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夏
(鄭州經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1999-2009 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100 萬到500 萬,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2018 年突破800 萬,教育部公布數據2021 年高校畢業生總規模909 萬,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2014 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后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給予特殊強調。很多高校畢業生走上了創新創業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方面國家在千方百計的幫扶大學生自主創業,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高校通過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提升了大學生的整體創業素質。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既需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也需要有著寬厚的基礎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才能在創業中更加游刃有余。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思政教育、專業教育、雙創教育仍然沒有有機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各自分立乃至相互掣肘。如何在雙創學院的平臺上,完成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提升教育實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就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希望能夠提出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展現出其對思想教育規律的深刻認識和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靈活運用。
“為誰培養人”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問題。正如習總書記一直強調中國的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高校培養的就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教育出來的人才要心中有黨、有國家、有民族,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芭囵B什么樣的人”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問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就是以德育為先、智育為主,培養青年人實干才能和擔當本領,樹立他們將個人發展和國家、民族興盛結合的價值觀,成為有德有才有能的知識分子,融入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怎樣培養人”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才培養體系就是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優化調整,習總書記的一系列論述指明了守正創新、縱深調整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專業教育是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專業教育內涵體現在“?!弊稚?,它側重于對專業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它是以社會分工為前提進行的,培養醫療、農學、法律、會計、建筑、營銷等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專業教育來說,它的本質目標是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因此具有一定的職業傾向性。通過專業教育培養了一批批的專業人才進入了各行業的專業崗位。
專業教育的教育形式主要為“言傳身教”,經歷了數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載體,從業的教師依托于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依靠技巧和經驗,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使他們最終達到對應就業崗位的基本要求。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經歷了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不同的提法,這是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的,在實踐中不斷認識深化的過程。
對于創新創業教育,我國的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其他的政府組成部門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和法規,指導和規范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業。很多高校也在這個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從最初的一個興趣小組自發組織的,到創新實驗室、基地的實體機構,再到獨立于各院系的雙創學院、中心;課程設置從選修變為了必修;師資配備不斷地增強;社會和家庭的關注度也在不斷的升高。
創新創業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創業精神。[2]值得強調的是,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讓學生都去開公司當老板,不是搞創業速成班,而是培養大學生獨立工作、管理社交及開創能力,以此來提供大學生實踐能力。[3]也是引導大學生體驗創業的艱辛,理解老板的辛苦,提高對工作的忠誠度,培養其職業道德素養。
無論是雙創學院還是雙創中心都是高校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平臺和載體,雖然不同高校的培養模式略有不同,部委高校多為研究型大學,多采用科技孵化的模式[4];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突出創業實用技能的培訓;地方本科院校積極融入地方,多以創新項目為驅動。率先成立雙創學院的高校通過清晰、合理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分配,本著塑造人格、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原則,把全面普適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孵化出了一些優質的創業項目,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創業人才,體現了實體化的優勢。
第一、教育的本源要求
在中國自古教書和育人都是緊密結合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著也”,無論什么課程都要回歸到育人的初心,現在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接受各類教育。
第二、人生和職業規劃的需要
高校是象牙塔,但并不是和社會相割裂相脫節的,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學生清晰的認識到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對于人才的具體要求,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述求的實現,需要他們在校園里不斷的提升綜合素質。
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就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在新時代形成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觀,養成學生堅定的創新創業意識,主動參與創新創業,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
第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有科學理論的指引,通過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養成了正確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了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的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減輕了就業的壓力。
第一,教育理念的更新,培養時代所需的人才
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的耦合聯動、有機融合,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開設跨學科的交叉課程,可以將專業知識融入生產實踐,提升實踐能力,推動將學術知識走向市場和社會,將學術知識和經濟社會發展融為一體,推動經濟社會發展。[5]
第二,兼顧普適和個性的需要
有機融合就是不同要素間的耦合協同,要尊重差異,高校專業一般分為人文科學專業、社會科學專業、自然科學專業,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還是十分明顯,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增強包容性,以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在培養大量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整體要求下,協調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使學生各展所長。
以上,將三種教育兩兩結合都有著獨特的優勢,而將“三育”結合在一起進行深度的融合,進行有益的嘗試,讓教育回歸本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完成課程設置的改革,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使學生深度參與,將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
一個綜合的服務實體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平臺保證,一方面可以協調校內的各教學單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聯系校外的政府、行業和企業等各實體。國內先進的雙創學院一般有以下幾個部門組成:綜合管理部門,負責日常業務、對外宣傳、統籌協調、教務管理等工作;教學研究部門,負責課程設計、教學管理、教材開發、法規咨詢、政策研究、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日常教學;創業實踐基地,為創業者提供日常的場地并維護,組織相關參賽參展事宜,提供孵化服務、宣傳推廣等。
國省市等各級政府和部門乃至學校都會出臺一些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法規、政策、指導意見、實施意見等。在雙創學院的實體運作下,研究好政策,用好政策,可通過政策引導,爭取物質支持,統籌多元主體形成合力,積極對接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共建實踐平臺,統籌優化相關資源。
教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只有在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教學質量才能夠得到保障。在整體科學的規劃框架下,需要在既定方案下,按部就班,各部門職責清晰,責任到人的穩步推進。學校可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提高他們互融互通意識,通過參加培訓、論壇、沙龍等方式,培養出既擅長理論教學又擅長實踐教學的教師;加強和外界的交流合作,引進校外力量擔任兼職教師,打造出教育理念先進、綜合能力強的互融教師隊伍。
轉變教育理念,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傳統的髙等教育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中心,對實踐課程的安排不足。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加大對思政實踐、專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視,將創新教育理念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在各環節。另一方面要創新課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者相互融合,探索可行的互融式教學模式,使課程之間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讓學生在思政理論的引導下以深厚的專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如何將理論知識牢固的掌握,不外乎在實踐中升華。所以要在實訓中體現創新創業的理念,在社團活動、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以及模擬經營等活動中實踐。形成良好的氛圍,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建設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校園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方式,容易被學生接受,影響學生心理素質、思想觀念等的形成。學校應該加強對校園文化的重視程度,加大力度建設校園文化,利用校園網、廣播、校內宣傳欄、校友講座等宣傳好相關的政策、學校的具體舉措、目前已經取得的成績,公開獎勵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營造和諧、民主、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