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1499)
高等教育具有7 個方面的特點和走向,即政治性、地方性、專業性、創新性、開放性、公益性和國際性。其中政治性指引和統領著辦學方向。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在高校,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辦好高質量學校的根本保證。加強黨的建設要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強基鑄魂”,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彰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
首先,要增強歷史主體意識,彰顯理論自信。要增強歷史自覺,自覺警惕西方中心主義,自覺立足于中國自己的歷史與現實,自覺構建思考歷史問題的中國范式和中國話語。其次,要增強歷史問題意識,彰顯理論深度。要從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來提出問題,從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來分析問題,切實解決學生的疑惑和關切。學生問題意識種子的產生,來自于他們旺盛的求知欲,活躍的思想,對新生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理。增強問題意識,用問題驅動教學,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并且要"授人以漁",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邏輯和方法。再次,要增強歷史整體意識,彰顯理論高度。要堅持歷史與現實相貫通、中國與世界相關聯、部分與全局相統一,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從更高的層次全方位闡釋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當前,要將政治經濟、國際國內時事、社會民生等熱點問題作為切入點,與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轉化為一堂大思政課,把思政元素講實、講深、講準、講好,全面呈現史識與史實、信仰和信念、共性和個性、時代與時空這四對關系,在課程中融入中國精神、時代精神,培養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長存敬畏、積極上進、充滿自信,時常保持同理心、平常心,使之轉化成為國家、民族奉獻青春力量的不竭動力。
在問題意識維度,教學設計應聚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主題。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材,是最好的智庫,是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是我們進行斗爭的銳利武器。我們應具備歷史性思維,它既是一種反思性思維,要對過去進行反思和揚棄,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又是一種創新性思維,要面向未來,開拓進取。同時,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最堅定的目標。而偉大復興離不開價值引領。應構建歷史敘事話語,通過歷史敘事賦予的意識形態意義,塑造學生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在思政課教學設計中,以史實建邏輯、以人物話成長、以啟示講運用、以演進釋發展、以閱讀拓視野,抓住最能體現時代特點和歷史地位的問題加以提煉、概括和分析,知其所來,明其所趨,繼往開來,堅定前行,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主題融入思想意識的價值引領中。
在教學視域維度,應立足全球大視野彰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中國發展理念在國際社會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脫貧成就的世界貢獻對全球貧困治理的推動、中國價值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在世界的關注與影響等,從多方面凸顯了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優越性。思政課程教學應立足全球大視野格局,彰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要從“兩個大局”的角度、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角度闡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理解和講授中國道路世界意義的深刻影響。從大歷史觀出發,思政課堂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宏觀的歷史思考把握微觀的歷史對象,從歷史思維的邏輯起點、價值理論基礎、鮮明特征以及方法論意義等方面,分析歷史現象內在的邏輯關系和演進脈絡。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通過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形成對歷史規律、歷史發展趨向的認知,從而形成貫通古今中外的宏觀視野。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一些網絡謠言時,學會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去識破謠言、明辨是非,涵養其家國情懷、構建其人生信仰,實現思想的引領。
在教學原則維度,應重點把握歷史大趨勢和大邏輯。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結合學科特點、專業特色,縱向上以歷史大趨勢和大邏輯為主線,以世界史、中國史,黨史、國史為綱,使學生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歷史演進過程發展的必然;橫向上與課程標準、教材知識點相結合,通過啟發式、情景模擬式、問題鏈式等創新型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工科、理科、農醫商等學科,以科技史音符奏響大思政課樂章。在內容上以科學、技術為內核,在史料選擇上側重于“四史”的融合,在方法論上要求從縱向的時間維度、橫向的空間視野中整體把握。從現實邏輯上選擇貼合學生興趣的科技史知識點,為“大思政課”提供豐碩資源;從歷史邏輯上,科技史鏈接教材體系,可為全面把握思政課內容提供支撐。例如,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量變質變規律”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從科技史中選取中國通信技術從1G 到5G 的變化過程為案例進行分析,并融合在黨史、新中國發展史的相關內容中,既以歷史通原理,又以原理分析歷史,深化學生對原理的把握。
教學形式要追求專題化、多元化,如將“紅旗渠精神”融入基礎課,圍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內涵,并結合“基礎”課的相關內容,從時代新人、人生觀、理想信念、道德模范等方面闡釋與紅旗渠精神的契合點,運用理論加故事、主導加主體、課堂加實踐的教學方法,是把紅旗渠精神更好地融入"基礎"課教學的一種積極探索。大歷史觀與大思政課視域下,可以選擇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省思作為切入點,在課程中融入影視課教學,將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優質影視作品作為素材,以大歷史觀的角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這段歷史。抗美援朝戰爭是告別舊中國的屈辱、展現新中國精氣神的立國之戰,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偉大精神;極大促進了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促進了經濟恢復和發展生產,提高了群眾政治覺悟;間接支援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反對美國侵略的斗爭,使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的威望空前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影響了新時代下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因此我們需要在大歷史觀視角下,讓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的英雄形象永駐人心,就要從“大思政課”的視角,綜合使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感悟英雄,在影視作品中欣賞英雄,在訪談記錄中見證英雄,在實地調研中觸摸英雄。
在“大思政”背景視域下,如何構建各環節、各領域、各要素通力合作、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思政課并不是只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更需要塑造價值。但是價值接受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接受,價值接受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精神現象,需要師生之間不斷地“反思”。互聯網時代使課程教學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要運用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青年大學生頭腦,因此在大歷史觀視角下,教師不僅要講好歷史的本然,而且還要講清楚歷史的所以然,引導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不能單純停留在講授理想信念的理論上,更應將富有啟發的案例和理論進行有機銜接,將歷史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案例、故事融入到各個維度的授課中,不斷追蹤最新理論動態和生活變遷,增加學生對知識的解構和沉浸式理解。
一方面,將歷史思維方法引入思政課教學的教學設計中,并借此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理論的思維方法,更深入思考和深刻地理解牢記使命擔當的重要內涵,使其感知運用歷史規律、把握歷史方向的重要內容,從中汲取歷史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逐漸改變由“原理+例子”的授課方式,嘗試以實踐講理論的新型教學方法,從真理、奮斗、忠誠三個維度拓展視野、延伸情感,增加思政課的時效性。努力做到教學內容少而精、講深講透,不包打天下,不泛泛而談,而是教會學生認識問題的客觀判斷力。大學生已經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學生豐富學習資料,建立歷史思維方法;要“授人以漁”,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寬度,在自主學習中不斷重溫習得的內容。結合各學科獨特優勢和資源,豐富思政育人成果,積極結合專業學科特點,構建組織化、社會化、網絡化“三全育人”協同工作體系。大力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加強勞動教育,擦亮青少年成長成才的中國底色。例如開展“田野思政”勞動教育,開展黨建帶團建,打造如“旅途問道大講堂”“行走的黨團課程”等“黨建+專業+育人”深度融合工作平臺,構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以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為例,該校結合“大黨建、大思政、大技能”的辦學理念,著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主抓手,凝練“崇德尚能 礪學敦行”的校訓精神和“文化浸潤技術,素質托起技能”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以黨建帶團建、以文化促育人、以課程教學為陣地、以“忠誠工匠”為研究載體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使思想政治育人活動取得了新成效。例如組織“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主題晚會、“我和我的祖國”快閃視頻大賽、“青年說”抖音大賽、“我和我的祖國”微視頻大賽、“向陽而生綻放心聲”心理征文比賽、貴州省大學生“悅動新聲音”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啟航新時代筑造裝備夢”主題迎新晚會、“感恩奮進助脫貧攜手共筑小康夢”主題教育文化扶貧走基層活動、“戲曲進校園經典共傳承”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活動、“演繹青春見證成長”心理劇演出等豐富了思政育人的載體。
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實踐,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弘揚紅色文化基因,將課程系統化,形象化,將思政內容潤物細無聲的融入到日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