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莉
(成都高新新華學校,四川 成都 610000)
融創課堂,是依據教學需要有機融合信息技術和各類資源,創設立體化的學習情景,讓學生有沉浸式學習體驗,促進多維多向多邊的學習互動,具有融資源,融技術,創情境,創體驗,創互動的“兩融三創”的特點。教育應指向未來,探索“融創智學”,是在為探索未來準備,學校希望通過資源與技術的融合實現師生們思維方式的轉變,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融創可以是學科間的融合,而多學科融合的課堂,可以給孩子們帶來的思考。
現階段,創新教育之所以一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就是因為以往創新教育做得很不到位、存在很多的不足。課堂教學存在的教學手段與目標"難吻合",學段與學段"不暢通",學科與學科"漸疏離",學科與生活"相偏離"四大問題,迫切需要打通學段通道,整合學科資源,強化學科與生活聯系,將技術更好地與教學相融。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書面答題能力很強、創新能力不強;應試能力很強、實用能力不強。而學生會所以呈現這樣的狀態就是因為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沒有注意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導致學生從小就適應了教師講授的課堂模式,要么過分依賴數學教師、要么過分依賴參考答案,總之學生自己的思維水平發展比較緩慢。[1]所以,現階段,教師必須嘗試融創新教育于數學課堂。
比如《圓的認識》一課,首先用“套圈游戲”激起學生興趣,學生印象中出現有關“圓”的初步樣子:到中心的距離都相等,于是形成了一個圓;接著用折紙、三角形旋轉、測量等方式來證明圓上任一點到圓中心點的距離相等,極大地調動學生探究思維,再引用古文《墨經》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圓,一中同長也;再創設活動,讓學生嘗試畫圓的方法,發現生活中除了用圓規畫圓,還有其他畫圓的方法,比如竹竿畫圓、繩子畫圓、素描切圓等。這里面就穿插了現實生活中的解決問題,穿插了美術知識等;在“融”會貫通后,就是創,課程內容新穎,教學方式多樣,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是融創課堂最大的特色和優勢。
數學史充分反映了數學概念、知識的形成背景和發展過程。查納基斯和阿卡維等學者相信,通過數學史,教師可以確定引入一種新數學知識的動機。[2]將數學史融入課堂有利于知識的升華,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數學史可啟發學生理解數學是如何的“有用”,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數學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很多數學史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比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可以講這個數學史上流傳著的這么一個故事:笛卡爾生病了,他躺在床上,腦子里一直思考這一個問題——如何將平面上的點與我們的數聯系在一起?這時他抬頭一看,天花板上有一只蜘蛛,將蜘蛛看作一個點,它在屋子里可以上、下、左、右運動,能不能把蜘蛛的每個位置用一組數確定下來呢?如果用數來描述出蜘蛛在天花板上的位置,就能夠建立起數與點的聯系。這時笛卡爾又發現了天花板的兩個邊緣,如果把它看成兩條直線,就可以看成兩根數軸,這樣蜘蛛的位置可以在每一條數軸上找到一個點和他對應,從而可以用數確定蜘蛛的位置。笛卡爾受到了蜘蛛的啟示,發明了一種工具,這種工具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平面直角坐標系。像這樣可以向學生介紹歷史上有趣的數學故事,也可以把數學實驗融入數學課堂中,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微課或課件資源,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數學史再現以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歷史,了解數學定理的發現過程,探索發現其中蘊藏的數學思想。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增大課堂容量,強化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材中二次函數的性質是初中階段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在練習本上或黑板上畫出一個又一個二次函數的圖像,費時又費力,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畫表格、計算、描點、連線上,留給性質的發現與歸納時間所剩無幾。如何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練掌握二次函數y=ax2+bx+c 的性質。我采用了《幾何畫板》軟件來探究二次函數的性質,極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可以先讓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驟在草稿紙上畫出二次函數y=x2+2x+1 的圖像。下面再利用幾何畫板分別輸入x 一些值,將電腦上繪制的函數圖像與學生自己所畫的圖像進行比較,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利用幾何畫板還可將系數a、b、c進行變化,引導學生觀察圖像相應的變化。這樣學生能非常清晰、直觀并迅速地觀察出函數圖像不同的變化。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幾何畫板,不僅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將系數改變而引起圖像改變的動態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解決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難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融創課堂本身是就是一種創新,通過生活中的要素引起學科間共振。實現了融創課堂,那么就實現了教學價值的追求。生命是教育的原點,生活是教育的主題,生態是教育的走向,生動是教育的樣態,生成是教育的追求。我們要積極的探索、大膽的創新,追求走向現代的高品質融創課堂。