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紅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東關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4-5歲孩子健康領域的目標之一為: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并能堅持午睡。但是讓幼兒盡快午睡卻很困難,我們應在分析其原因的前提下注意一些策略和途徑。
要接納幼兒的個體差異,不簡單與同伴做橫向比較,幼兒有錯誤,不厲聲斥責,更不能打罵。多跟家長交流,了解背后的原因。有哥哥孩子入園第一天,午睡時間到了。小朋友都進入寢室,準備午休,只有他一個人在院子里轉悠,我怎么喊他都不進來。因擔心他亂跑發生危險,就想把他拉進寢室。可是他竟然和我玩起了“藏貓貓”,等我把他抓住后,剛領他到寢室門口,就聽見他“哇”得一聲,大哭起來,我把他哄進屋里,他不僅不上床,還打起滾兒來.......,一個中午,由于他的哭鬧,班里所有小朋友都沒休息好。接園時,我把午睡情況向爺爺進行了交流。爺爺說他在家從來沒有午睡的習慣。第二天,吃完午飯,我走到他身邊,說:“正航,老師和你做個約定,好不好?”看到他疑惑地看著我,我繼續說:“老師允許你今天不睡覺,但是你進入寢室不許哭了,可以嗎?”正航看了看我,點了一下頭。這天中午,李林熙沒有哭。等到孩子們起床后,我在他手背上畫了一個小太陽,我看到了他眼中的驚喜。一天、兩天......,以后的幾天,他會主動地告訴我:“老師,我不哭了。”而且,真的是每天乖乖地坐在小床上等小朋友醒來。正航的表現我及時告知了爺爺,并請爺爺配合在雙休日也按照時間坐在床上。
一天起床的時候,我們收拾衛生,發現有的孩子下面的角落里有一堆海綿末。有的小家伙,不睡覺的時候,是在偷偷地撕自己墊子里的海綿呢。針對以上情況,當孩子們上床以后,我講了《給月亮蓋被子》《養成好習慣》等故事,還自己創編了一個《疼得嗷嗷叫的海綿寶寶》的故事。進行了有意識地提問:小被子喜歡咬它的小朋友嗎?海綿寶寶受傷了,我們怎么辦呢?等等。引導幼兒交流討論,使孩子們能夠分辨午睡時行為的正確與錯誤,我發現撕海綿的孩子聽得很認真,而偷偷撕海綿的事情也沒有再發生。
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有個孩子睡了一小會兒就猛然醒了,好像做噩夢一般。我走到他床邊坐下,掀開被子一看,他脫光了衣服,光著屁股睡覺呢。發現后,不能宣揚。可能脫了衣服睡覺,他感覺更舒服。最主要的是讓他先睡覺,保證身體成長。所以不能批評他,可以偷偷對他說:快把小被子蓋好了,不然該有小朋友笑話你了。然后,可以以不讓小朋友看見他的小屁股為由,給他穿上了背心和內褲。過幾天,再哄他穿上秋褲。
兒童總是千姿百態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使每個孩子都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習慣。作為一名老師,要堅定地給予他們積極的期望,才使孩子從最初的抵抗到現在能夠甜甜進入夢鄉。小朋友能愉快午睡不但長高了變壯了,也變的活潑愛笑,對老師很親近信賴,也能積極愉快地參加群體活動,還敢于在前面表演,具有了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形成了良好的性格。這些對孩子們以后的生活將會有深遠的影響。能彌補一點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對待孩子午睡這件事情上,要采取慢的教育的方式,進行了“循序漸進”的引導。好習慣需要慢慢培養,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的掉。所以要充分給予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只有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育人環境,才能最終收獲我們期待的最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