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柱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369)
高校院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任何階段,任何時期都不能忘記。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以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使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使他們接受以愛國思想為核心的信念教育,立志為國家興旺發達而奮斗。德育是靈魂,高校也要圍繞這一原則,以新媒體新網絡新信息為依托平臺,積極開展網絡育人,同時也要追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不能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知曉新時代對大學生發展的要求,知曉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思想狀態,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信息的最新發展情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語言交際,也要創新現在的網絡思政的工作方式,發揮網絡陣地的強大功能,搶占網絡陣地的主導權,增強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效率和針對性。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已經是網絡的常駐人口,是百分百的網民,他們喜歡上網,喜歡在網上表達自己,獲取信息,表達想法,展示個性,傾述感情,交往交流。新媒體的發展,也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方式在網上獲取任何想要的信息,但是網絡是有雙面性的,網絡上也充斥著各種不良和錯誤的思想價值和觀點,這樣大學生在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時,不能正確地辨別和選擇。高校已經融合了微博、微信、廣播等媒體平臺,要繼續發展新媒體新網絡中心,將“面對面”的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與“鍵對鍵”的新型工作方式相結合,努力實現學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加強網絡陣地的主導地位,發揮網絡傳播作用,開拓網絡陣地的話語形式,讓大學生適應和接受網絡思政,線上線下的網絡思政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的思政方式和線上思政深度禍合,雙向協同,提高傳統思政和網絡思政的實效性和協調發展。
高校要深度挖掘官網官媒的運行和拓展,發展新媒體發展的制高點,及時發布新的信息,實現時時互動,時時交流,發揮和增強網絡思政的實效性,把傳統的思政教育載體人對人的模式,轉換到一對多、多對一等多元化發展模式,從被說服教育到主動學習,使學生從被批評教育到自我反思教育轉換。推進和發展新的媒體形式,實現與校園網站、電子屏幕、廣播電視等傳統網絡平臺和網絡資源的有機整合,構建“互聯互通”的網絡思政教育陣地,融校園新聞宣傳、思想教育、文化建設為一體,發揮校園主流輿論場的功能,形成集群化、系統化、網絡化強勢的校園媒體宣傳工作格局。引導和鼓勵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實現網絡思政的最大價值。
網絡思政平臺的創新和發展,既要將校內已有的思政網絡平臺融合,如校園網、微信平臺、騰訊QQ、大學生易班等現有的平臺,也要創建新的網絡平臺進行有機的融合和拓展。通過積極有效地發展新網絡平臺,對于高校的校園廣播也要積極推進,讓學生在每日眼睛多看,耳朵多聽,網絡瀏覽,拓展全方位的媒體網絡平臺,也著力于高校的網絡廣播,校刊、校報的發展。開展時事政策解讀和播報,引導學生們的格局觀念,關心國內外的形勢,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關注國內外的大事情,不做旁觀者,不做局外人。利用網絡頻道的優勢,
通過網絡形象生動地宣傳先進典型事跡,開展優秀大學生和事跡的宣傳,開展先進評選、勵志簽名等活動。
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專門的能力和素養,我們現在把思政教育拓展到網絡平臺上,也要掌握專門的素養和知識。輔導員作為網絡思政的主力軍,一是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在網絡平臺上開展思政工作,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作為工作者,自己本身也要有強大的理論素養和政治立場。二是要認真讀點歷史,學點中國史、外國史。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路。‘懂得過去,才能把握現在,面向未來。三是要懂點經濟知識。今天我們國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民族偉大復興,首先是經濟復興,物質文明復興。對于當前國家的中心工作、中心建設,一名思政工作者如果一點不懂,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也是無法做活做深做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多元文化的覆蓋,大學生群體比以往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融入社會。高校的網絡環境是關系到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基礎,高校是文化傳播和碰撞的陣地,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效地進行甄別和抉擇,隔離不良的網絡信息,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經濟信息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抵制不良信息和錯誤信息是重要的事項,網絡的發展也充斥著很多信息。高校要加強網絡信息的監控和引領,提升高校思政的治理能力,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和思想狀態,繼續發揚和弘揚思政工作的優良作風,堅持深入到學生集體中、走訪學生的家庭等方式,把傳統思政方式與網絡教育相結合,做到兩者有機融合、有效統一,把運用信息網絡開展教育與堅持傳統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互相進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