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姜倩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人類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HBP) 是又一國際性大科學計劃。2013 年,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相繼宣布啟動腦科學計劃。這類研究主要分布在“智能感知”“虛擬現實”“數字媒體技術”等領域。
神經科學興起了很多新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如教育神經學、認知神經科學、神經經濟學、神經社會學等。在這個背景下,神經動畫學(Neuroanimatics) 也成為研究動畫藝術與大腦關系的交叉學科領域。一方面,神經科學的發展,通過實驗得到直觀可靠的生物學依據,為動畫、傳播學研究受眾心理提供了更加客觀、準確的測量工具;另一方面,動畫被看作一種模仿人類意識的虛擬藝術,對觀影過程中受眾大腦的神經機制進行描繪,可以拓展腦科學研究的視野,研究神經動畫學極具前瞻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917 年法國的亨利·柏格森提出“運動圖像”的概念,可能是最早涉及影視內容對大腦影響的研究。20 世紀初研究者試圖從觀影者的生理指標來評估其心理活動,但是揭示人腦活動的技術過于困難,人們就利用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探究影視內容的傳播效果。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預判性和主觀性,不全是大腦真實的寫照。20 世紀70 年代磁共振成像等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范式逐漸形成。神經動畫學的產生離不開腦成像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為研究影視動畫內容和腦部活動關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常見的技術有腦電圖(EEG)、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成像(MRI)等,它們可以從微觀層面洞察影視內容對于不同腦區的影響。早期的研究中多采用腦電(EEG)技術,由于腦電信號較弱,所以常規的腦電研究往往需要抽取特定情緒圖像引起的事件相關電位(ERPs),將信號放大,得到與事件相關的腦電波。ERPs 是相關的刺激事件在腦區的反映,是指某個特定時間點上誘發出來具有明顯波幅變化的腦電,如P300,表示300ms 左右出現的正向的腦電波,N 表示負波。傳統的EEG 研究觀測靜態圖片在大腦中的反映,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采用影視片段研究情感問題,這些變化和創新為研究神經科學與影視內容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部分學者通過新范式、新方法預評宣傳視頻和預告片等。然而,腦電技術更多的是觀測不同內容帶來的獨立情緒或者復雜情緒,然而電影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基于“視頻圖像連續運動”敘事的過程,對于視頻傳播研究者來說,fMRI 技術是進一步探索電影綜合性內容對觀眾影響的工具。
神經動畫學是神經科學與影視動畫交叉產生的一本學科,神經動畫學脫胎于神經電影學理論,旨在利用神經科學的方法探究觀影機制、觀眾與動畫之間的關系。
目前,國內外關于動畫與神經科學的研究不多。但是從研究先驅們的成果中能探尋其研究脈絡。最早哈森(Hasson)團隊(2004、2008)提出神經電影學(Neurocinematics)的概念,哈森的神經電影學就是基于fMRI 技術,旨在探索結構化電影對心靈的控制,相對于以往僅僅通過靜態情緒圖片進行的研究,哈森更加關注蒙太奇、連續性編輯、特寫這些決定電影形式結構和形式美的要素,隨后系統的加以闡述。哈森認為自己的研究,只是探索電影對大腦控制程度的分析,并不涉及到電影的質量評估,將腦成像技術用于電影學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動畫理論家Patrick Power(2009)從神經科學視角探索了角色動畫和移情相關的問題。Ann Owen(2011)較早的提出神經動畫學一詞(Neuroanimatics)。丹麥VIA 大學的Inma Carpe 是動畫神經學領域研究的先驅之一。Inma Carpe(2015)指出,動畫電影可以在人們的頭腦中產生更強的影響,并通過腦電等形式表征。Inma Carpe(2017)指出神經動畫學一詞的啟發來自Hasson 團隊的神經電影學中的論述。認為神經動畫學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溝通橋梁,動畫是社會情感教育的學習工具,觀察動畫藝術對我們大腦的影響,可重新評估我們的感知。Inma Carpe(2015)在另外的文中則強調:在教育科學和藝術創作中,動畫是一種反思的媒介,通過動畫可以重新觀察感知外在世界,并去想象新的世界。人在創造和虛構事物時,人腦產生的現實可以激起最積極和最消極的反饋。在認知神經科學的支撐下,深入研究使用動畫作為一種調解方式。有助于認知療法和提高人的生活和學習。
國內關于動畫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很少,相關成果散見于影視與神經科學交叉研究中。學者喻國明(2012)從認知神經科學方法探討廣告植入效果,何苗(2013)借助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探索動漫形象品牌代言在吸引力、信譽度與跨文化意義傳達上的效果。諸葛達維(2015)、孔少華(2017)較早指出認知神經科學方法是影視劇科學評價新路徑,以及論述到神經電影學的興起。浙江大學李思屈教授(2016)在文中提到認知神經學在動漫文化和新媒體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空間。2016 年國內新浪等主流媒體對好萊塢電影的神經學研究做了報道。網民“時悅Shadow”在網絡上發表《神助攻——神經學在動畫電影中的應用》,是國內較早直接探討動畫與神經科學關系的文章。何苗(2019)對認知神經科學與傳播交叉研究進行了回顧與梳理,剖析了認知神經科學與傳播研究的歷史脈絡。還有北京師范大學王宜文教授的團隊,上海大學張斌教授與東北師范大學許珍博士,他們主要對國外的電影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做了簡要介紹、譯介和實驗研究。他們認為在影視領域,利用神經科學技術對影視理論進行拓展和研究,將成為未來影視理論發展新熱點。總體而言,國內外學者關于神經動畫學的研究還處于前瞻階段,成果數量極少。
從某種意義上說,神經動畫學還不能稱為一個學科,目前還只是一個較為前沿的交叉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關注這個領域,有傳播學者、心理研究者、動畫創作者等。神經動畫學研究將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哲學基礎。第二,技術迭代以及數據解讀、模型研究。第三,學科范疇思考。神經動畫學脫胎于神經電影學或神經影視學,有學者認為這都屬于神經美學范疇。電影和動畫存在異同,動畫在神經科學研究視域下與影視電影的區別有待細化。
動畫與神經科學的跨界,為影視創作、收視預判、影視評價、影片審核等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學術界推進研究提供可能。神經動畫學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和商業價值,將成為動畫研究新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