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青
(浙江省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浙江 臨海 317000)
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社會經濟與會計專業人才的配置卻相對較為落后,缺口較大,職業會計師千金難求是現階段整個市場面臨的共同窘境。針對這種情況,很多企業都呼吁教育界要加大對職業化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以緩解市場上會計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尷尬局面,于是,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正式建成在這種高度需求下應運而生。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由學校的教師與企業的師傅共同培養,推動學生在有限的時段內知識任務與技能任務共同完成,根據企業的自身屬性和學校的職業屬性,“點對點”的對人才進行定向輸送,從而實現學生獲得社會技能、學校完成知識教育、企業獲得專業人才、社會就業壓力減小這樣一種四贏的局面。依據當前的國情及經濟社會的發展路線來看,未來的市場環境中,學徒制人才的培養是我們調控人才配需、規范行業標準、挖掘人才潛力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們國家統籌人才質量、把控人才標準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高職院校的成立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學徒制的前身和雛形,都是旨在促進行業、企業、社會、人才的全面協調發展,同時將學校教材知識與社會專業技能相結合,從而實現人才輸送與社會接納的互惠互通。會計專業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工學合一,切忌不能紙上談兵,要著重考慮院校與合作企業的實際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的成長規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的方案,規范會計師執業人才的學習教程,在培養的過程重點關注其發展規律,邊總結邊修正,側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同步協調的培養模式,實現一體化育人的培養理念。例如:某一外貿營銷公司需要三名會計師,該公司與校方經過共同研究后,提前指定到人,簽署勞動合同,并根據該公司的屬性,對學生的教學側重應當適當進行一些變動,同時在學生轉變為學徒再正式成為公司員工之前,由公司的專業人才根據自身業務,對學徒進行引導和培訓,學生自身再熟練和牢記,三管齊下,學生學成畢業后,理論知識豐富,對公司業務操作熟悉,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自然而然能成為該公司的有用人才。
現代學徒制人才的培養優點諸多,但其弊端也不必諱言。在“學歷為門檻”盛行的社會風氣中,職高學院培養出來的學徒制會計師人才普遍存在除所在企業外社會認可度低的情況,甚至所在企業及公司也存在質疑和偏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以及選擇現代學徒制教育的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國家要在政策、資金、人才選拔等方面對職高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的學徒制人才予以一定的扶持,實現此類人才身份的轉變,使其職業能力和個人價值得到社會公認,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大量調研、科學實踐的方法對校企合作這種培育人才的模式進一步優化和改良,通過多種信息傳媒,大力宣傳高職院校學徒制人才的優勢和社會作用,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人力資源效能發揮。
因材施教是相對存在的,不可能完全被實現,因此很多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打造專業對口的會計人才時,不能做到理念完全一致或意見統一,這就產生了對口人才不對口的失敗品,或是培養“現代學徒制”會計師人才時,僅僅側重于企業所需能力,導致了學徒制教育模式下的會計師人才實踐能力發揮范圍局限性太小。某些高職院校對“現代學徒制”理解片面,只是以將學生推給企業為目的實施教育,而忽略了人才的核心素養及社會能力。針對這些問題,學院與企業要優化合作方式,學院要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理念,企業要認識到人才挖掘的本質意義,兩者結合統一在一起,才能使人才發揮十分的熱量。
學徒制人才教育對于促進企業發展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都是極為有利的,其目標意義就是專業符合企業、職業服務行業、理論結合實際,建立社會與學校的直接對接、教育與職業的同步進行,從而在推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解決社會就業和專業人才利用等問題。推進學徒制人才教育業是整個教育界與時俱進的直接體現和巨大變革,為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讓學生不再受限于傳統教育的封建枷鎖,對學生自身而言,更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天賦和優勢,更大地發揮了自己的個人能力和社會價值,早早樹立了人生的目標和前進方向,培養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過硬的個人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