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吉林 長春 130000)
現階段,城市道路在人們交通出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服務作用,提供便捷出行的基礎設施。面向未來發展以及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引入人性化設計理念,提升道路的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從人性化設計的角度分析,涉及很多內容,要圍繞整體與細節做好嚴格把控,提出貼心的服務。
從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對城市道路的幾大需求如下:(1)安全性。隨著車輛保有量的增加,加之自行車、電動車、行人等混合存在,使得道路安全事故頻繁發生,人們對道路的安全期望很大。基于此,開展城市道路設計,要做好安全性的規劃把控,為使用者提供安全度較高的基礎設施服務。(2)便捷性。城市道路空間資源有限,如何有效疏導交通,同時保障出行的便捷性,成為設計人員研究的重點。在道路人性化設計方面,要做好整體的把控與保障,切實保障城市道路的價值得到發揮。(3)智慧化。基于智慧城市及生活背景下,人們對城市道路的運行管理要求也不斷提高,采取智慧化技術手段,對提高交通運行管理,提高服務效率,起到積極的作用。未來,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環節將會關注到智慧化基礎設施,成為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增強人性化水平,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第一,人類生理需求對設計的影響。城市道路環境設施與人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有必要在澄清相關數據后,了解人體的相關維度,包括人在某一空間的范圍和需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距離和規模,以滿足人的需求。因此,在設施設計過程中,既要保證藝術的感性,又要注重理性的表達。
第二,人類行為需要。不同的活動內容決定了人們對空間環境的需求和依賴。因此,對于不同的城市道路,有必要根據實際需要提高其針對性。通過優質的設施和服務幫助用戶滿足其行為需求,從而引導和提示人們的行為。城市道路作為一種公共空間,面臨著巨大的使用者差異,因此可調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從而提高游客的體驗。
第三,人們的心理需求。在城市道路設計過程中,還應適當考慮人們的心理因素,如私密性和歸屬感的設計。城市道路設施不僅要滿足群體的心理需求,還要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當人們在城市道路上行走時,他們不僅要確保周圍環境的空間體驗,還要實現情感共鳴。
第一,自然環境因素對設計的影響。首先,地理因素是影響設施設計的基礎。由于城市地形地貌等地理因素差異較大,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地形優勢。對于山地城市的設施設計,可以根據地下的起伏創造節奏感;對于平原地形的設計,可以通過使用顏色來提高層次感。第二,氣候因素。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氣候環境,因此在設施設計的材料和物理性質上應充分考慮氣候因素的影響。例如,對于高原地區,應注意材料的抗紫外線性能,以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擴大城市道路設備的綜合效益。
第二,人文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物質因素的影響。人文因素所包含的物質要素與城市的歷史特征密切相關。因此,城市道路環境設施的設計需要尊重城市和地區的歷史文化演變,以及人們的行為與生活需求之間的關系。其次,心理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地域環境在宗教信仰、歷史發展、民俗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也是反映城市特色和活力的主要因素。而人們往往對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蘊的生態景觀印象深刻。
第三,空間尺度對設計的影響。由于空間范圍的不同,在設施的設計過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調整設備的數量、設置和形式。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各民族、各階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對規模空間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規模空間設計已成為當前城市設計過程中的主要特征。目前,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關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空間設計。這一概念的發展和變化也將影響設施的設計。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橫斷面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人行道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行人,人行道的人性化設計至關重要。人行道的人性化設計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當確定一條道路的人行道寬度時,應結合該道路兩側的地塊性質做好人行交通量的預測,合理確定人行道的寬度。若該道路兩側為居住區用地、商業用地、醫院用地及教育用地等人流量較大的地塊時則應考慮設置較寬的人行道;若道路兩側為工業用地或倉儲用地等行人較少的地塊時可考慮設置較窄的人行道。2.在條件允許時人行道磚應采用透水磚,采用透水磚可以有效滲透雨水,既符合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又可以提高雨天行走的舒適性。3.在交叉口及單位出入口人行道低側石處設置阻車樁等阻車設施,防止人行道被機動車占用,保證人行道的連續性。4.人行道設施帶中不拘泥于種植行道樹。在條件允許時可以設置為“樹穴連通”的形式,即間隔種植行道樹,并種植綠籬或地被植物等。將設施帶設置為綠化帶的形式(需在綠化帶中間隔預留人行通道),既可以明確機動車與行人的路權,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又可以增加道路的綠化率,美化道路環境。5.要保證無障礙設施的人性化。無障礙設施作為人行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時要充分體現對殘疾人群體的關愛。現今在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往往會考慮到無障礙設計,但是卻不能做到人性化,如內蒙古某市的盲道在150m 范圍內竟然有十余處直角轉彎,這樣的盲道只會給盲人“幫倒忙”。因此在進行無障礙設計時不能讓盲道成為擺設,要切實為盲人考慮。
在進行城市道路設施設計時,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而在城市道路交通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交通標志和標線的設計,其合理性與否,直接決定了城市道路通行的順暢性和安全性。合理的交通標線能夠對來往車輛和行人進行有序的引導,確保道路通行暢快,同時各駕駛人員也能夠依據標線指揮和個人需求靈活變更車道,保證交通安全。而對于城市交通道路的標線而言,合理的設計能夠快速有效吸引駕駛員注意力,而且無論白天黑夜都極為顯眼,容易辨別,對駕駛人員安全駕駛起到一個引導和督促的作用。同時將道路標線和交通標志相結合,其引導的效果更好。
如,可以引入“智能斑馬線”,可以采集抓拍來車方向通過路口的所有車輛,將車牌與當前車速綁定,記錄沒有減速車輛的車牌、車速及視頻信息。城市道路人性化設計時運用智能斑馬線,當有行人通過街道時,可以采集抓拍車輛是否按照要求停車、讓行。如果行人出現闖紅燈的情況,系統可以發出提示語音,提高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對于當前城市交通壓力問題,很多城市都建設過街天橋,來緩解交通壓力。按照人性化設計原則,開展人行天橋的設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把控:①選址。通常來說,此類設施規模很大,選擇的建設位置要為人口密集且交通量大的區域,同時與交叉口的距離要適中,以免人們不愿意繞行上天橋,使得天橋失去價值與作用。②做好交通組織工作。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設計,要注重引導措施的設計,引導行人上天橋。例如,設置人行道柵欄,用于阻止人們隨意穿過馬路。除此之外,要面向特殊需求的人群,設置相應的設施,例如殘疾人坡道或者自動扶梯等,實現人流的有效疏通。通過在天橋上加設頂棚,實現遮陽功能與遮雨功能,使得群眾能夠感受到舒適性。
根據以往規劃設計經驗來看,早期建設的人行天橋缺乏遮擋裝置,在強降雨與高溫等惡劣氣候下,受到橋面積水與日曬因素影響,部分行人選擇橫穿地面機動車道。因此,需要在人行天橋設計方案中采取全天候設計措施,在人行天橋頂部設置玻璃頂棚,起到遮擋雨水、吸收紫外線輻射、控制人行天橋內部空間溫度的作用。
為提高機動車駕駛員行車舒適性、安全性,機動車道同樣需要人性化設計,機動車道的人性化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當道路為雙向六車道及以上且道路無中央分隔帶或防撞護欄時,應在道路中央設置對向分隔護欄,此舉可以避免車道之間的相互干擾,提高安全性。(2)城市道路往往配套有各種市政管線,受道路空間限制,管線不可避免地要設置在車行道上,而檢查井周沉降是一個令人煩惱卻也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布置管線檢查井蓋時盡量避開機動車道輪跡帶,從而降低車輪碾壓的概率,提高行車的舒適性。(3)交叉口是一條道路,想要解決一條道路的擁堵問題,首先要解決其交叉口的擁堵問題,這就需要適當地對交叉口渠化,當次干路及以上等級道路與其他道路交叉時,應盡可能渠化以增加進口道數量以提高車輛通過交叉口的效率;若受用地限制無法渠化時,借道左轉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借道左轉即借用對向車道進行左轉,這樣既可充分發揮道路的功能又可大大提高左轉車輛的通行效率。平原地區道路自然地面坡度往往較緩,常常不大于0.3%,而有些設計人員在設計時單純為了滿足道路縱坡不小于0.3%的規范限制,設置過多的變坡點,造成道路起起伏伏,這樣行車舒適性是大打折扣的。
綜上所述,人性化設計理念的推廣傳播,為城市道路規劃體系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契機,是解決“人非共板”等歷史遺留問題與規劃設計缺陷的關鍵所在。因此,相關單位要肯定人性化設計理念在城市道路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價值,積極落實上述人性化設計措施,積累實踐設計經驗,構建起完善的城市道路規劃人性化設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