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映霞
(新疆庫車市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語文是初中生必學的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對于初中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這是素質教育環境下初中語文教師所普遍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善用網絡資源,從鄉土文化入手,集約化教學三大層面給出了具體性的教學策略,從而給一線語文教師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啟發性思考。
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逐漸增多,教育領域當中對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水平已經成為評價教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開展現代化的初中語文教學是今后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同時網絡技術的應用也為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例如在教授《木蘭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預先搜集一些圖、視頻,片在課前上傳到班級的微信群或QQ群中,讓學生結合教學課件進行預習和自學,之后帶著問題來參加課程的解讀。可以讓學生提前通過網絡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于簡單的部分要求學生結合其他的內容作出深刻的理解,對于學生在預習中未能掌握的重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細致講解,通過網絡搜集的資料來擴充教學內容。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木蘭離家時的影視資料,以此來烘托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后,讓學生根據課堂講解的內容重溫自己預習時遇到的問題,最終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由教師講解。在課程結束以前,教師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各個小組派出代表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講解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師要在課程完成后總結教學內容,對相關的詩歌進行適當的拓展,這種教學形式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強化教學效率,還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也具有鮮明的特色,想要實現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就要從鄉土文化入手,嘗試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初中語文教師要以鄉土文化為入手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當中來。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入傳統文化教學形式,強化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魯迅的《社戲》時,教師不要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由二胡、琵琶共同演奏的音樂,以此來吸引學生的關注。通過音樂的播放,帶領學生了解民風民俗的相關概念,進而展開適當的延伸,引出社戲這一話題,接著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實際講解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魯迅先生筆下社戲的特點,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了解鄉土文化。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思考安塞腰鼓作為一種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藝術形式,和其他地方的舞蹈及藝術表演形式有何區別?從中分析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通過有效地對比,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強化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理解。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為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將學生分為幾個相當規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為一類,不僅會阻礙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其劃分為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了解,學習文章也很快,教師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教師就主要讓他們了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
傳統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蘊含著深厚的民族傳承精神。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之中,有利于學生對不同時代精神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魅力的感受。初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融合是新時代語文教育工作的必然發展方向,教師創新教學方法,能夠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引入,提高語文課程的魅力,進一步強化文化在教學工作中的發展,實現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以此來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