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敏
(貴州省凱里市板溪九年制學校,貴州 凱里 556000)
初中化學課堂中實驗教學還有很多問題,首先,表現在一些教師忽視實驗,未能意識到化學實驗價值和重要性。教學中利用所有時間傳授知識,認為實驗耗時太長,有些實驗直接省略,或者是簡單講解一下實驗。這樣實驗教學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實驗樂趣,體會不到學科魅力,影響學習積極性,還會導致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不足,使得化學教學過于低效。化學課堂中牽扯到實驗部分,要求必須成功,秉持的是嚴肅認真態度,卻忽略了趣味性。這樣的實驗教學會扼殺學生參與和動手的熱情,整個過程過于壓抑,不能有效激發創新思維,制約了學科創造力的提升。其次,化學實驗基礎建設還不完善,一些實驗會因為缺少儀器而被擱置。教師實驗的設計和改造能力有待提高,在課堂中很少開展趣味實驗,或者是實驗內容太過落后,無法引起興趣。化學實驗中為了預防危險出現,部分教師經常讓學生觀看實驗,省略掉操作環節,影響到實踐能力提升。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化學的認知較少,對于一個新學科,教師需要在教學之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興趣為引幫助學生更好地走入化學世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認知。生活中的許多神奇現象都蘊含著化學知識,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點滴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含而不露、指而不明,為學生打造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課堂環境,逐漸喚醒學生的精神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思考與探究,逐漸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比如,教師在對“燃燒與滅火”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一些提問:“大家對燃燒有什么認知?結合生活經驗說說燃燒的條件是什么?”“在生活中,發現火種需要進行滅火時,大家都會采用什么方法呢?為什么這樣做?”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將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熟悉的現象入手來讓學生發現問題、探究思考問題,在引導中逐漸幫助學生延伸思想深度,透過事物的表象來思考內在的原因。學生在回憶生活中的燃燒與滅火現象后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便可以將燃燒的條件與生活實際事例相結合,以事例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燃燒的條件,明白物質需要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或氧氣接觸、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才可以燃燒。在面對滅火的問題,教師仍然需要借助生活中實際的現象來讓學生明白滅火真正的原理,懂得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思考與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透過事物的現象分析背后的本質,逐步推測出事物發生的真實原因,學習蘊含其中的化學知識,以探究和發現代替課本的概念,逐漸培養科學思考問題的能力。
初中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實驗,組織學生進行操作,還要提高實驗優化與創新能力,通過設計和改造實驗增強新鮮感,從而獲取意想不到的實驗效果。化學課如果按部就班進行實驗,完全按照教材操作,無法激發學習熱情。故而,教師應在編寫教案的時候,認真分析和研究教學內容,重新審視實驗部分,對其完善,從而達到想要的實驗效果。創新實驗還要在滿足科學性和嚴謹性以外,融入趣味性,增強實驗吸引力,使學生主動投入,產生探究意識,從而在親身體驗中理解實驗,掌握知識并形成濃厚興趣。以水沸騰這個部分為例,實驗非常簡單,也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現象。為了讓實驗更具有趣味性,實際操作中準備一個試管,在里面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用夾子將其夾住,點燃酒精燈,將其放在上方加熱。緊接著要把試管貼近黑板,學生就能看到水沸騰所產生的白霧,一段時間后還會有小水珠。實驗充滿樂趣,學生參與興致高,并且能明白和了解水蒸氣遇冷會液化,認知體系會不斷拓展和完善。
初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不強,教師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實驗操作活動,以同伴合作為學生提供支持,并開展個別化的指導。化學實驗中操作步驟繁多,對每個步驟都有具體而精確的要求,實驗小組也必須在有序分工的基礎上開展活動。依據初中化學實驗的難度,一般以每三人構成一組為宜。每個化學實驗都不相同,因此并沒有固定不變的分工方式。具體的分工方式由學生來自主調節,這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驗管理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分工操作,共同觀察”的規則,提示學生在進行每個操作之前明確步驟的要求和復雜程度,操作的結果則要由學生一起來確認。小組合作的方式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也可以通過同伴互助的機制為學習活動提供支持,促進學生內化科學探究經驗。
化學實驗教學將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重視讓學生在過程與方法的維度達標,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原則與方法。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最大限度激起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探索與創新。有效的化學實驗不僅能使化學教學質量提高,還能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取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