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立美
(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第七中學校,四川 樂山 614200)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灌輸某些閱讀方法。這樣,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文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中文閱讀習慣。具備一定水平的漢語閱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文章的內容,闡明作者的意圖,并提高他們的中文思維能力。
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可以從書本上學到更多東西,開闊視野,并幫助塑造正確的人生觀。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更多有關中國的知識并提高他們在中國的識字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仍有不少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逆向閱讀教學方法。首先,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不夠的,只是讓學生單獨或集體閱讀,讓學生把文章通讀一遍,然后把段落分開,讓學生把每一個自然段落都讀一遍,并把整篇文章和每一個段落進行總結。由于課時較短,無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然而,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理解不夠透徹,對文章沒有深刻的情感共鳴,導致了學生閱讀效率的下降。另外,這種傳統的閱讀方式會使學生在枯燥中失去閱讀興趣,不利于語文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仍然習慣于對文章進行細致的講解,包括每個詞語每個句子的具體含義以及使用方法,因此讓學生對教師的闡述與講解產生了過分依賴的心理,從而產生一定的思維惰性,學生在閱讀方面理解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閱讀的發散思維并沒有被充分開發,因此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對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實施,但一些教師的語文教學觀念仍然沒有改變。他們認為閱讀教學對生的影響不大。因此,在教學中,他們更注重寫作、閱讀和背誦的教學。這些共同的文化知識在語文課堂上應用過多,也縮短了閱讀教學的實踐,因此,學生對閱讀的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挖掘。閱讀只是局限于課堂,缺乏對閱讀內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教材文本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閱讀時間少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
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效率,需要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小學生在預習中積極地進行自主思考,深入理解閱讀內容。有效的預習方法,是小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必要因素。在第一次閱讀時,鼓勵小學生以導讀為引導進行自主閱讀,并對閱讀過程中找出的重點詞句進行標注,用個性化的標志標明自己質疑的部分,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化。比如在講解《雪孩子》時,教師可以給小學生設置這樣的導讀:故事里都有誰?雪孩子是誰?雪孩子做了什么?最終去了哪里?用幾個可以貫穿課文的導讀問題引導學生去預習,與課本文章進行第一次互動,有利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看得懂的標記去畫出重點字詞句,標明疑惑。一些小學生將“雪、睡、柴堆、燒”等字劃了出來,并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他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處畫了一個問號,表明自己不理解此句。這樣的預習活動,會讓小學生的課堂閱讀學習目標更明確,更容易得到提高。
首先,教師要積極組織各種課外語文閱讀活動。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也要注意活動的難度。例如,他們可以讓學生根據閱讀內容聯想繪畫。他們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所讀的文章安排一些簡單的情景喜劇。他們還可以開展閱讀比賽和古詩詞比賽,活動結束后,我們要給每個學生評語,并可以頒發相應的獎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閱讀和表演能力。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積極表現,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把他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其次,要多渠道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在課堂上培養了一些基本的閱讀習慣后,學生有必要在課后閱讀一些國內外優秀的經典著作,以及各種歷史、地理、故事書。
情境教學的方法可以被用來消除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疏離感與陌生感,進而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升。為了保障情境創設的多樣性與趣味性,老師們要積極運用各種講授方式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營造輕松良好的閱讀氛圍,創設適宜的課堂閱讀環境。比如在習作課上,老師們會為學生提供作為寫作內容的一部分的閱讀素材,老師們可以合理利用習作課的素材讓學生開展閱讀,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每個小組要對素材進行討論和研究,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寫作的立意。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會遇到許多問題。他們必須具備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