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茹
(燕山大學出版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近年來,隨著出版行業的不斷發展,出版物編校質量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對此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出版物的編校質量不僅影響到其傳播信息的準確性,還很容易對讀者造成誤導,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因此,提升出版物編輯質量已經成為出版工作的當務之急。
出版物編校工作是確保出版物質量的基礎工作,國家對出版物的質量具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差錯率不高于0.01%的出版物,其編校工作質量即為合格。出版物編校工作包含的內容較多,一方面要確保出版物的封面、扉頁、版權頁、目錄以及正文等齊全,符合規范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對出版物的格式、文字、語句、符號和內容的傾向性等要素進行檢查和校對。由此可見,出版物編校質量是針對其錯誤檢出率而言的。
1.政治性差錯
此類錯誤在出版物中出現的頻率較低,許多出版物具有較強的導向性,比如:教育類、新聞類出版物等,其內容具有較強的導向性,關系到讀者的認知,編輯需要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對涉及政治性的文章和語言需要認真核實。政治性錯誤雖然出現機率較小,但是具有較高的敏感度,此錯誤往往被視為編校工作中的原則性錯誤,需要從根本上杜絕的。
2.時效性差錯
在許多出版物中,通常需要引入大量的文獻和例證,比如:對某些制度、法規出臺的時間、年限進行引用等,用意對作者的觀念加以論述,如果引用資料缺乏準確性,很容易讓讀者產生錯誤理解,將信息混淆,影響到出版物內容的真實性。因此,在出版物編校工作中,需要及時發現此類時效方面出現的錯誤,及時做出修改和調整,從而確保出版物引述內容的可考性。
3.知識性差錯
知識性差錯主要指與專業知識相關的錯誤,比如:在教育類出版物中的公式差錯,財經類出版物中的術語差錯,學術類出版物中的計算差錯等,此類錯誤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通常較難發現。此類差錯也是對出版物編校工作者綜合素質的考驗。
4.語言類差錯
(1)語法邏輯性錯誤
語法邏輯性錯誤是語言類錯誤中比較多見的,主要體現在文章所用的句子成分缺失,語序顛倒,邏輯混淆等方面,在語言類錯誤中,語法邏輯性錯誤所占比例大約為12%。
(2)常用字詞的錯誤
出版物中字詞出現錯誤在語言類錯誤總量中所占比例較高,達到45%以上。比如:將“完美”寫成了“玩美”,這種字詞錯誤常常會造成語義的歧義。近年來,許多作者采用電腦辦公,有些文字輸入軟件具有自動識別功能,會根據字詞出現的頻率自動選擇,這也是出版物字詞錯誤頻繁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3)標點符號的錯誤
在語言類錯誤中,標點符號出現使用不當的情況占比在20%以上,常見的錯誤是句號和逗號部分,有的文章甚至出現“一逗到底”的情況。標點符號的錯誤會影響到一些出版物的嚴謹性。比如:在教育類出版物中出現標點符號類的錯誤,很容易影響到學生閱讀時的情感,給學生造成標點符號使用方法的混淆[1]。
(4)查重方面的錯誤
出版物中所選的文章需要具有典型性和原創性,而有些刊物大量引用他人觀點和語句,就會出現查重率過高等情況。目前,許多出版社采用的是大數據技術進行查重,而許多編校工作者對計算機軟件過度依賴,導致一些原創文章查重率判斷有誤。比如:一些日常用語或專有名詞計算機軟件很難識別,進而被錯判為抄襲。因此,需要編校工作人員合理使用計算機查重軟件。
目前,許多出版社基于自身政治、經濟、法律和技術等大環境角度考慮,綜合出版社自身資源和條件,將編校工作委托給合作伙伴完成,與之建立起外包關系[2]。而在外包商選擇中需要進行綜合考量,比如:外包商的綜合實力、外包商對編校工作質量衡量標準等。此外,還要對外包商具有深入的了解,考察外包商的信譽等,如果一旦外包環節出現監管不力或責任不清的情況,必然將會影響到出版物的編校質量,給出版社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出版物編校質量與編輯的專業能力具有較大關聯,出版物包含的種類較多,比如:文史類、學術類、技術類、法律類等,對于不同類型的刊物需要編輯具備相關專業的綜合素養。然而,許多編輯缺乏學科教育背景,比如:有些具有文科教育背景的編輯對學生刊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而有些精通學術方面知識的編輯,在文章語言類錯誤審核中缺乏優勢。這種出版物種類與編輯知識儲備不匹配的情況,往往會影響到出版物編校質量。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各行業發展的重心逐漸向經濟建設方面偏移,許多出版社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出版物搶占市場的先機,將經濟利益放在了首位,盲目追求刊物出版的速度,而忽視了出版物的社會效益。從而導致出版制度流域形式,三審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實。文章作者在完成稿件后,草草交稿,而責任編輯也草草審核便急于排版,將問題遺留給了下一校對環節,這樣出版物的質量很難得到有效保障,進而導致出版物質量問題頻發[3]。
其次,出版社的培訓制度未能真正得以落實。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出版社對編輯崗位人員數量進行了壓縮,許多編輯處于滿負荷工作狀態,他們接受培訓和再教育的機會很少,甚至有些出版社為了能夠追求出版效率,將實習的畢業生安排到了重要的編校崗位,造成編校工作人員流動性大,編校質量把控不嚴的情況,從而導致出版物編校質量的下滑。
早在2018 年,出版物質量管理工作全面展開,主要分三個步驟完成,首先需要出版單位進行自查,其次是主觀部門進行檢查,最后再由出版總局進行抽查。據悉,出版單位自查比例通常不低于10%,而主管部門的檢查則對每個出版社的10 種以上出版物進行隨機抽查。由此可見,無論在監管的任何一個環節,均存在漏查的可能性,因此,存在編校質量問題的出版物很容易流入市場,影響到出版物的品牌形象[4]。
出版物設計到專業門類繁多,編校業務外包方式無疑是解決出版社編輯人力資源和義務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在出版社編校工作外包過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外包工作的相關監管體制。
1.做好外包商的選擇
出版社在供需關系對等的前提下,將部分出版物的編校業務交給外包商完成,首先需要對外包商的綜合實力進行考察,重點考察外包商的人力以及承擔外包任務的能力,考察外包商的編校標準是否與出版社的質量標準存在一致性,只有具備了統一標準,具有較強承擔任務能力的外包商才能夠進入到備選行列。其次,要對外包商的信譽進行考察。外包商不僅需要對出版物編校任務完成時間負責,還需要對出版物內容和質量負責,出版社需要與外包商明確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進行合作。
2.加強對外包商編校質量的監管
出版社將部分出版物進行外包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出版物編校質量控制制度,構建質量抽查小組,定期對外包商編校的出版物進行抽查,比如:可以隨機抽查出版物的10-20 頁,計算出其中的錯誤率,根據錯誤的類型很亮權重,對外包商的編校執行情況進行打分,例如:在出版物中出現漏字、別字等情況,每出現1 處,扣1 分,重復出現的扣2 分;出現語法錯誤或語序顛倒,每次扣2 分;出現政治性錯誤,每扣5 分。根據外包商的得分情況,責令外包商進行整改,并依據外包合同履行罰則,從而提高外包商的質量管理意識,切實提升出版物的編校質量。
1.加強編校工作者的業績考核
要提升出版物編校工作者的業務能力,需要提升他們自我提升意識。出版社在實際管理中,需要完善編校工作者的績效考核制度,對編輯日常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加大質量考核評分的權重,將績效考核的結果與編輯的個人利益掛鉤,從而提升編校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自我提升意識[5]。
2.培養編校工作者專業學習積極性
要提升出版物編校質量,出版社需要注重編校人員專業素質的提升,對其專業學習積極性加以培養。一方面,出版社需要通過完善績效考核,提升編校工作人員的自我完善意識;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編校工作人員的晉升體制。例如:根據編校人員的專業能力設置不同的層級,對編校人員定期進行專業能力考核,對編校人員的層級進行動態調整,從而讓編校人員保持旺盛的專業學習積極性。
3.提升編校人員收集資料的能力
編輯不僅需要通過在校教育奠定專業基礎,還需要根據自身崗位發展情況進行自主學習。出版社需要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發揮出自身在行業領域中的優勢,為編輯人員創造更多完善自我的機會,構建學習資料查詢平臺,讓編輯人員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通過計算及網絡對進行學習資料進行查詢和下載,從而讓編輯能夠有機會實現跨學科自主學習,培養編校人員的綜合素養。
4.認真落實出版社相關學習制度
出版社對編輯具有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許多出版社具有明確的培訓制度,但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相關制度落實不到位,制度的執行情況趨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要提升編校質量,出版社需要重視相關制度的落實,組織出版物編校人員進行系統的學習。一方面,要加強編校人員“三審三校”制度的培訓,提升編校人員對相關制度的認知;另一方面,根據編校人員的學習需求,聘請專家對編校人員進行業務指導,從而提升編輯知識的全面性。
出版物的編校質量直接關系到出版物的品牌影響力,影響到出版社的信譽。因此,出版社需要加強出版社編校質量的自查工作。在以往的檢查過程中,抽查比例通常為10%左右,出版社需要在此基礎上提高抽查比例,采用分級抽查方式。例如:根據出版物內容和類別不同,設置抽查等級,將設計到新聞類、教育類等出版物列為A 級別,將學術類,專業類出版物設置為B 即,大眾類出版物設置為C 類,級別越高,抽查比利也越高。從而,提高出版社質量抽查的覆蓋率,提升出版物編校工作的質量。
出版物編校質量不僅關系到出版社的經濟效益和出版物的品牌影響力,也關系到對讀者的導向問題。因此,出版社需要對此給予充分重視,充分了解編校質量問題的成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對相關制度進行優化和完善,注重提升編校人員專業素質,從而讓出版物發揮出更高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