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蘭.熱巴提
(新疆阿勒泰地區教育局,新疆 阿勒泰 836500)
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作為多民族融合發展國家,我國語言種類相當多(包括藏語、漢語、蒙古語等),均是在漫長歲月中傳承下來的寶貴歷史產物,為人類智慧與精神文明的結晶。而漢語作為國家與民族發展過程中的通用語言[1],在增進民族間交流,拉近人與人間距離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以及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的出現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并涌現出大量非正式網絡流行語,這些語言的出現為漢語言文學價值造成嚴重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漢語言文學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外加國際間交流日漸頻繁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漢語言文學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應通過哪些舉措來合理應對挑戰呢?這是本文值得探索的內容。
漢語言作為中國人進行文化知識講解,作品創作以及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太過于注重書本中理論知識的傳授,卻沒有將這些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不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2],部分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太過于死板,學習積極性低下,對漢語言文化認同度低。而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則要求徹底轉變以往落后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展現,引入微課、翻轉課堂、慕課、電子白板等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學習需求得到滿足,一時間各種現代化教學模式被應用于課堂,讓學生無所適從,更注重凸顯現代化教學方法的優勢,而弱化了漢語言學習內容的重要性,部分學生無法不少真正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教學初衷相背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上涌現出大量流行網絡語言,這些網絡語言的興起為漢語言文學發展造成沖擊,典型的即流行網絡語言“神馬”“么么噠”“奧利給”“男默女淚”“喜大普奔”與網絡用語所衍生出的“天涯體”“甄嬛體”等都和文字本身內涵脫離,這些不規范網絡流行語言沖擊力都很強,為現代學生歷史文化價值、傳統道德觀念等造成一定破壞,讓人們的漢語言思維、認知、語言規范以及習慣等均出現改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
信息傳播的方式有很多,但無論是現代微博、微信、qq 還是傳統的報紙等媒體進行信息傳播與展示時均離不開漢語言文學的支撐,而良好語言應用技巧可為信息傳播增添更多色彩,使得漢語言文學更具生命力。互聯網+時代下人人均變成文體內容的創作者與傳播者,讓漢語言文學的受眾越來越多,但因受到網絡的廣泛性與傳播的快速性等特征的影響以及網絡監管力度的不足讓不少具有創造性的優秀作品受到剽竊利用,為作者權益造成侵犯,影響他人聲譽[3]。同時,在這種形勢下也相繼涌現出大量“伸手黨”群體,他們通過復制、篡改他人作品促其成為自己作品導致獨立思維能力喪失,并且在學習與實踐方面變得越來越懶惰,創新意識、動手意識、思維意識等均嚴重下降,對漢語言文學發展與傳承極其不利,也不利于優秀人才培育。
面對傳統教學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呈現出不足的情況應該引起重視,學校方面在使用微課、翻轉課堂等現代多樣化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時應做到科學合理,不可喧賓奪主,因為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知識傳授,而非教學工具的使用,故而只有教師把控好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度”,將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學模式相互結合方可使漢語言文學教學取得實效,并確保課堂教學工作開展更加規范[4]。同時,無論是使用微課、翻轉課堂或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務必要做好不當網絡流行語言的規避,不可讓其進入到課堂,深入學生心中,為其進行良好漢語言學習環境創設。同時應辯證看待網絡流行語言在促進漢語文文學發展中的作用(如網絡語言簡單好記,使漢語言的詞匯更加豐富,可確保學生短時間里快速進行信息獲?。?,做到留精華棄糟粕,把流行語文化里較好的部分進行保留,使網絡語言在漢語言文學傳播中發揮積極作用。
網絡語言屬于語言的一種變通性與靈活性均較強的表達方式,相較于常規語言來講具有簡單、新奇、幽默的風格特征,可實現人們內心世界的表達,在實際生活里得到了廣泛應用。外加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播途徑與速度出現變化,更是為網絡語言的快速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海量信息的涌現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與價值觀,削弱了漢語言在學生心中的傳承與影響度,故而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控力度,尤其是與文學傳播有關的網頁與APP 等,應注重提高視頻與文字傳播質量,加大懲處力度,減少不當視頻或頁面的出現,避免不當網絡流行語言為網民造成誤導,進行良好學習環境與上網環境創設。
人文教育即對受教育者開展的促其人性境界得到提升,正確人格得到塑造,與良好社會價值觀得以養成的教育,說到底就是對人開展人文精神的教育。近兩年因外來文化的引入與國外一些敵對勢力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導致我國學生對傳統文化(包括漢語言文化)的認同度下降,在現今社會流行的快餐文化與實用主義等風靡的背景下部分師生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太過追求功利性,在文化觀選擇方面向短、平、快特征趨近,以至于出現個人發展短視現象,面對出現在學業或工作中的一些關于匯報類或總結類文體撰寫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度娘”,抄襲他人作品還不以為然,故而當務之急就是學校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他們對漢語言文化的認同度,促其形成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并能自覺進行漢語言文化傳承。同時,相關平臺應對他人所發表的論文研究成果進行保護,設置訪問權限,避免漢語言文學作品遭受惡意復制與傳播,預防少部分人不愿意自己動手而隨意竊取他人成果充當自己成果的情況出現,維護作品合法權益,減少經濟糾紛,保證社會穩定和諧。
在互聯網+時代漢語言文學發展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若要讓漢語言寶貴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還需做到理性分析,趨利避害,堅守漢語言文學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確保我國文化事業得到良性發展,使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彰顯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