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
(中共興城市委黨校,遼寧 興城 125100)
葫蘆島市代市長楊軍生在葫蘆島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所做《2021年葫蘆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葫蘆島市要“深化‘一網通辦’門戶建設,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實辦率達到70%以上,社保、住房公積金等高頻事項實現‘全市通辦’”和“加快建設數字葫蘆島、智造強市,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在此歷史環境下,興城市迎來了依托大力發展數字政府、推進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重大機遇。興城市市長白劍鋒在興城市在2020 年12 月召開的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加快‘一網通辦’建設,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100%,200 個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好差評”實現全覆蓋”。[1]
興城市政府網站由分散變為整體,均融入至全市統一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中國興城-興城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通過政府網站的辦事服務欄目和網站鏈接可以直接進入“葫蘆島政務服務網”和“遼寧政務服務網”。在“政民互動”欄目下設有“政務咨詢”、“投訴舉報”、“在線訪談”、“提案議案”、“征集調查”、“建言獻策”等幾個模塊。
興城市人社局是目前興城市直各部門“一網通辦”改革開展較好的部門,興城人社局在2020 年4 月連通了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積極與遼寧省和葫蘆島市基本目錄對接,目前工傷認定、企業備案等政務服務事項已經錄入平臺,基本實現了“互聯網+人社”政務服務全覆蓋,實現了失業保險金申領、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等方面辦理時限縮短了一半以上時間。興城市人社局貫徹落實省市上級要求落實“好差評”工作制度,在服務窗口設立評價器,接受辦事群眾和企事業單位監督。2020年1~5 月共通過政務服務網辦結人社事項12336 件。
興城市在政務服務過程中不斷簡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打造“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的服務品牌,通過調研報告發現“葫蘆島政務服務網-興城”網站在遼寧省同級別縣、區網站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指數中的服務成效度、服務方式完備度指數、服務事項覆蓋指數、辦事指南準確度指數、政務服務整體指數等方面都穩居前列。
截至到2020 年6 月,在“葫蘆島政務服務網”已經進駐興城市本級部門37 個,本級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1075 項,本級全程網辦事項944 項,最多跑一次事項1074項,各項指標在葫蘆島市下轄各區、縣中處于領先地位。但通過部分欄目點擊還無法進入可知,整個葫蘆島地區和興城市的政務平臺建設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但也向政府行政管理轉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后續成熟完備的“一網通辦”平臺建設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1.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在進行數字政府的建設過程中,會對城市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可以拓寬新市場,推動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在某種程度上帶動行業發展,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出更多的業態。比如,興城市的電商直播基地的建設,直接拉動了興城乃至葫蘆島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打造了產供銷多元一體化平臺,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了有效整合,激活了興城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政府搭臺、新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2.調動城市居民對于城市建設的參與熱情。政府行政信息公開制度在推進服務型政府轉型中起著重要作用,滿足了公民保護自身利益、實現合法權益的現實需要,興城市按照“一城一平臺”的原則,通過設置“統一咨詢投訴”、“統一好差評”,集中處理群眾的各類投訴和舉報,進一步促進了公民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的行使。使興城市各級政府對網上的意見、解答、處理成為一種新常態。
通過不懈實踐和努力,興城市基層數字政府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從對照標準,特別是在與浙江、廣東、北京、上海等較發達地區對比來看,尚存在較大差距。
首先,基層政府的管理人員是推動本地數字政府不斷發展的建設者,但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基層部門工作人員認同感缺乏,對數字政府建設重視程度不夠,未完全改變原有的工作理念,對數字政府建設工作認識不足,信息化素養不高,不能熟練的利用好數字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興城數字政府建設的進程。
其次,興城市因為城市建設規模和經濟發展等客觀因素制約,在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發展滯后,駐興城的高校缺少數字政府建設相關專業,技術型人才奇缺。同時,還存在著人才結構性流失問題,本地生源的大量高學歷、高素質離鄉向發達地區集聚,外地引進的人才不便于及時掌握興城本地數字政府建設的實際情況,不能與本地數字政府建設的需求相適應,整體建設水平不高。
目前,興城市在數據資源在整合、收集、應用時碎片化問題突出,數據資源統一性較低,整體的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不能有效發揮出數據資源的最大優勢。同時,政府不同部門網站的數據資源的因獲取渠道不同,存儲和發布的數據存在個別差異,存在“數字鴻溝”。
政務服務平臺是面向政府各級部門的網上平臺,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政府數字化建設應用水平,助力基層政府部門的決策、辦公、服務,使基層政府工作公開、透明、高效,為廣大人民提供高效且優質服務。但是,目前包括興城市在內的整個葫蘆島地區的“一網通辦”政務平臺起步晚、處于探索階段,各種基礎數據資源分散,平臺支撐能力弱。
首先,行業發展基礎薄弱。“各自為政、自成體系、重復投資、重復建設”是當前數字政府建設需要避免的現象。興城市在數字政府項目建設中也存在分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缺少對于數據資源工作進行統一管理的領導部門,尚未形成統一的管理機制。其次,雖然興城的政務云平臺已經開通,但是由于網上遷移工作對技術要求較高,建設投入資金有限,沒有實現市本級所有部門全部遷移進云平臺當中,影響了企業辦事效率,拖累了地方服務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最后,在政策引導方面,興城市缺少與數字政府建設相配套的法規條例等地方性文件的指引。在政務服務水平評價方面沒有形成標準的數字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薄弱,缺乏監督意識,公眾監督體系尚未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興城市的信息基礎建設不斷發展完善,部分業務部門依托政務服務網實現了互聯互通,但是與其他地區相比興城市的數字政府建設不僅落后于省外經濟發達城市(縣、區),也落后于省內沈陽、大連、錦州等兄弟城市的發展步伐,現有的硬件基礎設施薄弱,存在短板,缺乏維護經費,尤其是跨部門跨區域的政府綜合數據庫建設滯后,在應急、環保等領域內的服務系統尚未建成。
通過調查和思考,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探索改進的方法。
政府的數字化轉型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這是改變傳統政務管理“以政府為中心”的價值超越,著眼于保障人民利益,回應群眾關切,按照“統一思想、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的原則,明確建設框架,打破資源和組織的約束,形成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提升組織效率,推進政府運行協調化、決策智能化、整合門、網、端、線不同渠道,補齊短板,加強預警研判,提高服務民生的效能。
第一,成立專門的市級數字政府建設領導小組(數據資源管理局),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組織保障,統籌全市數據的采集、分析、應用,研究提出各項助推數字政府建設的項目、配套措施和政策建議等,并對項目、政策進行組織落實、監督指導,推進數字政府標準化建設,改善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
第二,制定地方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建立數字政府效能評估制度。首先,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加快推動和制定各項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對數字政府建設進行規范,優化政務服務流程,促進數字政府建設的規范化發展。其次,明確數字政府建設的評估指標,制定統一標準,定期對數字政府建設狀況進行考核,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同時,增強社會群眾的參與意識,形成常態化監督,充分已經建立的利用“好差評”機制,引導企業、群眾客觀評價,糾正錯誤、及時改進,提升公眾對數字政府建設的滿意度。
當前,智慧社區、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是數字政府視域下民生建設領域的幾個重點方面,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76%的受訪群體認為興城數字政府建設的應用渠道和服務方式應進一步拓寬。為了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的政務服務理念,我們應該參考杭州等地“讓群眾辦事像逛淘寶一樣方便”的理念,積極推進服務創新,定期組織政府相關人員開展數據應用效能問卷調查,了解民眾民生領域的切實需求,并以此為依據提升政務服務應用效能,擴大數字政府服務民生的應用領域。
首先,人才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一方面,政府需要構建數字政府專業人才支撐戰略,根據地方財政結余情況大力支持駐興城的高校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財貿學院等院校開設與現有傳統學科相整合的、與數字政府建設有關的新興學科,培養即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推進“返鄉大學生留興計劃”留住本地高素質人才,關注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優秀青年,將更多的優秀青年留在遼寧的沃土上,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政府部門要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數字政府知識崗前培訓,培養數字政府思維,提升數字政府意識,提高應用技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助推興城數字政府建設。同時,積極優化營商服務環境,引進外來優秀人才,完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拓寬專業人才發展的渠道,激發人才的創業激情與工作熱情。
另一方面,完善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明確不同層級政府大數據中心建設架構,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尤其注意引入與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技術研發優勢,拓展政務網絡支撐能力,打造穩定、成熟的信息化平臺,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資源共享,從源頭上減少“數據孤島”的可能性,優化政務服務標準,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是數字政府建設的關鍵問題”[3]政府有關部門應不斷完善各項基礎數據庫,增加政務數據資源容量儲備,推動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減少政府數據資源碎片化。同時,明確政務數據的開放目錄、開放清單,政府外網向基層延展,做到部門各層級全覆蓋,涉密政府專網不斷向政府內網轉移,建立健全政府數據資源采集、儲存、共享、開放的規范標準,完善數字政府數據的安全保障機制,以不斷完善的數據資源體系,支撐各級政府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