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沫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近年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具成長性的物流市場。伴隨國內物流業的迅猛發展,物流人才需求也日漸增長,人才匱乏已經成了現代物流發展的制約因素?!段锪鳂I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數據顯示,2013 年底我國物流行業從業人數超過2890 萬,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每年新增物流從業人員約130 萬人。目前我國開辦物流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共443 所,在校人數約10 萬;高職院校954 所,專業布點數為1244 個,在校人數約30 萬;中職學校900 多所,在校人數約10 萬。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物流從業人員數量十分龐大,需求與供給嚴重不平衡。但為什么仍然會出現物流人才流失呢?究其原因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培養銜接不匹配,也引發了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校企合作最早的概念是由熊彼得[1](1912)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文中提出來的,而首創校企合作教育模式(1957 年)的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建立的,目前已經形成了企業、高校和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的成熟校企合作模式。國外學者(Bolton&Robert)列舉了校企合作關系的幾種類型:(1)引進專家回校園傳授新思想新技術;(2)學生兼職實習,獲取經驗和收入;(3)共同制定課程;(4)校中廠模式;(5)校企之間建立咨詢關系(6)大學學者到產業界參觀或做報告;(7)企業為大學的研究或教學提供各種儀器和設備。
80 年代后期,美國經濟學家甘地對不校企合作行為進行了詳細的數理描述和過程分析,標志著校企合作走向了系統化的分析階段。此后國外學者在不同時期對校企合作展開了系統地研究。如Atlan(1987)將產校企合作分為一般性資助研究、合作研發、研發中心、產學研發聯盟、大學中的業界協調單位、創業孵化中心與科學園區六大類。
美國在《21 世紀制造企業戰略》中強調通過組織校企合作這樣一個新的合作、競爭和生產模式來適應今天持續多變、無法預料的市場變化,強調校企合作是利用已有的社會、技術基礎實現敏捷制造的重要手段。英國阿什比著《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美國伯頓·克拉克主編《高等教育新論》,唐奇榮《美國高等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等著作都提到了校企合作模式及其作用。
對于校企合作的認識,大部分學者持肯定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校企合作的歷史、背景、發展進程、模式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Timpane 和McNeill(1991)在自己的研究報告中詳細講述了20 世紀美國校企合作的歷史,描述了校企合作的模式特征,對校企進一步合作所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了分析;Arthu 和Elizabeth(1992)撰文分析了校企雙方為什么需要合作,雙方為發起和維持這種合作所共同或者單獨可以采取的步驟,以及這種合作所帶來的好處等。以托賓(Turpin.T.1996)和蓋洛特(S.Garrett)為代表的學者從宏觀制度角度對校企合作創新進行考察,剖析了不同制度環境下的合作特征。貝蒂特(F.Bidault)和費舍爾(w.A.Fisher)則從微觀項目層次,應用現代廠商理論,探尋在不完全的市場環境中,合作項目的最優制度安排。古爾布蘭德森(Gulbrandsen,2005)則對產校合作的效益進行研究,通過對挪威的研究得出高校教授在開展科研時如果與企業科技人員協同,其研究的成果更容易推廣及更好的服務于市場,有助于服務企業發展的同時研究成果較之以前也更加豐富。
一些組織機構也對校企合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推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 年)提出的UNISPAR 計劃對校企合作在全世界的推廣和實施起到了大大推動了作用。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8年)秘書處的報告,各會員國的校企合作方式和程度均不同,大致而言,OECD 國家,大學和企業界的合作關系主要可分為一般性合作研究計劃(general research support)、非正式 之個人合作研究計劃(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契約型合作研究(contract research)、知識移轉和訓練計劃(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s plans)、參與政府補助之共同研究計劃、研發聯盟(research consortia)、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并分別對其進行了描述和案例分析。
總的來說,目前主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幾種。
1.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國于1906 年由辛辛那提大學首次推出把課堂教學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即合作教育,其教育計劃是一部分專業和一些教育項目的學生,一年中必須有1/4 的時間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公司或企業去實習,以獲得必要的實踐知識。合作教育模式歸納起來有六種:①一邊學習一邊利用業余時間工作的并行式模式,通常全周工作20-25小時,一般兩年制學校采用。②全日制學習學期與全日制工作學期交替進行的交替式模式。一般四年制高等院校采用。③既實行交替式模式也實行并行式模式的雙重制模式。④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一學年三年制的合作教育模式,即一年三學期制交替模式。第一學期主要在海軍基地、學校訓練場或艦艇上級海軍陸戰隊進行海軍軍官職業實踐訓練和體能訓練;第二學期、第三學期為理論和實驗課教學學期。⑤ACE 和底特律契約模式。“ACE”模式即“學徒制合作訓練,可獲得技能等級證書;“底特律契約”是由美國密歇根州出現的一種企業-教育契約模式,它由州及市的各級行政主管、勞動組織、大學、銀行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學生簽約后能獲得暑假工作、培訓崗位、未來就業以及大學獎學金等多方面的計劃及待遇。
2.英國的“工讀交替”模式
英國的“攻讀交替”模式也稱“三明治”學制,即在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工作學期,工作一個學期后再回到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工讀交替的學生主要有兩類:依托學院和依托企業,以企業為依托的學生,在學習和工作期間都可以獲得由企業支付的薪水;以學院為依托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由學校提供資助,在工作時由企業支付工資,學院學習與企業實習融為一體。
3.“雙元制”模式(德國)
德國職業教育追求實踐性、應用性教學,其“雙元制”模式指一種由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雙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負責傳授專業知識、理論知識的職業院校;另一元指的是各種校外的實訓場所,使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獲得職業技能的專業培訓。
4.“TAFE”模式(澳大利亞)
“TAFE”即“技術與繼續教育”,是由政府主導,企業行業密切合作,為解決學校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之間的接口問題而建立的一個教育體系。澳大利亞的TAFE 學院設有11 所學院,100 多所專科學院,全國認可與互通的職業培訓教育體制。其很多課程與企業共同開辦,課程設根據企業的需要開設,以確保提供最切合的訓練和最新的專業信息。
5.“產學合作”模式(日本)
日本的“產學研”模式指學院與產業界在辦學上的合作、人事上的交流、科研上的委托等。這種合作模式與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相結合,強調基礎性和寬口徑,使學生具有社會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本專業和相關領域都能施展才華。
在國內,學術界也從不同的角度對校企合作的問題、類型、模式、運作機制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為校企融合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吳樹山[2]等人(2000)在《我國校企合作模式與機制及其創新》一文中,歸納提煉出我國校企合作的兩大類八種合作模式和四種合作創新機制,深化了我國校企合作在模式與機制方面的研究。楊帆[3](2010)提出,學校與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分別從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制度建設,聯合開發與建議課程,為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有利條件,提供校外實踐教學場所等方面開展實際的合作,加強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的聯系,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與企業生產的緊密對接。張麗琴[4]分析了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的諸多弊端,提出要發展職業教育就需要消除這些弊端,深入進行“校企結合”,并逐步走向“校企融合”。劉建圻等[5]別對國外的校企合作機制的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包括德國雙元制(Dual Training System)培養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現變為辛辛那提模式和安提亞克模式)、西方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四種模式。鄒松林[6]從產教融合的角度,基于大自然生態體系理論分析,從政府、企業以及學校本身三個層面進行了原因分析,提出產教融合生態體系路徑建設建議,構建產教融合生態圈,助推地方社會經濟、企業和地方院校的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多贏的局面。
通過不斷地實踐與總結,目前高職院校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一般采取以下模式:(1)學校在企業設立實訓基地;(2)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性車間或工廠;(3)訂單式培養;(4)合作技術研發;(5)定期接收畢業生實習;(6)頂崗實習;(7)教師到廠鍛煉;(8)股份制合作辦學。
目前校企合作在國內還普遍存在學校一頭熱[7]、企業主動作為的少的現象,大多數校企合作還僅停留在表面層次,遠遠談不上校企深度融合,因此開展校企融合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廣西區內的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廣西的物流業發展為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行性。但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是表面化、形式化,基本停留在提供實習機會、就業機會、來學校開講座等等層面,缺乏行業企業的指導,企業也很難配合,所以目前的校企合作很難深入、持續地發展下去。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2017 年3 月底,廣西教育廳發布了一份《廣西交通、物流、食品(含餐飲)、藥品、民族技藝人才行業需求報告(2016-2020 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廣西物流業未來5 年將迎來高速增長,市場規模在擴大,快遞業務量增長快。這些都帶動了廣西相關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截至2015 年底,廣西從事物流活動的規模企業法人單位數有3700 多家,廣西各類型物流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20 萬人。未來5 年,廣西物流行業對院校畢業生的需求數量為20 萬人,每年平均需求4 萬人。
近年來,國家在高等物流教育設置投入方面逐漸擴大,但仍然出現物流企業用人荒、人才流失嚴重的現象。資料顯示:廣西物流企業從業人員中50%以上屬于低學歷或未經過專業教育的社會招聘人員,物流企業從基層晉升到管理層的比例只有10%左右,導致物流業工作穩定度不高,整體離職率高達35%,快遞行業的離職率甚至達到60%。
國家教育部一直在強調高等院校,應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廣西也針對這些趨勢進行了相關政策規劃。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
1.單一性。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工學結合,形式較單一。
2.松散性。目前國內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建立的合作一般均為比較松散的校企合作,使得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形式性。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為合作而合作”,只簽協議,并無實質合作。
4.偽善性?!皞涡F蠛献鳌鳖l現,例如:為追求實績,不深入了解人才規格,企業給學生提供的崗位與學生所學不符也來者不拒;不注重專業特色和課程改革,學校輸送的人才不對路,導致企業不愿意繼續合作;學校被迫單向滿足企業要求,否則無法找到合作企業;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只工不學或工多學少。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服務地方經濟,物流人才的培養應與地方產業相匹配。廣西經濟發展滯后,物流業難以形成規模及明確的定位。未來廣西將集中力量,重點突倒破,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的領域,全力打造九張在全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發展名片。這九張創新發展名片分別是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互聯網經濟、高性能新材料、生態環保產業、優勢特色農業、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大健康產業[8]。物流人才培養需選擇符合物流行業發展的產業對接,這樣才能提高發展力度,形成產業。
廣西是農業大省,但從農業發展來看,目前眾多產業在從業人數、產業規模、科技水平和鏈條完整等方面沒有像糖業一樣優勢明顯、影響深遠。
我區農業還存在:優良重大品種缺乏,品種結構單一;種植收獲成本高,全程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經濟落后、自動化水平低;精深加工產品供給不足、供銷問題、物流等問題。未來應以建設“四化”(經營規?;⒎N植良種化、水利現代化、生產機械化)需求為導向,以三產融合發展為突破口,充分利用農業物聯網、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信息化手段,構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現代農工貿聯動服務體系,大規模及規范的物流服務需求自然應運而生。
針對校企合作的存在問題,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做到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形成長效合作、可持續性發展的校企合作機制,形成一個穩定發展的人才培養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里,不同需求的個體以群體的形式共存,群體之間構成特定的關系鏈條,實現共贏。
業內人士認為“導致當前國內物流人才‘饑荒’的最大原因,主要是我國的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需求嚴重脫節,物流人才培養沒有形成完善的生態圈”。物流人才培養的定位不但要考慮國家宏觀環境和學校發展戰略,還應該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當地物流行業企業緊密結合起來,政行企校一起形成一個良性的物流人才培養生態圈。
目前在廣西,各大職業院校的物流專業或多或少都存在專業定位的問題。專業定位應著眼于地方產業,為地方產業服務,而廣西因為沒有比較突出的產業集群,導致廣西的物流專業定位意向性不明。未來專業建設應分析專業與產業的結合點,尋找合適的、明確的、面向廣西服務特色的物流專業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