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軍
(廣西南寧市橫縣云表鎮中心學校,廣西 南寧 530306)
目前,大多數的年輕教師多,占比很大。“90 后”以及部分“80 后”職工功利性較強,目標高遠,但缺少腳踏實地的精神。現代年輕人選擇工作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經濟收入,選擇工作主要是想實現個人價值以及社會地位,在工作過程中缺乏犧牲精神,尤其是面對學生時缺乏耐心,出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責任。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需要教師有很強的責任心。不少女職工戀愛觀、家庭觀相對較強,業余時間愿意宅在家里,對工作的積極性相對不足,把工作做強做精的意識不強烈;內心有獨特的想法,對上級領導以及權威都不迷信,生活快餐化讓年輕職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普遍比較反感“心靈雞湯”之類的說教,導致單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較差。
當前幾乎人人都有手機,而且年輕人的手機越來越時尚,功能強大。因此,娛樂性較強的抖音、快手、微信等軟件讓年輕職工對手機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目前精神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思想方式比較時尚前衛,新鮮事物對其吸引力比較強。但學生工作需要教師時時刻刻繃緊神經,學生沒有成熟的行為能力,而且不了解各種行為準則,經常會有一些“違規行為”,教師如果不能隨時看管,反而對手機戀戀不舍,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安全事故。很多媒體報道過,一些幼兒教師因為玩手機,沒及時看管到孩子,導致孩子被熱水燙傷、摔傷、喂錯藥等相關意外事故。年輕人對網絡依賴性強會出現玩忽職守的情況,這也意味著年輕職工的履責意識較差。
年輕人“自我意識”強,人與人之間信任感比較差,“交流網絡化”,有的甚至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上班時間多數只是面對自己班里幾個老師進行交流,其他時間與為數不多的知己說話、吃飯、娛樂,集體的團隊合作意識比較差,以前那種“團結互助親如一家”的氛圍少見。此外,學校中的女教師本身比較多,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看問題有時比較極端,“小團體”客觀上又加大了教師的局限性,不但會影響教師們的工作,也造成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小團體中效果不佳。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各個班級之間經常會有聯誼活動,讓學生們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教師之間如果不團結,必將影響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
只有定期進行反思,教師才能將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碎片化的想法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教學實踐經驗。“不積趾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斷的寫作積累,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教育思考,升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一個人無論他現在有多大的年齡,真正的人生是從設定目標開始的。你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子的人生,所以說,目標就是方向。在教師專業發展上也是如此,學校想教師朝怎樣的方向發展學校就應該給教師制定怎樣的目標。
如何引領教師走出這個發展的“高原區”成了很多學校頭疼的間題。為此,我用的是“點面”結合設置目標:一是面對全體教師的:分別設置了初級及初級職稱以下教師發展要求、中級職稱教師發展要求和副高及高職稱教師發展要求。這些要求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引導不同層次的教師明確發展方向;另一方是面對部分教師的:分別設置了教學新星、教學能手和教學標兵發展要求,以及鼓勵符合條件的教師積極申報區、市、省三級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引導教師在擁有職稱的情況下向專業方向更好的發展。這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緩解教師專業發展迷茫,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師的職業厭倦,引領教師從一個“高原區”走向另一個“高原區”不斷發展。
為了更好的引領這些教師專業發展定位,我采取的是分層引領:對新人職的教師,以“校本培訓”為主渠道,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和師傅引領,自學與指導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訓與反思相結合,使之較快地成長為一名能勝任學科教學工作的“合格教師”;對于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以“校本教研”為主渠道,校本課程的研究開發為抓手,通過自主發展和名師引領,合作共進,形成個體的教學特色,成為有個性、有特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學科“骨干型教師”;對于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成熟型教師,以“校本科研”為主渠道,通過自主研究和專家引領,合作交流,獨立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成長為有獨特教學風格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型教師”。這種針對不同層次教師的引領,能夠很好的服務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并準確找到自己位置。
鼓勵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校級講課競賽、微課比賽、優秀主講、教學名師評選活動,從內在層面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通過提高教學業績在教師年終考核、職稱評定、崗位競聘等方面分值的權重,結合教學名師、優秀主講的示范效應,積極引導教師投入教學改革研究,嚴把教學的“質量關”。
依托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教學午餐會、教學沙龍等,開展面向廣大師生的各類教學技能與方法培訓,促進教師掌握學習通的課堂互動、課程錄直播、智能管理等功能的使用技巧,全方位提升課堂教學體驗和教學效果,為我校課堂教學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改革方案,最終提升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實現青年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綜上所述,讓教職工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工作中能更關心愛護學生的成長,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更加熱愛。作為管理者,需要對每一位教師有充分的了解,耐心指導,消除其職業倦怠心理,幫助教師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