是缺乏與漢語和社會現實的結合研究,以及對社會語言學的對象和范圍的理解較為模糊。
1990 年11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用研究所和蘇州大學聯合舉辦了“首次應用語言學座談會”,其中許多與社會語言學有關。在此期間,出現了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專題研究。主要作品包括張慶昌的《胡同及其他-社會語言學的探索》,(1990);高天如的《中國現代語言計劃的理論和實踐》(1993)年等。在此期間,有關翻譯,介紹的書籍以及有關社會語言學的教科書相繼出版。在翻譯和發表國外成就時,阿諾德。茲維克(M.Zwicky)的《社會語言學講義》(劉明霞譯,1989)已經出版,丁新信的譯本(1990)也出版了拉德·哈德森(R.A.Hudson)的《社會語言學》等。根據當時的主要著作,其中包括陳建民的《語言文化社會新探》(1989)和孫維章的《漢語社會語言學》(1991)。教材包括王德興的英文版《社會語言學導論》(1992),戴慶霞的《社會語言學教程》(1993)等。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出版的社會語言學書籍(包括教科書,翻譯本和散文)超過60 種,各級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更加難以計算。
此外,還在國家級的和學校級的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機構、研究中心和研究實驗室也不斷被建立起來。許多學校逐漸開設了社會語言學課程,有些學校甚至開始招募社會語言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國家學位辦公室將社會語言學列為三級學科。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語言學開始從引入到與中國現實的融合轉變。但是這一階段缺乏的是理論總結和材料的積累。根據研究方法,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常用,這也是這個階段的研究的一個特點。
中國的社會語言學在20 世紀80 年代末和20 世紀90 年代初顯示出罕見的研究熱潮,但在1995 年之后,似乎相對荒涼了。除了每兩年舉行一次的雙語和雙重方言研討會外,在贊助者的不懈努力下,該研討會繼續照常舉行,在應用語言學研討會上,仍有一些人繼續關注社會語言學問題。但是,自1992 年以來就沒有舉行過一次關于社會語言學的專題討論會,相關論文的數量也有所減少。在此期間,對中國社會語言學進行了重新思考和梳理。高義紅(1996)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這一時期出版的大多數新書都非常注重與中國社會現實的結合。討論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已經提出。例如,陳寶亞的《語言關系和語言聯盟的解釋》(《論語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臺)語源關系的解釋》(1996),郭熙的《中國社會語言學》(1999)。等等。其他論文和論文包括:陳恩權主編的《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1999)李如龍主編的《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2000;袁燕的《語言接觸與語言演化》(2001 ),于根元的《網絡語言研究》(2001)等。這些都為相關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
進入新世紀后,社會語言學已經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學科發展平臺。2002 年舉行的首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匯集了海內外眾多志趣相投的研究人員,并準備成立一個名為“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院”的國際學術組織。2003 年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今年發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自2003 年2 月起,“中國社會語言學院”在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從那時起,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成熟的發展階段,有組織,有重點,有方向性和有目的性的定義。2003年6 月,南京大學的“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成立,組織了一系列社會語言學研究活動,并承擔了多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除了介紹語言變異研究系統和社會雙語研究的成果外,實驗室還進一步發展了“語音社區”理論,并開創了“城市語言調查”的新研究方向。同年10 月,“中國社會語言學”開始出版,因此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公開的出版渠道。目前,該雜志已出版八期,中英文共發表文章近200 篇,受到國內外學者和學術機構的高度評價。一些論文已被國內外一些重要刊物轉載,引用和推廣。11 月,宣布成立“中國社會語言學院”,并明確定義了其主要任務,即通過定期舉行關于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國際專題研討會,編輯和出版《中國社會語言學》雜志并偶爾舉行研討會來促進中國社會語言學。和其他活動的語言研究。2004 年,“中國社會語言學院”開始設立青年學者論文獎,鼓勵和吸引青年學者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使中國社會語言學有了自己的后繼者。
從以上可以看出,到這一時期,社會語言學在中國經歷了20 多年的發展,研究工作日趨成熟。除了上述日益完善的開發平臺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新功能。綜上所述,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科定位更加準確,研究方法更加科學。通過國際學術交流,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已逐漸轉移到語言變異和言語社區等領域,這意味著中國社會語言學界對學科取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同時,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改進。研究人員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注意以前經常使用的研究,分析和描述方法,而且還重視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因為在研究中使用該方法更具說服力和現實性。研究過程。其次,中國社會語言學已進入深入研究階段,在語言變異,語言文化,語言接觸,雙語,語碼轉換,移民語言,瀕危語言研究,語言交流和語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明顯清楚的規劃。所有這幾個方面都經過認真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跨學科式的學科,自從被引入中國以來得到了廣泛地傳播與發展,其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在各個發展階段既有自己的特點,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是隨著前大批語言學者的投入,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已經隨我國的社會發展尤其是在近代,其發展更加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社會語言使用特色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