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國英
(河北省靈壽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靈壽 050500)
根據素質教育的知識、能力、情感、實踐、以整體素質發展的精神,依據總體優化目標,結合各學科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確立每一個學期、單元的目標,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并且充分注重各級目標的系統性、連貫性。結合學科和學生的不同特點設置富有靈活性、實際性、可操作強的目標。同時使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實現雙向調控。
(一)課堂教學目標“層次化”。在同一課堂內,針對不同思想水平、認識水平、技能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以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經統一階段的計劃訓練后,面積達到規定要求。
(二)課堂教學目標“活化”。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個別層次的不斷變化、組合,提出與之相適應的目標,使每個學生在每堂課都有發展空間。
(三)課堂教學目標“學生化”。依據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做到教學目標真正為學生服務,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語文教學,單靠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嘴,課文里面的詩情畫意很難表達出來,而且,這樣做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課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借助電教多媒體讓學生感受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氛圍較輕松,興趣成了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枯燥感和疲勞感就得以消除。
在大屏幕前,教師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動靜結合、聲像俱佳,學生樂學,老師不累,語文課上其樂融融。此時學生有新鮮感、成就感,個個興趣盎然,整個課堂氣氛熱烈,這樣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古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身受用無窮。”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強學法指導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讓他們從“讀會書”到“會讀書”,使其終身受益。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出自己的愛與恨,喜與怒,樂與哀,再輔以恰當的“講”,以講促讀,以讀代講,讓學生讀到實處,讀到好處。
(一)引導學生做好閱讀準備工作。如作者、時代背景、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的介紹,與文本有關的文章、資料的了解等,學習課文時,讓查找資料的學生起來讀一讀,評一評,老師對查得好的學生予以表揚,從而激發學生查閱資料的興趣。
(二)從課題入手,抓住一篇課文的線索。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提問題。學始于思,提問能啟迪他們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圍繞課題就重點內容、詞句、疑惑處進行自由提問。
(三)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讀書。不會讀書的孩子讀完書沒有疑問,會讀書的孩子讀完書總會問幾個為什么。學生從整體的感知到部分的體悟,從逐段閱讀的基礎上,再回到全篇進行歸納總結,這是我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一個過程。學生通過層層深入的了解,會對文本有更深入的認識,自然便會產生更深的疑問。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道怎樣活躍課堂氣氛,唯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灌輸式教育,學生聽話地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教與學被割裂開,處于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欲望,自覺地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描繪的,教師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發學生自主欣賞玩味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游”,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領略。教師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傳達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容易誘發學生想象,對文本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課堂里的所有問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可以說,新課程增強了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引發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也就是說,新課程提倡留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聰明才智的發揮。因此,為了改變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必須創造環境讓教師集體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并就教學實踐中所得的經驗在教研中交流、研討,達成共識,這樣教師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才可有高層次的提高。
信息化時代,教師可通過因特網等挖掘課程資源。而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為此,教師必先占領其高地,才能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