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秦
(喀什地區生態環境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喀什地區 844000)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開關,但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也不可避免,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基礎薄弱、環境污染等問題以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良好發展進程。想解決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就必須加強新時代的生態環境建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后,能夠細化生態環境治理的各個環節,明確相關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讓績效考評結果更加細化、直觀,公眾也能夠對績效考核結果做出全程監督。同時,還能明確各個部門責任邊界,在后續的追責環節,可明確治理責任主體,對獎懲制度、評分細則、具體指標做出量化處理。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有助于踐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理念,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各有差異,制定針對性的生態環境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從微觀層面評估地區生態文明的建設情況,推進監管的順利開展,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1.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從 1973 年到步入新時代,從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其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從宏觀指導到立法,從大氣、土壤、水,到退耕還林、防風固沙……越來越細致的工作部署體現出: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和建設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全方位、無死角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正在做深、做細、做實。
2.污染治理持續加強進入新時代,我國先后發布實施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展開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重點保衛戰;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夏季 VOCs 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污染治理、尾礦庫綜合整治等重點專項行動,通過不斷加強生態保護、恢復和監督,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的環保素質和福祉意識不斷增強。
3.生態保護和修復穩步推進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由過去的自然修養發展為更為積極主動的生態修復。通過構建“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我們的生活家園日益變得美麗動人。
4.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和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我國先后頒布實施和修訂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環境立法中,強調預防為主,逐步形成了源頭減、過程控和末端治的管理體系。同時不斷強化能力建設,依靠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我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能力化建設軌道。
5.環境治理公眾參與度持續提高我國環境污染治理始終堅持“政府主導,企業自治,公眾參與”的原則。多年來持續通過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實施環境污染有獎舉報,向公眾開放環保設施,通過媒體宣傳與監督、教育培訓等方法,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和普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總之,我國正在努力探索一條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道路。
我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數據顯示,我國可持續發展狀況有所改善,可持續發展指標不斷攀升,社會民生進步明顯。但是由于中國目前國內大部分區域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處于中低階段,就業壓力、老齡化問題以及還不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都使我國社會經濟仍然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社會經濟發展短期內難以擺脫對資源環境的依賴,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存在較大短板,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成本高、極度脆弱的自然環境問題都給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構成巨大壓力。
完善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用嚴格的制度約束生態破壞行為、用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措施有: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科學合理制定和健全環境保護、綜合治理機制和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和標準的制定和細化等。
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對當前的生態環境進行控制和治理,也要對過去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按照我國構建的“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積極推進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建設。以“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目標,通過逐步提高我國森林保護和建設成效、逐步改善我國草原生態環境等對我國生態環境進行科學合理修復。
在現如今環境監測業務開展進程中,環境監測部門為了可以與新時代環境維護工作更好地貼合,加快了自身的改進的腳步。在目前環境監測部門革新進程中,其運用垂直管控的模式,就是由省級監測部門統一管控,并實行環境考察。市級環境監測部門作為省級環境監測部門的下屬機構,依據省級需求來施展環境監測業務。經過進行垂直管控變革,成功地推進了環境監測部門的進展,達到了對環境監測員工的科學化管控,并且在日常環境監測業務開展進程中,各級環境監測部門也在持續的改進自身的思想和服務理念,盡力提升工作品質,以此推進環境監測業務有序進行。
環境監測業務作為環境監測部門非常關鍵的一項工作內容,經過開展環境監測來為環境修護工作供給關鍵的數據支撐,所以較于環境監測部門來說,環境監測品質是其存續和進展的關鍵根基。在日常工作中,環境監測部門必須持續改善自身的內部管控規章,建立一套完備的環境監測管控系統,建立地區范圍內的互聯網環境監測,由此各環境監測分支可以將所監測到的情況盡快實行傳遞。這時也要設立完善國家級別的環境監測部門及省級環境監測部門的直接領導體制,持續完善環境監測管控體制,努力對內部管控實行革新,全方位提高內部監測品質[1]。
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情況下,環境監測水平和儀器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目前環境工程建設中,更多的先進環境監測設備已經投放運用。在這個新情況下,相對環境監測部門來說,必須建議相關人員積極對新技術和新儀器進行學習,同時關注日常業務中的學習工作,按時進行技能比賽,用以推進環境監測業務人員專業技術水準的提高,更好地提高環境監測業務的品質,完成對大氣、水以及土地等污染行為的全面整治,為生態環境決議提報合理、準確的數據支撐[2]。
首先,要跳出“治污”的天花板。既然是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就應該是生態環境治理,而不只是治污。其次,生態環境工作一直強調源頭治理、風險預防及損害擔責原則,只有在這些原則指導下,治污才有先進性和解釋力度,才能實現精準。最后,科學技術與法治理念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兩條腿,而精準治理是想要達到的最終效果。精準治污類似精準醫療,目的是用最小的成本來避免不必要的損害。在生態環境領域,只有掌握全產業鏈、全過程、技術進展、制度體系以及權益平衡,才能實現精準治理[3]。
關注生態系統中水資源承載力,重視水資源監管,對水庫、河流、人工水域等加強治理,保證公共水環境的清潔,控制好水源水質,對于印染、紡織、造紙等行業,加強監督和管理,避免污水排泄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酸化,大力強化對城市水環境的治理。目前,我國使用的水污染處理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模式各有優勢和不足,需結合各地的經濟發展、地理位置、環?;A設施、治理任務來選擇處理方式,并培育城市水污染治理專家團隊,定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調研,促進當地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之間形成聯盟,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創新研究,促進知識成果的共享。重視固體廢棄物的治理,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控制好人畜糞便、醫療用品廢棄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威脅的廢棄物進行科學排查和監管。各地要設置專項環保資料檔案,推行“一企一檔”“一事一檔”管理模式,確保各類環保事件能夠數據準確、記錄詳實,以便第一時間發現環境污染苗頭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繼續鞏固固體廢棄物治理成果,發揮“鯰魚效應”,在各城市之間相互比較、交流,定期開展治理工作大會??刂拼髿馕廴?,加強粉塵、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固體顆粒物的治理,對水泥行業、餐飲服務業、電力行業進行全面監管,將污染較大的車輛淘汰,推廣清潔能源,預防酸雨的產生。繼續強化環保技術的研發,應用現代化設備,培育高素質環保技術人才,打造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收集空氣污染信息數據,對其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了解大氣污染成因,根據原因制定解決對策,讓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更具針對性。政府要負責環保產業項目的落地,明確環保治理的總體戰略框架,完善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流動,完善環保企業的市場準入標準,提升準入門檻,分階段設置環保產業目標和任務,促進環保產業與其它產業的協同發展。同時,增加生態保護的投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拓展融資渠道,遵循“誰開發、誰保護,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完善財政政策體系,發揮出政府在生態保護財政補貼政策的作用,鼓勵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環保事業[4]。
構建和完善企業內部環境合規機制,落實致因人擔責原則。將嚴格環境執法轉變和內化為企業自愿型的自覺守法。強化企業環境專職人員和專門環境合規制度建設,加快和綜合促進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制度向環境許可制度的程序融合,在保障環境利益的同時加快環境許可審批程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