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霞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綿陽 621700)
隨著時代的變遷,父親角色發生了變化,“男主外,女主內”似乎已經成為定勢,農村地區的父親更多的外出務工成為家庭的“經濟來源”。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是幼兒身心發展、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現象不僅導致了幼兒個體發展中缺失父愛,更是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還引發出了系列社會矛盾。在這一形勢下,農村地區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回歸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影響,農村地區大多男性致力于從事生產活動或者在外務工。大部分的父親認為幼兒階段的孩子只要不感冒不發燒,會開口說話,會學步走路就可以了,而這一切的關鍵因素在于幼兒母親。父親基本上不參與這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中,更不要談及為幼兒講故事,玩手指游戲等。
在進一步的訪談中,當問及父親是否愿意參與到家庭教育活動之中時,父親們多表示拒絕。大多父親說自己不會,當問及是否愿意學習一些育兒知識時,小部分父親表示如果有時間可以嘗試著學,大部分父親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學習。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幼兒父親常年在外務工,在家里的日子屈指可數。農村地區的父親表示沒有時間、沒有機會陪伴幼兒,能夠為幼兒提供的只有經濟上的支持。通過對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活動父親參與情況的調查發現,幾乎83%的家庭都是只有母親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訪談中許多父親表示,基本上幼兒是由母親照管的,只有當母親管控不了的時候才會出面“教育”幼兒。而在這種情況下的教育一般都是帶走懲戒性質的打罵幼兒,長此以往父子關系緊張。
根據研究表明,男性的個性品質中包含勇氣、毅力、主動以及富有競爭力等,而女性的個性品質中包含溫柔、多愁善感、靦腆等。父親的陪伴,使幼兒在個性品質的形成階段養成這些性格特點提供了可能性。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農村大多幼兒缺乏主動性,十分靦腆。當我們想要和當地幼兒交流時,他們總是躲躲閃閃的待在母親背后,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是一字一頓不太自信的樣子。
由于農村地區父親長期的缺席家庭教育,即使參與也是帶有嚴厲色彩的參與,導致了幼兒與父親之間的心理疏遠。幼兒害怕父親,不敢與父親親近,而父親也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參與到幼兒的家庭教育當中。這進一步導致了父親與幼兒雙方面的疏遠,影響親子關系的同時,更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甚至在一些農村家庭中,父親僅僅承擔了“經濟來源”這一角色,完全放任不管幼兒的家庭教育。母親一個人在照顧幼兒同時,也難免存在一些母子矛盾。當這一矛盾得不到父親參與解決時,母子矛盾激化,更容易導致幼兒心理發現的扭曲化。雖說像“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這樣的案件太過極端,但是幼兒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一定是父母雙方共同發力所營造的氛圍。
在幼兒期,是幼兒對于社會認知發現的基礎階段。父親成為母親教育的輔助對象,而不是共同教育,只是充當嚴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母親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傳統的“父嚴母慈”家庭教育分工,固化了家庭教育模式。從而在幼兒的認知中,父親是批評幼兒的,母親是安慰幼兒的,這不符合新時代男女的角色分工。
另一方面,長期在外務工,父親與幼兒接觸時間少,更多的只是經濟上的支持。在幼兒的認知里,父親是出錢的,母親是負責照顧自己的。這種錯誤的社會角色分工會影響幼兒的社會認知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影響幼兒的價值觀形成。
1.培養認知,積極參與
幼兒園、鄉鎮、村委等聯動宣傳,提高農村地區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視,特別突出父親角色的重要性,呼喚父親們回歸家庭,回歸教育。是父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農村地區父親對于家庭教育的意識非常薄弱。引導父親更加關注幼兒成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家庭教育當中來。
2.科學育兒,學習知識
在引導父親參與到家庭教育的同時,鼓勵父親多關注、多學習幼兒教育的有關知識,給予幼兒適宜的發展支持。父親可以通過關注育兒有關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線上的學習,也可以參加村委、鄉鎮或者是幼兒園舉辦的家長學習課堂,當下也開設有許多專門的奶爸奶媽學習育兒的學習機構或者是家長學校。父親可以通過這一系列的方式學習到科學的育兒方法,就不會在想要參與到幼兒家庭教育時手足無措。
3.營造氛圍,健康成長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也是幼兒接觸時間最長的。在這個環境中,保持夫妻關系的和諧是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的第一步。其次,父母親保持一致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對待幼兒的教育問題協同發力,切不可讓母親一個人完成教育大業。
1.制定法律,規范義務
由政府制定《家庭教育法》,規范父親的家庭教育義務,避免個別父親逃避教育任務。同時,也可以借鑒學習西方部分國家現有的“父親假”制度,允許父親們為完成教育義務而請假。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每年的寒暑假專門設立陪伴孩子的“父親假”。只有近距離的接觸才能發現教育問題、解決教育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出臺政策,完善制度
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完善農村地區就業崗位及就業福利,縮小城鄉差距,增加就地工作機會。從而使得外出務工的父親們有所減少,增加父親與幼兒的陪伴時間。另一方面,完善隨遷子女入學、就醫等問題。許多幼兒被留守在家中由祖輩、母親撫養,其根本問題在于務工城市入學難、就醫難等門檻。這些門檻一旦被完善,幼兒就可以和父母一同外出,在享受父母陪伴的家庭教育同時,又可享受高質量的學校教育。
1.育兒講座,討論方法
鄉鎮、村委定期召開育兒講座或者是家長品格課程等,增強父親的育兒科學性,同時也鍛煉了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積極性。舉辦父親教育分享茶話會等,以輕松地方式交流家庭教育問題,分享家庭教育經驗,促進父親更加有方法,更加科學地育兒。
2.布置任務,指導完成
鄉鎮、村委以及當地幼兒園聯合制定父親教育任務,如一年至少參加多少次育兒培訓課程,一學期至少參加多少親子活動等。同時,也可為父親布置專門的任務,如帶領幼兒爬山、野炊等需要毅力、勇氣的項目。在這個過程培養幼兒的意志力以及堅強的品質。
3.綜合評比,提升質量
鄉鎮、村委以及幼兒園舉辦“好爸爸”比賽等,評比父親一年陪伴孩子的時間、參與活動的次數,以及邀請幼兒、母親等為父親打分。結合家庭教育狀況、幼兒品行等綜合評比“好爸爸”,給予表現優秀的父親獎勵。鼓勵父親更多的回歸家庭教育,提升父親教育質量。
農村地區環境因素、人文因素復雜,呼喚父親角色回歸是一個推翻舊觀念,重建新思想的過程。所以農村地區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回歸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大家共同出力為父親角色的回歸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