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
(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剛剛結束的十四屆全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中,傳統元素再次成為整場藝術表演設計的最大亮點之一。無論是激光投影的背景圖案還是取材自漢服唐裝的華美服飾,傳統元素不僅讓近兩小時的文藝表演具備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也格外突出了三秦大地綿長悠久的歷史性與人文性。包括文藝演出在內,各種藝術設計中運用傳統元素已屢見不鮮。尤其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國內藝術設計界更加熱衷于各種傳統元素的挖掘與開發。不過現代藝術設計的時代背景與傳統元素的流行場景相去甚遠,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設計實踐的具體操作。這也是現代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時常遭遇的痛點或堵點,因此格外需要加以全面分析,以助力現代藝術設計更好更快地發展。
中華上下五千年,漫長歷史讓傳統元素形成了幾近無限的資源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類型之一就是各種傳統形態。包括圖形、圖案、文字、符號等,傳統元素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展示、體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比如各種吉祥動物圖形、植物圖案、人物形象等大量、普遍地存在于古代建筑、服裝、家具、器皿、裝飾品乃至玩具中。而這些傳統元素在設計實踐中格外強調對稱性、均衡性。這是中國傳統元素與西方有所不同的一點。這是由于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儒家文化長期占據統治地位。而儒家文化中特別尊崇的中庸思想就是講求均衡、平衡、不偏不倚。于是古代建筑中無論皇家還是民間都逐漸產生“中軸線”的設計思路和要求。故宮的中軸線式設計蜚聲海內外。四合院則是民用建筑對稱布局的典型形態,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不少三四線城鄉地區仍然沿襲著這一傳統建筑代表形態,且成為各地推廣區域特色旅游的名片之一。
又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融合特色。這一點在古代家具中成為突出。中國古典家具中最常見木質家具,其裝飾極為注重木材本身的天然紋理。例如在木材天然紋理基礎上進行簡單加工,利用浮雕或圓雕等技法裝飾少量動植物圖形圖案等。這種基于器物本身天然紋理進行再裝飾的策略其實是受到傳統道家思想影響,崇尚天人合一、順其自然,反對過于夸張膚淺的矯飾。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已產生了相對完整的五行理論,并由五行說衍伸到五位、五色、五音等越來越多領域。這也是中國古代五色觀極為成熟和盛行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的五色觀不僅包括五種主色,也有更多間色的種類。而主色與間色的差異性則產生了色彩層面的尊卑、高下的觀念,于是色彩成為區分貴賤、辨識身份的手段之一。
比如古代皇家建筑可以相對隨意地使用各種顏色,因而故宮中隨處可見紅墻黃瓦的雍容華貴。但越是靠近南方的民間建筑卻更常見黑白灰藍綠等冷色調。這就是皇家建筑與民間建筑在色彩方面最顯著的差異性所在。
受到儒釋道等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以及古代科學技術手段的局限,大多數中國傳統建筑、器物、生活品等所用材質都來自自然環境。例如北方常見木質材質,南方則木質、竹質、藤質等材質均有。這些就地取材的做法一方面受到地區資源存量和開采及使用成本等因素制約,另一方面則是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同時,側重于自然材質的取用也有助于設計方案趨于自然性,減少了人為干預的強制性。這也許多傳統設計更加具有自然主義色彩的重要原因。
多年來,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產生了大量聞名遐邇的經典作品。比如北京香山飯店、上海金茂大廈、北京夏季奧運會會徽等。這些藝術設計中運用傳統元素無一例外都具有繼承優良傳統同時有所創新創造的根本性特點。
因此,現代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繼承并創新。
繼承的目的是為了根植于傳統元素厚重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基礎,使藝術設計充分立足本地實際,確保設計方案能夠在源頭具備更多可接受度。這也是在更大程度上避免藝術設計過于表面化、形式化的有益措施。同時,充分繼承傳統也有利于現代藝術設計具有民族文化之神、歷史傳統之魂,這是增加設計方案厚重感、深刻性的重要手段。
而創新則是為了確保現代藝術設計具有現代性、實用性。現代藝術設計是服務于現代生產生活的設計活動,要以滿足現代人現實需求為根本準則。若一味固守傳統而與時代脫節,則最終設計產品必然背離實用與可用的初衷。這是與現代藝術設計終極目標背道而馳的誤操作。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門越開越大是中國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的前提。開放不僅體現在生產制造領域,同樣在藝術創作層面得到了充分體現。各種現代藝術設計作品陸續在國內國際競賽、展覽中得到好評,這已證明藝術創作思想的開放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國際認同。
同時,充分的開放也有助于國內藝術設計充分汲取國際藝術創作的先進經驗,幫助國內設計者進一步打開視野、提升視角。這種戰略思想上的抬升才是促進藝術設計整體性、全局性提高的根本。
不僅如此,開放也意味著解放思想,有助于國內藝術設計領域認識到傳統設計思路、設計方法潛在的局限和不足,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超越和突破。而基于傳統的超越和突破更具務實性、可行性,能夠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推動國內藝術設計加快追趕先進同行的步伐。
因此,藝術設計中運用傳統元素需要堅持的又一基本原則就是開放并突破。
隨著藝術設計領域越來越重視對傳統元素的應用,越來越多設計者開始更加樂于嘗試各種融貫古今的創新方式。然而受到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業務經驗的影響,個別設計者逐漸出現不同程度過度堆砌的問題。
這些設計人員對傳統元素的認知與理解尚停留在相對表層的程度,形成了多多益善的錯誤思想,表現在設計實踐中就是一個設計作品中傳統元素應用過多。這種不良傾向既包括傳統元素類型過多,也有數量過多的情況。比如傳統圖形、圖案、文字、符號等一股腦“塞”進一個作品,表面上琳瑯滿目,實際上雜亂無章。觀者不僅無法確定設計作品的主題、主旨思想,也會被復雜的傳統元素擾亂心神。因此,過度堆砌其實是不成熟設計思想的體現,反而會產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困境。
還有個別設計者或是缺乏才能,或是缺乏自信,因而動起了照抄照搬的歪腦筋。盲目抄襲的問題在不同設計作品中表現方式不一,但都難免給觀者造成面目模糊、形式雷同的錯覺。這不僅會降低藝術設計的真實性、人文性,也是對設計者提高創作品質、提升創作能力的束縛。
藝術設計是藝術和設計的融合,但藝術的立足點是設計,只有基于客觀現實的藝術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創作。因此,傳統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必須堅持實用為主,兼顧裝飾與美化。
即,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首先需要滿足實用原則,要在實用器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這一點其實在各種傳統設計作品早有體現。無論是古代建筑還是傳統家具,各種繁花似錦般的藝術設計都會服務于實物、實器,絕無脫離實用性而獨立存在的藝術。
故,現代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依然要遵循這一古老原則。比如現代家具中運用傳統元素需要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不能超越現代使用者客觀環境的各種條件限制。例如現代城市家庭普遍存在居住面積相對偏小的情況,因此現代家具應用傳統元素應當適度縮小比例和尺寸,或適當簡化圖形或圖案等。這些縮減與簡化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居室房屋的實用性要求,避免過大尺寸、過于繁復的花紋喧賓奪主。否則,這些現代藝術設計對傳統元素的應用就會陷入本末倒置的困境中。
前面提到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需要堅持繼承并創造的原則,但基于現代設計目標的繼承不是對表面形式的繼承,而是要有重點地繼承傳統元素承載的歷史文化脈絡、設計思想和精神。概括地講,就是要充分繼承傳統元素的人文性。
比如古代建筑或傳統家具格外青睞蓮花圖案。這并非緣于蓮花色彩、形狀等與眾不同,而是由于蓮與廉諧音,被古人賦予了花中君子的美譽,承載了古代文人墨客志存高遠的理想追求。在繼承蓮花圖案這類傳統元素時,現代藝術設計需要關注的是其中隱含的精神性與文化性,而非表面的花朵圖案。
隨著綠色低碳日漸成為現代生產生活的發展目標,保護自然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避免過度開采已經在各行各業達成共識。因此,現代藝術設計中運用傳統元素還需要立足本地實際,突出環境友好性特點。
比如積極尋找能夠替代珍稀自然物種的物質。使用竹、藤等生長迅速且繁殖力強的自然材質,替代日漸稀少的硬木;或者使用人造板材替代天然木材等。與環境和諧共生不僅是現代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的現實需要,也是從一個側面推動現代藝術設計踐行科學發展戰略、加快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傳統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由來已久,只是在近年來才成為業界格外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傳統元素博大精深的內涵與特色一方面給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卻也由于其復雜性、復合性與深刻性給不少設計者提出各種挑戰和難題。尤其是個別設計者對傳統元素的文化背景、歷史發展等理解不到位、認識不全面時,現代藝術設計運用傳統元素可能出現文不對題、南轅北轍的尷尬。可見,傳統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并非簡單的技術性操作,而是涉及文化與思想、歷史與精神的廣闊領域,對設計理念及實踐技能均有較高標準和要求。因此,藝術設計中用好傳統元素既要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又要不遺余力地探尋和挖掘傳統元素背后的人文性、思想性,更要立足時代背景、結合現實要求勇于突破、敢于創造。只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運用傳統元素,現代藝術設計才能不斷提升實用性、適用性,才能在歷史與現代、繼承與發揚中兼容并包、游刃有余。而這不僅是藝術設計用好傳統元素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藝術設計基于傳承悠久傳統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