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
(重慶市梁平區虎城鎮中心小學,重慶 405219)
在小學階段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主要落實者,就是語文教師,語文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教師的言語行為和對學生的態度,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小學階段的學生情緒較為敏感,三觀也不成熟,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語文工作時,應注重采取合理的方法策略。
在小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有效的保障他們的學習和發展,能有效地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建立自信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展現他們各自的長處與優點,最大限度使學生全面發展。另外,學生在犯錯的時候,適當地進行激勵教育,能夠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予學生心靈上的安慰,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就學生發展特點與學習特點而言,激勵教育模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諸多優點。其一,能有效落實學生德育工作[1]。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最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即便是小學,也會每天強調考試的重要性。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只重視考試成績,卻忽略了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且在此階段,學生不論是處于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均比較敏感,會害怕失敗等不理想的情況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學生出現語文學習上的錯誤或者問題時,教師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開導,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勇于面對問題,戰勝困難,學生不僅能提升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優秀品質,落實德育工作。其二,提高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2]。根據學生發展特點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的學習動力一般為是個人興趣或者家長、老師的表揚。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而教師在落實教學工作時,應該熟知此時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當前階段的學習動機出發,多對學生進行激勵表揚。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向往,提升自身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的積極,進一步實現高效教學。
為進一步落實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促進高效課堂建成,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可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
摒棄陳舊觀念,充分應用新興教學方法
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發展下,我國各階段、各學科教學模式已逐漸發生改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為教育目的,開展激勵教學活動。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此單元內容包括《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詩,總體上體現詩人對于自然美景的喜愛以及在美景中寄寓的一定道理。這三首詩注重描繪美妙景色和以景寄理的特點,文筆清新,妙趣橫生,卻意境深遠。但對于在當下成長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接觸類似意蘊深刻的古詩不多,比較難以領悟其中的蘊含之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各類資源幫助理解,學生受到教師鼓勵會積極探索文學世界,產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在以激勵教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時,有效將生活情境融入教學情境中,并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各種現象[3],能有效踐行激勵教育理念。以課文《燕子》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描寫燕子的外觀并敘述燕子遷徙的原因。燕子是學生生活中常見鳥類之一,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提問,詢問其日常生活中所見燕子的外貌并鼓勵學生回答,對學生作出表揚,之后總結燕子的外形特點。在進行這一環節后,教師可再次詢問:為什么燕子在冬天要飛向南方,夏天又回到北方呢?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問題產生思考,在進行后續內容的學習時,學生會帶著此類問題有目的性地學習。在此情況下,教師可激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現象的品質。
教師在教學時應一視同仁,給每位學生平等的發言權利和機會。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教師可以提前一天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各種資源了解我國其他節日的習俗,并在第二天上課時與大家進行交流,教師在一旁進行聆聽補充。在此情況下,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在課上發言交流能有效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同時增強學生自信,并幫助學生積累更多文化知識。這樣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學習互動。課堂活了起來,知識也“活”了起來。靈活運用,讓課堂知識回到生活中來,從生活中體會課堂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件快樂而幸福的事。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得出,在新時代下,激勵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重要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當前時代下以激勵模式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相關內容。與此同時,教師應適當采取提問法,對學生一視同仁,激勵學生勇于發言,讓知識“活”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